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9-01-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近几年来,临床治疗人员借鉴国外先进治疗方法与经验,使得我国在临床治疗ALL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医学论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最基本的方法为化疗。在初始化的治疗中的诱导缓解治疗开始,通过此种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体内白血病的细胞负荷,促使白血病细胞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进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然后通过其他的治疗来消灭体内残留的白细胞,防止疾病的复发,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如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等均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临床治疗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资料信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然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1初始化治疗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疾病的亚型、危险度分层情况、疾病的进展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等因素给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1诱导缓解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的目的是促使患者的病情获得完全缓解。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主要有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蒽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霉素、糖皮质激素等)等治疗方案。部分方案中还包含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在给患者进行诱导缓解治疗时,治疗人员要在治疗的第2、4、8周等不同的时间点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其中包括形态学情况、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者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等,根据判断的结果对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进行预测,并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大部分方案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都在80%以上[2]。ALL的微小残留水平决定了缓解情况。微小残留水平还直接关系着复发情况,目前,微小残留监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对疾病危险程度的评估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上[3]。
1.2巩固强化治疗
此种治疗方式原则上来看,是将多种治疗药物交替序贯在一起进行治疗,也有治疗人员在多种药物交替序贯的基础上还加大了药物的剂量。从原理上来看,这种巩固强化治疗在对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进行改良后,又与非诱导化疗方案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最终以大剂量化疗交替循环进行治疗[4]。目前,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得到了更多医疗人员的认可。采用两联或者三联用药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对于大多数患者(低危患者),采用鞘内注射治疗的次数一般都会超过6次,如果是高危组患者,鞘内注射治疗的次数会多达12次,甚至更多,注射频率≤2次/周[5]。
2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期,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已经在临床达成共识。如果患者第一次完全缓解期过后,就有合适供体,则在此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比较合适的,而如果患者第一次完全缓解期过后依然没有适合的供体,并且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则治疗人员要先对患者进行巩固强化治疗,并在此项治疗结束后再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给予维持治疗,还可进行微小残留的清除治疗,以此来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率[6]。如果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期过后,并不具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或者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轻微,则继续对其进行巩固强化治疗,4个疗程后,微小残留的清除治疗效果显效,并且微小残留已经达到“体内净化”的条件后,及时给予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在移植术后,治疗人员密切监测与巨细胞病毒相关的并发症,如发现患者已经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则需要及时给予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7-8]。
3新药治疗
3.1嘌呤核苷类似物
奈拉滨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是近几年出来的一种新药,此种药物在面对原始以及成熟的T淋巴细胞时,均会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特异细胞毒性[9]。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用将650mg/m2的奈拉滨与大剂量的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联合起来应用在治疗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上,完全缓解率超过了92%,其中当有患者复发后,再给予奈拉滨药物进行治疗,有30%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国外研究人员GangXu等[10]在类似的研究中,对126例复发难治的ALL患者进行初始缓解治疗,治疗中就用到了奈拉滨药物,结果发现,其中完全缓解的患者达到了36.00%(45/126),并且在实现完全缓解的45例患者中,有36例(80.00%)患者不具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最终进行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又有13例(36.11%)患者实现了3年的无病生存。氯法拉滨是一种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其能够对DNA修复起到抑制作用,除此以外,这种嘌呤核苷类衍生物还能对线粒体膜的完整性造成破坏,进而促进了程序性细胞的死亡。也有研究显示,氯法拉滨与依托泊苷、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药物联合起来治疗复发难治的ALL患者,总有效率达到了35%以上,并且患者1年的生存率为10%[11]。呋咯地辛属于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机体内缺乏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则极易患T淋巴细胞减少症,但是对正常的淋巴细胞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3.2靶向治疗
Notch1抑制剂能够对蛋白水解的作用进行激活。杨显华等[12]在研究中发现,Wnt抑制剂环巴胺和Hedgehog抑制剂槲皮素均能够降低Notch1蛋白的表达。有研究人员[13]给小鼠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后,与未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治疗(对照组)的小鼠进行比较,对其体内白血病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小鼠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明显减少,研究人员对此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与γ分泌酶抑制剂能够解除突变的Notch1的跨亚膜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StéphaneLepretre等[14]在对糖皮质激素的研究中发现,γ分泌酶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都均有诱导凋亡细胞死亡的作用。目前,γ分泌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ALL患者的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15]。目前,在靶向治疗方面,治疗人员发现,如果对患者直接给予针对性阻断Lmo2基因的靶向治疗,则对ALL患者来说,可能是比较有效的[16]。前凋亡蛋白Bim基因药物在淋巴细胞中均表达,前凋亡蛋白Bim基因表达的上调也有效的增加了AL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3.3单克隆抗体
目前,我国在ALL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比较少。Campath有效的清除了外周血、骨髓以及其他累及器官中的淋巴细胞。LauraTalamo等[17]研究人员发现,Campath21H对常规治疗产生耐受的幼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有效率达到了78%以上,并且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也超过了60%,因此,说明Campath21H对移植物的抗宿主反应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明确ALL的发病机制,并找出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的ALL治疗靶点,是临床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点。随着临床对ALL患者白血病干细胞疾病的深入了解,有选择性的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希望临床上对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进而为ALL患者提供长期生存的条件。
阅读期刊:四川中医
《四川中医》(月刊)创刊于1982年10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荣获四川省优秀期刊,质量级一期刊。
上一篇:影像学表现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下一篇:微课对护理学基础有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