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6-27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现状分析,对策
引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配套完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和解决。
1.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1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供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2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这些给我国农村改造带来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2.2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普遍缺乏,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无法维持诸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因此很难在每个村庄都配置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这就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3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缺乏处理,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在农村,农业污染非常突出。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有些地区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2.4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2.5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划、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规划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对策建议
3.1建设新农村,先行科学规划。
对村庄建设类型进行科学划分。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可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通过村庄建设方式和布点的确定,鼓励、引导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符合改造扩建型村庄、保护型、新建型村庄的建设规划,规划撤并的村庄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建设活动。
3.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3.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
3.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3.5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洪音.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
[3]白现军,崔玉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4.
[4]刘文俭,刘效敬.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王战猛.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J].武汉建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