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设计论文书籍设计艺术特征

设计论文书籍设计艺术特征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7-09-02

  书籍设计大师朱赢椿的作品多以简约留白的版面形象为基本设计点,这篇设计论文利用的材质工艺也达到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他将作品融入中国画,达到一种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即作品独具匠心,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在书籍设计界的造诣以及对视觉符号的精妙建造。《艺术设计研究》(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是国内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艺术学领域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推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术专题研讨,及时反映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对艺术设计的理论及实践、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在书籍装帧界被称为“鬼才设计师”的朱赢椿,他的书籍作品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作品表达了中国国画的意境美,具有浓厚的民族意味。同时书籍的形态工艺新颖独特,版面简约留白,使读者由阅读走向“悦”读,富有生活哲理。

  关键词:朱赢椿;书籍设计;民族;形态;版面背景

  我国文字的记载,就是通过书的流传而得到传播,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兽骨、龟甲上刻着的文字。[1]这种商朝的甲骨文,被称为“骨头书”,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书籍最早的锥形。[2]书籍的形式最早从兽骨、龟甲到在木、陶器、树叶、石等的绘刻继而到把文字记录在竹简上,用绳索编制竹简连在一块,被称为“简策”,它是书籍最早的设计形态状况,书籍形态由此初见端倪。书籍不仅仅是人类文献资料的传承,也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就让我们走进被称为敬畏书籍的“鬼才设计师”朱赢椿的书籍艺术中。

  一、简介

  朱赢椿,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他的书籍设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荣誉。朱赢椿从小就梦想着做美术教师,当他找工作时,跑遍了所有中小学,没有学校愿意接纳他。在此时,他被自己老师推荐进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一干就是十年。有一天,他看着自己做的书籍,觉得毫无生气,他并开始思考,该做什么样的作品出来才是有价值的。这之后他就和几位朋友,开创了一个叫南京书衣坊工作室。在工作室里他做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他追求“慢”的生活方式,慢不是懒散,是一种确定目标后,用心的策划与设计,它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将自己融入书中,生活即设计,设计即生活。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设计的书籍能被喜欢的人所珍藏,并与书相依相伴。”[3]

  二、朱赢椿书籍设计艺术特征

  书籍设计的出现,给人类以及书籍界带来绚丽多彩的视觉。书籍设计是一个强调整体意识的思维,不仅包括封面设计、书籍装订、排版设计还需要创新思维。[4]朱赢椿说:“我设计的书籍,不盛气凌人也不奢望得到多少人关注,只期待能遇到能懂它的人。”[5]朱赢椿对于书籍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就从版面形象、形态工艺、民族意味三个方面对朱赢椿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一)版面形象简约留白

  在我们所见到朱赢椿的书籍设计作品中,简约留白成为他象征性的符号。简约绝不是对内容的删减,省事处理,留白也不是空洞的,无内容的,它是出自设计师精心推敲,反复琢磨达到的一种视觉美感及文化气息。例(如图1)朱赢椿所创作的《蚁呓》获得2008年“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书中大量的留白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也令读者产生困惑,一本书三分之二是空白,它还是书吗?还不如说是一本笔记本了。如此的设计正是设计者朱赢椿想表达的巧妙之处,设计者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将对每句,每字的感想写在空白处,让读者的思想与书籍文字相碰撞,相融合,看似是读者感知和认知的行为,其实是创作者与阅读者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本书描绘了蚂蚁的生活,一只蚂蚁是小到你看不见的小生命,却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留有脚印,只是太小,你见不到,只是太浮躁,你无法看到,它的觅食、它的相聚、它的呼喊、它的生离死别等,你无法感知。通过对小蚂蚁的观察,让读者回归到本真宁静的心,静静体会小蚂蚁带给我们的感动,在书本留白处写下你此刻的心理感想,存留我们心中一丝宁静的港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作品创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情感、思维、视觉的体验,也是对作品的完美诠释。设计师为何痴迷于简约的留白呢,可能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创作者在过去十年中,盲目不停歇地日日夜夜疲倦工作,常常忙到晚上累倒在杂志社睡着,人的精神紧张到顶峰。于是重新让朱赢椿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儿,看着自己这十年来做的几千本毫无生气的书,太震惊了,他一下子清醒了,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书籍,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感悟生活,创造精品。朱赢椿小时候就喜欢在田间玩,清澈的河流、雄伟的高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天空中,小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水里,小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享受着大自然美景。朱赢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把这美妙的画面,记录下来,他从小就喜欢上了绘画。读大学期间主修了国画,他的作品就多次得到老师的赞许,“已深得国画的精髓—气韵灵动”,这是老师对他作品的评价。由于早期美术的基础,使得朱赢椿的书籍作品有中国国画的意境之美。

