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

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2-10

  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通过吸收和借鉴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民族声乐体系。其中,传统戏曲声腔对中国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京剧为例,在阐述京剧声腔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传统戏曲声腔在发音、咬字吐字、行腔、表演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中国现代声乐演唱产生的重要影响。

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戏曲声腔;现代声乐演唱;京剧声腔

  现代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特征不仅体现在声乐传播、声乐形态与声乐教育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现代声乐演唱的技法方面。当下,传统戏曲已成为现代声乐演唱者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宝贵资源。现代声乐演唱者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传统戏曲声腔的特殊技巧与方法,体悟、积累并掌握不同的演唱技巧,不断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从而使中国现代声乐艺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传统戏曲声腔概述

  中国传统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表现出独特的韵味。戏曲声腔是剧种的音乐基础,而声腔是在方言语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同的方言语音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腔调。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对“声腔”定义如下:“声腔,戏曲音乐名词。通常指有着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所具有的共同音乐特征的腔调而言,包括与腔调密切相关的唱法、演唱形式、使用的乐器和伴奏手法等因素在内。”①可见,戏曲声腔主要是指戏曲音乐。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梆子腔、皮黄腔、昆腔、高腔,声腔结构基本可分为三大类:板腔体、联曲体(曲牌连缀体)、综合体。“作为戏曲的音乐系统,声腔占着生命线的关键位置。它已成为检验一个剧种成熟程度的一把标尺。可以这样说,戏曲剧种从萌芽到形成,从茁壮成长到日趋成熟,都是以声腔为主体的综合。”②由此可知,声腔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传统戏曲的声腔流派较多,因剧种与行当有别,声腔表现也不同,并随时代变化不断演变,但在演唱发声、咬字吐字、行腔运气等方面大同小异。京剧声腔属于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中的皮黄腔,皮即“西皮”,旋律高亢,黄即“二黄”,曲调柔婉。京剧声腔内容丰富,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吸收了昆曲、梆子腔、弋阳腔、民歌等的曲调,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也有灵活变化的一面。京剧声腔韵味独特,包括唱腔和念白,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之唱腔表现、用嗓方法等均不同。如“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就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音特点与韵味:梅派雍容华贵,典雅清丽;程派幽咽凄切,如泣如诉;尚派高亢挺拔,俏丽健美;荀派灵巧活泼,低回婉转。

  二、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

  传统戏曲声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要遵守每一出戏的曲牌连缀与戏曲板眼变化的曲体,演唱时,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用声模式,念白也要遵守声韵节奏的规范;二是要通过声腔表现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有特定的情绪,所以,戏曲声腔代表的是表演艺术的整体,这在京剧表演艺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京剧表演将听觉形象———唱与念音乐化,将视觉艺术———做与打舞蹈化,用特有的戏剧节奏综合以上进而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演绎故事,即所谓“以歌舞演故事”。因此,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涉及声乐演唱艺术的整体,主要体现在唱与演两个方面。

