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秘密立储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秘密立储综述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8-08-23

  秘密后备制度是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重大转变和古代皇权的新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继承制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备受关注。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文学论文发表。

古汉语研究

  立储制度是古代皇权政治下的产物,君主通过立储方式选择继承人,确保专制皇权延续以实现其一姓天下“万世”永传之旨。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以满族为主体建立的专制皇权王朝,在立储制度上不可避免带有自身民族特色,即在扬弃汉族“嫡长子”继承制基础上逐步确立了秘密立储制。该制是清代皇位继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皇权政治的新发展。深入研究这一制度对清史和古代政治制度史都大有裨益。因此,20世纪以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试从起源及成果展现、背景及成因、形成过程和评价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国内秘密立储制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一、研究起源及成果展现

  相较于明清史诸问题,秘密立储制研究起步较晚。最早论及的是孟森,其《明清史讲义》中提到“高宗遵世宗家法,不立太子,惟密定皇储,缄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1]虽然注意到了“密定皇储”是雍正以来的家法制度,但没有对秘密立储给予过多关注。学者杨珍对二十世纪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概括为“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在皇太极继位问题上,康熙时期的储位之争及雍正帝继位问题,也成为研究重点。1949—1978年之间,这一研究状况没有大的改变。1978年之后,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了重要的拓展,逐步扩大到秘密立储制度及晚晴的皇位继承。”[2]可见,秘密立储制研究起步在1978年之后。

  最早以专题论述并明确提出秘密立储制是李鹏年《清代的秘密立储》[3]一文,以此为起点涌现出了大量文章和专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关于秘密立储制研究的论文有30余篇。从研究成果看,大都以单篇论文为主,从个案入手,侧重点在康雍乾三朝的秘密建储情况。

  而专著则以清代皇位继承制度为主,秘密立储制作为其中章节部分予以体现。最具代表性的是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2]一书,详尽细致地对秘密立储制的确立过程及实施情况进行论述,并且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如把秘密立储制看做是皇权极度集中与强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体现了多元文化特色;考察两种皇位继承制下统治集团成员不同关系与心态的变化。

  二、秘密立储制背景及成因研究

  关于秘密立储制背景及成因,学者们最早关注的是康、雍之际的宫廷争斗,认为雍正基于自身的现实需求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像李鹏年就认为“雍正皇帝继位后,吸取了中国历代王朝建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鉴于康熙反复立废胤礽的弊病,以及他们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斗争的切身体会,于是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3]朱诚如的《清康雍朝宫廷内部矛盾与皇嗣制度改革》[4]则考察了康、雍之际宫廷内部储位争斗,指出雍正即位时“历经康熙朝矛盾和斗争,他不愿再走康熙的老路。况且他即位后各种矛盾和斗争远比康熙时期复杂,历史环境逼着他对皇嗣制度进行改革”[4]最终由公开立储走向秘密立储。随后,学者吴云驾的《雍正帝密立皇储的由来》[5]也持同样的观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视野开阔,学者开始从长时段角度分析,如冯远魁在《清朝皇嗣制度沿革》[6]从整个清代的立储过程来看待秘密立储制的出现,认为是在“总结了历史上封建皇帝建嗣制度的弊端和教训,结合满族的历史传统,废除了公开建嗣的制度,建立起秘密立嗣制度。”[6]学者杨珍更进一步从中国皇权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秘密立储制度其关键在于取消了储权,杜绝了皇权与储权的矛盾及储位之争”[2],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步入顶峰的具体表现。而王思治、吕元骢的《清代皇位继承制度之嬗变与满洲贵族间的矛盾》[7]一文则从满族内部贵族自太祖以来选定储君的争斗角度来看待秘密立储制的出现。

  最早从满族自身特点和发展角度进行论述的是胡建华《略论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8]一文,作者认为秘密立储制“产生与当时满族的民族习惯及自身社会发展的某些因素”[8]有关。首先,满族由于受自身文化影响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并没有形成汉族的嫡长子继承传统;其次,康雍时期,清代进入高度封建化君权不断强化,立储的权力也越来越集中于君主的个人意志。因此,“秘密建储的产生是满族社会政治经济高度封建化的结果”[8]。学者杨永康也注意到满族因素的影响,但认为“除了满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外,更为重要的是康熙和乾隆皇帝特殊的人生经历。两位皇帝超长的在位时间使皇权与储权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秘密建储制度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没有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9]。

  而杜家骥的《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10]一文,从宗法角度出发,对比了满族入关前后皇室内部嫡庶观念的变化,认为该观念经历了由“严格、相差悬殊到弱化、差距缩小”[10]的变化特点,最后指出“满族皇家的皇位继承,也正是在这严格的嫡庶之别及其向弱化变化的过程中实行并发生变化的”[10]。

  从学者们上述各异观点看,秘密立储制成因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宫廷斗争角度到文化视角解读的变化趋势。

  三、秘密立储制形成过程研究

  任何一项制度形成都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秘密立储制形成过程研究是学者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清代秘密立储制形成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最终得以形成。

  (一)康熙朝的秘密建储计划

  最早提出康熙晚年转变建储思想是许曾重的《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新探》[11]一文,认为康熙晚年改变了公开立储形式转而以不公开形式培养储君。之后,李宪庆、白新良《康雍之际继嗣制度的演变》[12]则明确提出了康熙晚年已有秘密建储的打算。随后,杨珍《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13],则提出康熙拟定、实施秘密建储计划,认为康熙是清代秘密建储的开创者。学者姜相顺却持不同见解,其《康熙晚年立储之谜》[14]一文通过对康熙朝晚年史事的分析,认为“康熙帝生前并没有立储,也没来得及留下传位遗诏。说传位于胤禛或胤禵,都没有令人确信无疑的材料,不能妄下断语(他们中的一位,特别是胤禛,很有可能是或曾经是康熙帝传位的意中人)。这个问题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悬案、谜团,尚需进一步考察、研究。”[14]虽然看法不一,但从众多学者论述中可以看出,基本上都认同在康熙朝已经出现秘密建储萌芽了。

