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7-02-15
企业的物流体系是由运输、包装、储存等诸多环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本篇硕士物流论文物流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公司、华联超市、卡斯美公司等。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一般而言,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常用于对时间要求相对严格或价值较高的产品。可以发表硕士物流论文的期刊有《物流科技》杂志1977年创刊,是我国第一本物流期刊。本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全国物流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和中国仓储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期刊。其宗旨开展国内外物流与技术交流,促进物流与科技进步,为物流科学化、社会化、现代化服务。《物流科技》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成为展示物流研究的平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极大推动了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贸物流业无论在促进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方面,还是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基于一体化理论对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首先,文章简要分析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进而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等。其次,探讨零售商贸一体化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体化物流的三个发展阶段、一体化物流的形成动因、连锁零售企业的四种配送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组建及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体化理论;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作为现代商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商贸物流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商贸现代化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资源成本的控制等。此外,在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构建过程中,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十分关键。就目前物流业发展来看,企业间的物流合作、协同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因而,本文主要对零售商贸物流的发展模式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从社会物流总额来看。截至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较之2009年的96.65万亿元,增长了2.2倍以上,如图1所示。其次,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此外,2010-2015年间,其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0%,如图2所示。而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零售消费额与零售商贸物流的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在此带动下,电子商务物流需求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完成84.6亿件,同比增长43.3%。再次,从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情况来看,传统零售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寻求合作,以实现物流共享。如百联股份、联华超市、永辉超市与武汉中百的联采、供应链协同等;步步高与区域零售商共同打造的中国0+0联合舰队,都极大提升了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数据显示,2014年在75家百强网络零售企业中,半数以上企业已采用自建配送平台的方式,其中23%的门店开通了自提服务。以京东为例,截至2014年,其建立仓库118个,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全国范围内拥有2045个配送站及1045个自提点、自提柜。最后,从冷链物流市场来看,2014年冷链物流需求市场规模达11200万吨;冷库总量3320万吨,同比增长36.9%;冷藏车总量约8万辆,其中新增2.07万辆,百强企业冷链业务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36.4%。
(二)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迅速,然而就我国目前零售商贸物流整体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物流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阻碍零售商贸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物流配送效率低。实际上,物流设施设备的落后、功能的单一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物流配送的低效性。目前,零售企业中对于各类商品的分拣,依然以人工方式完成;大部分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较低,使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偏低,出现低效运作的情况。数据显示,我国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中,配送中心与连锁店铺的数量配送比仅为1∶20,即一个配送中心只能满足20个店铺的配送需求,而国外这一比例则达到了1∶70。第三,物流配送成本高。据2014年物流行业数据分析,2014年社会物流总成本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6.9%。同时占GDP比重为16.6%,而发达国家则已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以农产品流通为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产品在流通配送过程中约有1亿多吨果蔬腐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
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机制
(一)一体化物流的发展
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情况对物资需求量进行准确预测,能够有效提高配送效率。具体来看,企业在物资预测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偏差较小的前提下,其规划出的物流路线及配送计划不仅更为合理可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单独配送的次数及成本,极大提升物流车辆的配送效率。然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所需物资种类多、数量大等增加了物资预测和管理难度。因而,物流管理者在对企业生产所需物资进行预测前,应当全面掌握各生产单位及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综合分析计划的急缓程度、计划单位的距离等因素,做到统筹安排,以规划出最优的配送路线,减少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同质企业之间的物流一体化阶段。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及经营方向的多样化,多数企业整体物流业务总成本少于单个物流业务形成的成本之和。简言之,其实就是“1+1>2”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原材料存储、流通、零配件制作及配送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各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主要通过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实现物流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便是同质企业之间在物流业务上的一体化运作机制。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阶段。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指的是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开展物流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体化运作机制。与同质企业间的物流一体化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即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包括了生产商、零售商、批发商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不仅使其物流资源得到进一步融合,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整体物流配送效益最大化的发挥。
(二)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动因
就零售业来看,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实际上是物流联盟演变发展的结果。在物流联盟中,零售商往往充当发起者的角色。例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锁企业获得物流需求信息并将其发给一个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然而却常常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区域内的个体资源有限或自身能力不足等,以致其自身无法单独完成物流需求的运作,这就促成个体之间的联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获得物流需求信息的企业其实就充当了联盟的发起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起者并非领导者,其不具有绝对优势。即使其中部分企业成为盟主,其同样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优势,以及单独实施物流方案的能力。而当发起者得到其他企业的响应之后,就可以建立一种同盟关系,即物流同盟的形成。在这个同盟当中,既有同质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也有关联企业之间的合作,且这种关系并非仅局限于两个企业之间。而较之一般性物流合作,物流同盟强调的是个体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以及成员彼此之间的约束力。因为在同盟开始形成的时候,同盟内成员往往会出现相对激烈的动态博弈局面,在这之后,同盟关系才会趋于稳定。在这一阶段,同盟成员就会对组织内人才、物流资源、技术等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分工,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补优势,并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联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物流一体化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配送模式
当前,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供应商直接配送、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四种,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自营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由连锁零售企业出资自建配送中心并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以完成各门店的配送任务。较之其它配送模式,自营配送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较强的掌控权。通过这种方式,商贸流通企业不仅可以适时、灵活的为连锁店铺进行商品配送,同时还能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然而,一次性投资大、占用资金多、高成本等也是自营配送模式现存的主要问题。即生产企业或供应商直接将所需商品送至各店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配送商品的及时性与安全性。比如,海尔公司的43个配送中心,每天根据各网点需求量,对9000多个网点及1550个专卖店直接配送。然而,这种配送模式也时常因商品缺货断档等原因导致配送不到位。因此,这种配送方式在连锁企业中的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交易双方外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完成商品配送。其优势主要有配送的专业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这些物流组织不仅对物流市场有着更为专业的认识,同时还能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合理协调物流网络及专业化的配送体系,提高配送设施使用率和社会物流资源共享率。对于连锁企业而言,在竞争愈加激烈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环境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首先,连锁企业将配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可以减少自身在专业物流设备建设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其次,连锁企业将物流配送等辅助业务交由第三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资金、精力等集中于核心业务;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而对于单个连锁企业而言,物流设施设备更新的及时性无论在技术还是费用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而较之自营配送,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企业对物流环节的控制相对较弱,无法保障配送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是指由不同类型的多家企业联合参与,共同建设配送中心以满足其配送需求的方式。作为典型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将企业间物流资源充分优化利用,在有效减少各企业物流成本及投资费用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企业整体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了企业配送风险。此外,该模式还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度及优势互补性,利于形成各成员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上一篇:财务论文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