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7-08-29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这篇数学教师论文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之路,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的创新性,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中学数学教学》(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安徽省数学学会主办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期刊。办刊宗旨:研究中学数学理论,传播教改先进经验,提高中学教学质量服务,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尊重学生,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尝试探索,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 营造氛围 发展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其实这一评价非常中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原因就在我们教育体制的本身。应试教育给学生太大压力,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如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育观念已更新。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 尊重学生,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就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前,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有过这样错误的想法,把学生等级划分,认为“优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差生”优秀,其实不然。所谓的“差生”不一定就比“优秀生”差。通过一次课堂练习,改变了我对“差生”的看法。记得在上完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出过这样一道题课堂练习题:“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8米,长3米,宽几米?”很多学生不得其解,原因在于之前的练习都是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的。给出周长和长,求宽,他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想不到我眼中的一名“差生”却很快解答出来了。后来他解释说:“我看着黑板想,长方形周长就是两条长加两条宽的长度,要是用周长减去两条长就剩下两条宽了,再平均分成两份就得到一条宽的长度了。”说得多好!由此可见,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就差,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说他们差,那只不过是老师的态度问题,没有平等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给予全体学生应有的平等对待和尊重,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个性、潜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二、尝试探索,寻找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儿童往往会提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问题。即使在课堂上,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如:自然数为什么会从0开始?比如:0是不是偶数?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次我在执教《10的加减法》时,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吃食”的故事情节,即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左盘围了4只小鸡,右盘围着6只小鸡,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因此争先恐后的把自己所想到的数学问题告诉老师。有的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食?”有的提出:“左盘比右盘少几只?”有的提出:“右盘比左盘多几只?”接着,我又提问:“小鸡吃的时候,可能会从左盘跑到右盘,或从右盘跑到左盘,请你猜想一下,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呢?”这个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进行猜测,很快将10的加减法写了出来,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
在教学评价时,要坚持“无错原则”,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作为教师要巧设情境,激发想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而且尝试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想法标新立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
三、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上一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乐趣化
下一篇:初中语文论文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