  (二)雍正朝实施秘密建储

  雍正朝开始实施秘密立储,关于此,正史中就有明确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上谕:“建储一事,必须详慎,……今朕特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15]。学者们大多对此着墨不多,韦庆远的《论雍乾交替与治道异同》[16]将雍正实施秘密立储作为雍正朝治道的一项重要制度,到乾隆朝时继承并进行完善。而刘洋的《“圆明园密旨”与乾隆帝嗣统考辩》[17]则从辨析雍乾皇位交接各种假说入手,论述雍正时期秘密立储的特点和意义。认为“雍正帝秘密立储的周密性和相对公开性保证了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皇位的顺利交接”[17],不同于清代后期过于强化秘密立储的保密原则,反而对皇位传承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三)乾隆朝确立秘密建储制

  秘密立储制最终形成于乾隆时期,但从史料和学者们研究来看,秘密立储在乾隆时期经过一系列反复之后才最终被认可。

  最早对乾隆时期建储过程及思想研究的是张玉芬《乾隆建储始末》[18],文章指出乾隆初年虽然仿效雍正秘密建储举措,但其“内心颇不以为然”[18],甚至深为鄙视。从其所选定的皇储来看,仍是崇尚立嫡的传统建储方式。经过两次立嫡建储失败打击和晚年皇子们窥测储位而出现争斗的迹象,促使乾隆深刻理解其父秘密立储用意,最终转变思想将秘密立储作为清代“建储家法”确定下来。学者朱诚如、关文发也持同样的看法。白新良《论乾隆的秘密建储》[19]指出“雍正帝实行秘密建储,只是从实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因势立法,并未对此举之意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更未对传统的建储理论加以批判。”[19]乾隆则对长期以来的传统建储理论进行批判并组织编订《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一书,认为是对秘密立储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之后,杨永康的《<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与乾隆帝之立储思想》[9]则从乾隆主持编订《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一书来看其建储思想。经过康、雍、乾三朝政治实践,秘密立储制得以确立并制度化。

  秘密立储制确立后,成为清代的家法制度。关于乾隆朝之后研究秘密立储制实行情况的有张玉芬《道光继位择储始末》[20]等。

  四、秘密立储制评价研究

  制度的出现与形成必然带来对其价值、意义的讨论,而学者们着眼点和立论不同,自然对其认知和评判会出现差异。

  李鹏年从秘密立储制实施的现实背景角度,指出其有利于“缓和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矛盾和争斗”[3]的积极作用。学者张玉芬通过秘密立储制与嫡长子制对比,认为“首先,秘密建储制度赋予诸皇子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对皇位继承者的造就。其次,秘密建储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防止明立皇储后,围绕诸皇子形成派系,为争夺皇位展开构陷倾轧,甚至流血的斗争”[18]。而杜家骥的《也谈清代秘建储君制度》[21]一文,从秘密立储制特点和原则角度论述秘密立储制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突破。认为密立形式“突破嫡长制下储君基本固定于某人的局限”[21],“所谓废除嫡长原则与制度,并非排除嫡长入选”[21]而是不拘嫡长、择贤而立的选储原则,从而避免了“明立太子朝臣结党乱政的弊端,皇子之间为争储位而手足相残之事……秘密建储由皇帝一人秘密进行,使其具有完全的主动权……防止了太子与皇帝、皇权的矛盾”[21],上述学者大都从制度创新、优化角度和利于选贤方面给予秘密立储制很高评价。

  与上述学者观点截然相反,李宝臣的《制度比皇帝更重要——论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缺陷》[22]一文,同样是在比较了秘密立储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从秘密立储制实施目的和效果看“出于预防皇子勾结大臣互争储位危及皇上的秘密立储制度,在短暂的制度实践中,根本没有经历众多皇子多方倾轧的历史检验”[22];从制度的安全性看“它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减轻了老年高寿皇帝的现实压力,但却增加了皇子间的冲突与身后逐位致乱的危险性。”[22];从选贤原则标准看“也没有明显的选贤迹象,更没有脱离立嫡长制度的窠臼。”[22]且“与明立嫡长制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它的制度性缺陷更大些,道德人治的依赖性更强些。”[22];从时间上看更是缺少历史的验证,无法与“立嫡长具有简明、公开、量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22]相比。所以所谓的“制度优化之说、利于选贤君之说,难以令人置信。”[22]其实,上述学者们观点的差异都是基于秘密立储制与嫡长子继承制对比研究中所侧重点不同。而在其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看法还是一致的。

  随后,关于秘密立储制评价研究的文章大都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有王维峰的《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利弊探析》[23]等。

  综上所述,经过近三十年学者们努力,对秘密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研究。从现有成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体会:第一,秘密立储制研究需要从纵向的历史中把握,特别是从整个清代的皇位继承制。第二,秘密立储制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对比研究是探讨其利弊得失和评判的基点。同时,也应看到研究不足之处:首先,从文章数量上看仍然偏少、内容上存在重复。其次,侧重于制度史角度,从民族文化史角度研究力度不够。(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李鹏年.清代的秘密立储[J].紫禁城(月刊),1981(3):30-31.

  阅读期刊:古汉语研究

  《古汉语研究》(季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言文字学学术刊物。

  《古汉语研究》刊登有关古代汉语的学术研究文章,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古汉语研究教学人员、文史工作者、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及古文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上一篇:当前茶叶市场如何营销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在民俗有何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