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7-27
摘要:基于我国城乡规划的现状及趋势,结合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发展历程、地域特色,总结在过去几十年城镇建设中的得与失,并提出未来该区域城镇建设的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发展历程,地域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城市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首都北京的张家口地区也在这3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宣化区为例,城市的建设、乡村的发展都已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宣化已发展成为人口超过30万的小型城市,对周边村镇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集聚力和吸引力。然而,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遗留了很多的遗憾和问题,需要在新的城乡建设中进行修正及补充。本文将细数其在城镇建设中的得失,以求提供一个适合该地区的发展规划方案。
一、 背景:我国城乡规划现状及趋势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城乡经济社会紧密发展、相互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城乡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将城与乡融为一体的市、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是当前城乡统筹的一种探索,将是城乡统筹规划的发展方向。
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明确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着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着普遍性的趋向。”因此,我们必须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目标,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就农村而言,党中央倡导要将中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在生产水平、形象面貌及人的生活质量、生存状况等诸多方面,农村与城市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这已成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潜在威胁。
二、 问题:张家口地区城镇建设中的得与失
3、 宣化区概况介绍
古城宣化,历史久远,城区内有清远搂、镇朔楼、拱极楼、辽墓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3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辖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东距北京只有170公里,西距张家口市中心28公里,位于晋、冀、蒙三省区的结合地带,是京西北重要的商业集散地,素有“陆路商埠”之称。110、102、207三条国道和京包铁路、大秦铁路穿境而过,京张、宣大、丹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使宣化的交通更加快捷便利。成为连结四方的“环岛型”城市。
3、 城镇发展历程及现状
十年前到过宣化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旧”、“破”、“乱”、“脏”,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宣化区是一个以冶金、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一些厂矿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对环
境污染较为严重。又由于宣化城池古老,旧城改造难度较大,道路狭窄、房屋破旧、设施落后等矛盾制约着宣化的发展,供水、燃气、排水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需要。
八十年代初期,宣化城区内只有百货大楼等为数不多的商业楼房,且多为二、三层,民用建筑多平房,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危房、棚户,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质量差。同时,宣化又是一座城乡混居的城市,周边农民大量涌入城内从事各类经营活动,一些农民在马路随处摆摊设点,使整个城市成了大农贸市场,乱堆、乱建、乱摆、乱占现象如同顽症使局部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一座城内三个楼,一个警察看四头”成了人们对这座古城的戏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宣化区政府拓宽思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实施“大城区”战略,把城市建设作为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先后完成了建设投资18个亿,进行了全景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拓宽道路,治理环境,美化市容,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服务场所。使城市综合功能和投资环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形成了基础设施先行,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快速发展,综合配套的城市建设格局。
城市定位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需要围绕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重要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为此,宣化区政府领导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聘请建设部知名规划专家来宣化进行指导,反复论证。确定了“适度超前规划城市,科学有序建设城市”的城建指导方针。根据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分步进行,分年进行。
2003年,宣化区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启动实施了十项重点工程,分别为:中山大街慢车道,新开南路排水工程,迎宾线绿化工程,“城市”包装工程、小区建设工程、东新区办公中心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宣化区委、区政府统帅全局,统一步调,制定并完善了古城保护规划和新区开发控制性规划,从而使宣化逐步形成西部旧城与东部新区相结合的城市格局,使其既能保持古城文化特色,又具有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现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努力实现城市建设达到“三高”(即经济效益高、环境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使之发挥最佳的“焦聚效应”,筑巢引凤,为招商引资,加快建设步伐提供超前条件。
3、 城镇建设中的误区
第一,缺乏对城镇独特文化的挖掘,在模仿中淹没了城镇的文化个性。城镇所具有的独特空间,不仅是承接现代产业经济分工链中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保留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如何在进行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使这些独特地域文化在保留中发扬光大,成为小城镇发展旅游、提高小城镇吸引力的无形资产,是目前中国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目前已进行的大中城市建设中,以丢失传统城市文化为代价的所谓城市现代化的做法,已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目前在新一轮的小城镇建设,同样面临着以牺牲小城镇特色文化为的代价的小城镇建设的威胁。在目前城市化“提速”的推动下,使精心挖掘和塑造小城镇文化内涵的时间被压缩了,有些甚至是省略。于是在小城镇建设上的省时省力的抄袭照搬之风开始盛行,错误地把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等同于小城镇建设的西洋化。“弃土求洋”之风盛行,一反城镇故有的风土人情和建筑风格,追求所谓的“欧陆经典”,大煞风景。这种倾向表现在住宅建设上就是设计雷同,空间造型缺乏小城镇特色和盲目地模仿国外建筑。使上千年形成的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在洋化中消失,实在另人痛心。
第二,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一方面,由于地方领导的更替,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效益,热衷于土地出让;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挑整,从中牟利,这些都牵扯到城市的规划。这一切都使现阶段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的特征。
第三,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体现。然而没有生态规划的城市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城市中有增加部分广场、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但仍然不能补偿对曾经生态环境及古老树木的破坏。
其中,近几年大力修建的高速公路、产业园区等对农田的占用、植被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三、 建议:进行与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相匹配的城镇规划设计
首先,针对宣化城区建设,必须发掘城市文化,并进行配套的城市景观设计。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决定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失落了“自我”,他说:“造出来的城是空的,有躯壳在,却没有人气”。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公共景观片区已成为人们认知一个城市、体验其空间的主要领域。其表达的城市景观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责任,而且其对地域特征的表达更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城市景观的营造会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乡村建设更要依托于地域特征,进行适合区域长远发展的规划建设。以一些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村镇——同理、周庄等为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村镇建设都是发掘本身的特色,并发展与其相适应的产业配套。如同里,坚持水乡古镇的主旋律,挖掘生态健康游、休闲体验游及森林探险游等新形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旅游业多元化和深入发展,准确地把我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解开了古镇旅游容量有限,旅游发展受限的困局,同时也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近些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宣化区周边村镇大力发展精细蔬菜、精品葡萄、舍饲养殖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去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8.4%。目前,全区基本菜田已达2.72万亩,日光温室3万多间,优质菜比重达90%以上;葡萄果品优质率超过85%,产业化经营率达60%以上,并初步形成了以观后村为首的七个葡萄种植专业村,葡萄种植面积达3735亩,年产量近3500吨,种植葡萄的农民户均年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奶牛存栏4250头,庞家堡东方繁育中心发展种羊900余只,比去年同时均有大幅增长。
因此,应在该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休闲旅游型农业,并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开发。例如,在春光乡立足葡萄文化资源,建设以“葡萄园”为卖点,并重点发展集住宿、餐饮、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家旅游项目。
四、结语
城镇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面配合的系统工程,就城市规划者而言,必须基于对城镇的发展、现状、居民需求及城镇原有或正在运行的规划成果等等,做有利于城镇可持续发展,并强烈保留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建设导向。
参考文献:
[1]荀开刚.新农村住区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理想空间:2010(12)
[2]陈翀.以资源特色为导向的村庄建设规划设计探讨[J].理想空间:2010(12)
[3]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王路.城乡一体化北京下乡村集约发展道路的探索[J].理想空间:2010(12 )
[6]李兵第.关于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认识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6)
下一篇:社区住宅电梯安全管理职称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