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7-06
摘要:本文针对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温控措施等问题提出了生产和施工中的建议。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桥梁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体积混凝土在桥梁结构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在优化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采用切实可行的混凝土浇筑方案、做好混凝土养护和测温等方面采取有效技术措施。
1设计措施
1.1设计中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中低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20-c35范围内,避免采用高强混凝土。
1.2设计和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分块。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如果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应根据温度裂缝的要求进行分块,且设置必要的连接方式。
1.3合理设置分布钢筋,尽量采用小直径、密间距布置。
1.4在改善结构物的约束条件不影响使用时(如承压式基础),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2原材料的选择
2.1使用低热水泥,并尽量降低水泥用量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产生的水化热。由于矿物成分及掺加混合材数量不同,水泥的水化热差异比较大,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含量高的,水化热亦高,而混合材掺量多的水泥水化热则较低。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同时,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通常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采用后期强度作为设计强度、掺入混合料和减水剂等。因此,使用低热水泥和降低水泥用量能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最高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2.2骨料选择
粗骨料宜优先选用自然连续级配和碎石,连续级配骨料配制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以适当减少水泥用量,达到相应的强度,使混凝土均匀、易密实。而用碎石拌制的混凝土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抗裂性能。
细骨料宜选用中粗砂。通过试验表明每立方混凝土能够减少水泥用量20-25kg,通常,每立方混凝土减少10kg水泥,在绝热温升中,温度就会降低1℃。
2.3掺加粉煤灰
掺加粉煤灰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干缩性和脆性,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粉煤灰是大体积混凝土中防裂效果最好的一种外加剂。但粉煤灰的掺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出现早期强度低、低温泌水大的缺点。
2.4优化配合比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则是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尤其是对混凝土和易性中的流动性和保水性,要反复进行试验,以选出比较合适的配合比。
3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
3.1混凝土设计和生产
为降低水化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以延缓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水化速率,降低绝热温峰,必要时可以通过外加剂配方调配来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严格控制砂石的细度和含泥量。混凝土搅拌站必须具备大宗混凝土连续生产所需的原料储备能力,以使原材料进场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检验和均化,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的稳定性。在非特殊情况下不推荐使用冰水拌制混凝土,因为冰水拌制混凝土控制难度大,容易造成混凝土工作性鉴定失准;制作刨冰需要大型制冷设备,可操作性不强。大体积基础混凝土冬季生产时,可在与施工方沟通并采取有效防冻措施的前提下,对骨料和拌和水可不加热,以混凝土出机均匀无冻块、正温运输浇注为标准。
3.2混凝土运输和浇筑
混凝土入模坍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泵送和施工工序时间安排综合确定。对于预拌混凝土,泵送前必须在罐车内高速搅拌,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正确评估运送量及浇捣速度,准确计算混凝土输出量,以保证混凝土浇注的合理衔接时间,特别是分层浇注应注意两层衔接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分层浇注还应注意在上层混凝土振捣时,应将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表面之下,以消除分层界面。浇捣时,按规范控制混凝土自由倾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因高空抛落被钢筋分散。振捣时,振动棒应快插慢拔,按顺序进行,不应遗漏或根据振捣棒作用半径经实际操作验证确定。特殊情况下使用钢模时,必须用聚苯板将钢模外表面填充覆盖严密,并采取有效的防风措施。
3.3拆模和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注周期较长,施工过程中应兼顾前方浇注和后方的抹面、拉毛、养护处理,以免错过后期处理的时机。在混凝土失塑后、初凝之前,至少进行两次表面的抹压,用木抹子反复抹压密实,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不推荐使用二次振捣法控制表面的塑性裂缝。在冬期施工的条件下,混凝土抹压密实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然后覆盖保温材料。常温施工时,可覆盖塑料薄膜及保温材料,并按施工规范的规定测定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必要时采取特殊的保温措施,保证温度梯度稳定。大体积混凝土竖向构件拆模后的养护措施越及时,对混凝土构件越有利。如果冬季低温低湿大风环境,混凝土表面温度在瞬间急剧下降,后果轻则出现塑性收缩、表面裂缝,混凝土表层硬度不够,重则出现结构性裂缝,造成质量事故。具体做法应为: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在冬期施工条件下,保温保水层应在混凝土表面冷却到5℃以下时才能拆除。在常温条件下,应在混凝土表面与外界温差≯15℃时才能拆除。混凝土保温覆盖拆除后,湿养护必须继续进行。
4温控措施及施工现场控制
4.1温度预测分析
根据现场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中的气温气候情况及各种养护方案,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及温差进行计算机模拟动态预测,提供结构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及随混凝土龄期变化情况,制定混凝土在施工期内不产生温度裂缝的温控标准及进行保温养护优化选择。
4.2混凝土浇筑方案
采用延缓温差梯度与降温梯度的措施,在浇筑前经详细计算安排分块、分层浇筑次序、流向、浇筑厚度、宽度、长度及前后浇筑的搭接时间;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并加强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保证振捣密实,严防漏振及过振,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做好现场协调、组织管理,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施工按计划顺利进行,保证混凝土供应,确保不留冷缝;浇筑后对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较厚的水泥浆进行必要的处理(一般浇筑后3~4h内初步用水长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两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以控制表面龟裂;混凝土浇灌完及拆模后,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并按规定覆盖养护。
4.3混凝土温度监测
在混凝土内部及外部设置温度测点,并且设置保温材料温度测点及养护水温度测点,现场温度监测数据由数据采集仪自动采集并进行整理分析,每一测点的温度值及各测位中心测点与表层测点的温差值,作为研究调整控温措施的依据,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4.4温度应力检测
为反映温控效果可在少数混凝土层中埋设应变计进行温度应力检测,应变计沿水平方向布置,检测水平向应力分量。
4.5通水冷却
采用薄壁钢管在一些混凝土浇筑分层中布设冷却水管,冷却水管使用前进行试水,防止管道漏水、阻塞,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监测,控制冷却水管进水流量及温度。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都比较复杂,施工时应十分慎重,否则会造成结构永久缺陷。只要我们在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择以及后期的养护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完全可以避免缺陷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吴晨.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