  (二)形态工艺新颖独特

  在当前我们所认知的书籍形态中,大部分以一种极端泛滥化的构造和视觉图像建造。当我们翻阅书籍时,基本以一页一页浩如烟海的文字排列着,再美的文字读多了,也是会厌倦、乏味和疲劳。朱赢椿书籍设计大师,设计书籍时,使读者阅读时体会一种意味无穷的享受,在视觉的旅途中,寻找到“视觉驿站”。[6](如图2)朱赢椿作品《不裁》书里藏刀,边裁边看,获得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的铜奖。题目“不裁”是女作家古十九的取名,来源有两点,其一取“不才”谦虚之意,其二体现书籍设计的独到之处,质朴与自然之美。书籍作品中两条红色线以流动之美,平行贯穿封底、书脊、封面。也利用古书毛边质感和牛皮纸本身色调设计,在书的扉页上设计躺着一把“纸刀”,用纸刀裁书籍,裁一页才能看一页,随着裁的动作,书的形态随之变化,这种人与物的互动,增添了阅读的妙趣,具有鲜明的现代设计意识。通过独特的材料和工艺衍生出具有触觉与听觉的感官体验,书籍外部形态带给读者第一感受,影响阅读心理,但内部形态也尤为重要,当内部与外部形态相互呼应,动静相融,是一种多维创作艺术。[7]另外《肥肉》这本书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巧妙直观地表达了主题(如图3)。

  还有例如《不哭》,我为之感动的书籍作品。作品选用多种不同质感的纸来表达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被称为弱势人群的残疾儿童和智障儿童的故事,由十八个真实新闻组成。整本书籍设计围绕主题故事谋篇布局,即书籍封面纹理采用沾满浆糊的鞋盒纸、脊背用纱布、内文以废纸设计达到一种独具匠心的空间营造氛围,使整体书籍陷入沉重、难受的意象中,让书与大众进行对话,达到共识,体会每个孩子深切感受。并且出售书的钱也汇给了书籍故事的主人公,传达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使书籍设计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民族意味情意浓厚

  朱赢椿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蜗牛作为创作题材,创作了题为《蜗牛慢吞吞》的书籍作品。(如图4)开篇文章以蜗牛口吻叙述了,“如果你想看到我,请你耐心点,不然你会连我的模样都看不到。”从语句中,我们体会到创作者“慢”的设计理念,契合主题。书籍的内页,采用水墨淡彩的中国画,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繁荣兴旺的景象,富有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活力,是书与生命万物的意境融彻,表达了东方浓厚的艺术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味。另外一本《设计诗》,本书是朱赢椿自己创作的诗集,在设计时使文字符号化,用文字与图形互相转换传达诗的意境,也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智慧,禅的从容与感悟,颇具浓郁的书卷气息。

  书籍设计大师朱赢椿善用民族意蕴浓郁的色彩源自于他热爱传统文化,从出生之日起,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滋养长大。平常设计遇到瓶颈时,也愿意从古文化中寻找答案,排忧解难。设计大师朱赢椿把书设计成了一件艺术品,书不仅是自身知识、经验等信息传达的属性,也将人的体验愉悦性成为书籍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朱赢椿的书籍艺术带来了多感官体验,正是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的“五感说”。[8]

  结语

  朱赢椿的书籍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营造了文雅的书卷美,也具有时代审美意识,在电子阅读横行于世的社会,如何让书籍走进人的心中,是面对的严峻考题。然而他的设计是让阅读者走入书中,主动的接纳,能与书产生互动的脉络。书籍作品简洁中现大气,质朴中见华采,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形象,把中国书籍设计推向世界大门。

上一篇:设计论文现代设计戏剧艺术色彩应用

下一篇:广告论文广告用语直译与意译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