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8-09-06
种植小麦到越冬前期,小麦到绿化到拔节期和小麦开茬到灌浆期,应做好植物检疫,兼顾农业防治和健身种植预防,采取小麦病虫害等化学防治措施。
引言
要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就必须了解麦田生态系统的具体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掌握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坚持和贯彻“绿色植保,和谐植保,公共植保”的植保理念,做好小麦病害、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积极的服务与引导,努力做好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1.小麦播种之前到越冬前阶段的病害防治措施
1.1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在越冬前对小麦进行检疫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虫害、草害等。种植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并做好越冬前小麦的检疫工作。
1.2兼顾农业防治与健身栽培防治
1.2.1精选优质小麦品种。在对小麦进行选种时,应当选择耐寒、耐寒性能较好,抗虫害、抗病害、抗草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尽可能精选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坚决不可选择已有病变、虫害、霉变、发芽、干瘪的麦种,务必确保种子纯度、净度、发芽。
1.2.2逐年加深耕层。田间地头的杂草务必要清除干净,然后进行基本的农田建设,对种植土地的加深耕层,应当逐年进行加深。为了促进土壤熟化,改变土壤环境,使其不利于小麦病害、虫害、草害的生长发展,熟化土壤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发生与恶化。同时,还应当做好浇灌排涝工作,在干旱和涝灾时,能够及时解决教官与排水问题。积极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生长条件,破坏病害、虫害、草害的土壤环境,促进小麦的茁壮成长,增强小麦的抗性。
1.2.3进行合理轮作。在小麦的种植中,可以将小麦与甘薯、棉花、蔬菜等进行合理轮作,降低田间菌源积累,控制菌源危害,以控制和减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也可以对小麦与直根系的棉花、油菜等作物实行轮作,以减轻和控制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等通常不会取食直根系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等,可以利用害虫的这一特征,将小麦与直根系的棉花、油菜等作物进行间作,控制地下麦蚜等害虫的危害。
1.2.4科学施肥。结合小麦的目标产量和地力情况、化肥的利用情况,对小麦种植地进行酌情酌量增减施肥,对氮肥、磷肥、钾肥、锌肥、硫肥等化肥应当进行合理的施加搭配。为促进小麦的茁壮成长,应当将氮肥后移,增加小麦的抗病害、抗虫害等性能。将基肥与土壤耕作进行搭配施肥,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能够增强小麦的抗性。为以免和控制地下害虫卵的繁殖和增加,施加的有机肥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腐熟处理,控制虫害。同时,有机肥在地下腐熟时,会和小麦争抢氮肥,小麦得不到充分的氮肥,生长受限,抗性变弱。
1.3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1.3.1地下虫害的药剂处理。对土壤施加药剂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控制地下害虫和土壤传播等病害。随着地下害虫危害的逐年加剧恶化,地下虫害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例如蛴螬、金针虫、蝼蛄等。为控制和减少地下虫害,必须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应当结合土壤进行小麦的耕作,在小麦种植地上铺撒毒土,毒土通常是由辛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甲基异柳磷等配制而成。
1.3.2小麦种子的化学药剂处理。根据当地病虫的程度与发生的情况,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或者将小麦种子药剂进行浸种处理。如果是拌种,可以选用辛硫磷加三唑酮乳油对小麦的麦种进行拌种,控制和减少地下虫,降低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兼治黑穗病、全蚀病等的发生率。散黑穗病、秆黑粉病、孢囊线虫病等为小麦常见的病害,这些病害主要是以种子及其携带物为传播介质,进行种子处理之后,能够杀灭大半的病菌,发挥对种子的保护作用,从小麦的播种开始,到出苗,以及苗期,都使其进行保护,降低小麦受到虫害的概率,减轻小麦受到虫害的程度,控制虫害对小麦生长的损害与危害,促进小麦稳定、健壮的生长。因此,对小麦种子进行合理的药剂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1.3.3地下害虫的治理技术。在小麦苗期,容易发生成片死苗或成垄死苗的现象,将死苗拔出进行检查查确定,主要原因是苗期的地下害虫危害较严重,会对整个田块造成严重的死苗现象。虫害治理措施通常是采用45%的辛硫磷乳油配以1:1000的溶液顺着田垄对小麦基部土壤进行浇灌,起到毒杀地下害虫的目的。
2.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的病害防治措施
2.1兼用农业防治与健身栽培防治方法
2.1.1中耕除草方法小麦的种植应当进行中耕除草,促进水分、肥料、热量的调节,促进小麦的茁壮成长。
2.1.2酌量追施返青拔节肥若苗情较差,则应当酌情酌量,尽早对弱苗施加返青肥;氮肥后移的麦田应当在小麦拔节期施加返青肥。拔节肥的最佳施加时期应当结合小麦长势,最好是在小麦拔节初期到孕穗期的这一时期内进行,充分保障小麦稳健生长,增强小麦的抗病害、抗虫害能力。
2.1.3采取抵御低温寒害的有效措施对若小麦拔节后遇到3℃以下的寒流,则应当结合具体天气气温情况,有效措施进行防御,通常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熏烟以改变田间小气候,同时还应当对加强田间肥水的管理,增强小麦的抗冻性和抗虫害能力。
2.2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2.2.1化学除草技术
如果在年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处理、没有进行中耕除草处理、化学除草效果不达标的,应当进行化学除草。当小麦进入拔节期后,通常无需进行化学除草处理了。如果草害较为严重的田块,一般可以选择氯氟吡氧乙酸来对草害较严重的田块进行除草,使用氯氟吡氧乙酸时应当谨遵说明书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
2.2.2病害防治的化学技术
①纹枯病:在春季,小麦开始进入分蘖末期。在蘖末期,小麦的平均病株率通常是在9%~14%,最好是在天气较晴朗且有露水的上午进行喷洒三唑酮加水,喷药时对准麦株中下部进行着药,连续喷洒两次,每次间隔七到十天。
②锈病:一旦出现或发现锈病,就应当对锈病发病中心进行集中围歼防治,并对锈病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锈病的蔓延与扩散。若大田内病叶率在0.4%~0.9%之间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普治,通常是用20%的三唑酮乳油650~880毫升/公顷加水400~580千克/公顷的药液进行喷雾防治。对于锈病较重的田块,应当每隔七到十天进行第2遍喷药。
③白粉病:当出现白粉病的小麦病株率达5%时,通常需要采用三唑酮进行白粉病的防治。
④全蚀病:在小麦返青期出现全蚀病时,可以用消蚀灵1450~2180毫升/公顷对水2180千克/公顷对小麦进行灌根。
最后小编推荐一篇优秀农作物期刊:大豆科学
《大豆科学》杂志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上一篇:基于紫外光谱技术茶叶如何分类
下一篇:大豆品质下降有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