  (一)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之唱的影响

  著名音乐理论家姜家祥先生曾将民族声乐唱法总结为:“词要懂,味要浓,字要重,口要拢,鼻要空,声要送,气要通,肩要松。”③其实,这也适用于现代声乐演唱。中国传统戏曲声腔特别注重吐字发音、呼吸换气等演唱技巧,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将字音和词义准确表达出来,并很好地控制唱腔的起、落、收、放,以字行腔,声情并茂。考察中国现代声乐演唱,不难发现传统戏曲声腔对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吸与气息的运用。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无论何种唱法,气息训练都非常重要。京剧演唱讲究气息,注重对“气口”的安排和处理,演唱时要做到气沉丹田,故而对演员的气息训练系统、科学。程砚秋先生曾说:“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④京剧在起唱前,以丹田作为演唱气息的主要支撑点,一边扩胸吸气,一边收腹,让横膈膜托着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始终用丹田托着肺唱,也可说是“托着气”唱,直到大换气才能松腹。丹田气包括储气、托气、收气、偷气、吐气五种方法,相辅相成,一方面可使气息控制得当,声音清脆响亮,唱腔有强有弱,刚柔并济,另一方面也能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现代声乐演唱以调整音色、控制情绪为基础,以自然、真实为原则,注重呼吸控制和气息的均匀流畅,以发出纯净、自如,具有穿透力和共鸣腔体的声音为目的。对演唱者来说,平时若刻意使用京剧气沉丹田的训练方法,演唱时就可以很好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来调节气息,从而找到适合的音量、音色、音准,更好地演绎作品。传统戏曲声腔尤其是京剧的呼吸和用气方法可以实现声情并茂的表演效果,这为现代声乐演唱提供了许多借鉴。例如,很多演唱者就尝试跨界融合,将京剧艺术的“吊嗓”与“气口”训练应用于现代声乐演唱的训练中,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二是咬字吐字与发音共鸣。在传统戏曲的演唱中,咬字吐字与发音共鸣极为重要,应该说,读准字、唱准字是戏曲演唱的基本功。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的发声理论以汉字的特点为依据,在咬字过程中,定为“字头”“字腹”和“归韵”。“字头”即辅音(声母),“字腹”即元音(韵母),字尾“归韵”收音,咬字吐字就是将辅音交待清楚,将元音吐得准确。传统戏曲十分重视演唱者咬字吐字、发音共鸣的基本功训练,提出了“五音”(即喉、舌、唇、齿、牙音,指的是吐字的着力处)、“四呼”(即开口呼、齐口呼、撮口呼、合口呼,指的是发音的方法和形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十三辙”“四声”等咬字吐字及行腔归韵的发声准则,京剧也不例外。京剧演唱讲究“词句准,不掉板,吐字清,不连线”,咬字吐字清晰是表演的基础。尤其是京剧念白,讲究平仄分明、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所谓“念要像唱,唱要像念”,强调的就是念白的音乐性与演唱的语言性。另外,京剧艺术的不同流派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由口传心授也形成了独特的发声与共鸣方法,如发声“八法”,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共鸣之“龙音”“上膛音”“虎音”“脑后音”等。京剧演唱发音时要自然打开口腔、咽腔、喉腔,找到支点,让各个发声器官都保持共鸣所需的状态,唯此,口腔才能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并与鼻腔、头腔形成共鸣。科学的发音与共鸣方法对现代声乐演唱也是很好的借鉴。通过京剧的咬字吐字与发音共鸣训练,可以解决现代声乐演唱中咬字不准、吐字不清、声音低窄单薄等问题。例如,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训练中,女声的训练内容就加入了京剧梅派的“面罩”共鸣与程派的“脑后音”发音方法,以使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圆润柔和、通透纯净。此外,通过京剧念白训练增强声乐演唱者对歌词语义的理解,也被证明有效。三是行腔技巧与韵味体现。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要遵循字、声、情相结合的原则,字为根本,腔为表现形式,戏曲演唱的腔与情都据字而生,所谓“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中国传统戏曲的行腔讲究声正、字清、腔纯、板稳、韵到,要求演员演唱时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在传统戏曲中,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行腔特点,各具韵味。韵味是戏曲声腔的形式美,润腔是体现韵味的重要手段。京剧的唱、念遵从湖广音和中州韵,押韵以“十三辙”为准,字分“上口”“尖团”,根据汉字的四声调值安排唱腔的旋律走向,四声不同,旋律各异。京剧中大小嗓之真假声的交替、倚音、滑音、甩腔、拖腔等技巧的运用,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京腔京韵。以梅派为例,其唱腔易学难工,主要就因为梅派韵味的行腔、润腔技法较难掌握。如梅兰芳先生讲究层次的主辅音之处理,梅派丰富细腻的小腔(颠、挑、压、落、断音)之运用等,这些都非常值得现代声乐演唱者研究和借鉴。尤其是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京歌、戏歌大量涌现,各种跨界表演盛行,艺术类别的界限不断被突破,京剧声腔艺术对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越来越强。如在歌曲《故乡是北京》中,歌唱家李谷一将京剧唱腔的韵味很好地融入演唱中,又如电视剧《大宅门》的同名主题曲大量吸收了京剧唱腔的特点,多运用京剧中西皮腔的音乐元素,并将中西音乐风格相互融合,胡晓晴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使用老旦的唱腔,基本用真声演唱,并运用拖腔、倚音、颤音等技巧,很好地突出了作品的韵味。

  (二)传统戏曲声腔对现代声乐之演的影响

  现代声乐艺术中的唱是指声音,演则是指表情与肢体语言。演唱者作为连接创作与观众的重要环节,除要具备演唱技巧外,还需有舞台综合表现能力,能将谱面上的基本音乐元素变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行腔之前,形(动作)、容(表情)先起烘托作用,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并准确传递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传统戏曲重视演唱与表演的高度统一,演员演唱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表演体系。正因为戏曲艺术对舞台表演近于严苛的标准,才决定了戏曲演员兼具过硬的演唱功底与扎实的表演基本功。京剧属板腔体,以表演为核心,具有很强的综合表演性,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京剧通过声腔刻画人物,叙演故事,艺术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实际表演中,手、眼、身、法、步都是戏曲演员重要的表现手段。如京剧梅派的艺术特色是歌舞合一、唱做并重、表演细腻,善于表现不同性格人物的复杂心理,极具分寸感。在表演手法上,梅派是典型的“圆”字当头,以静寓动,含蓄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意象美。总之,梅派通过对唱腔与形体动作的综合运用塑造舞台人物,做到了有情、有戏、有度。现代声乐演唱尤其是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虽不像京剧表演那般具有严格的程式化要求,但要做到声情并茂、抒情达意,仍需借鉴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特点,加强形体训练,优化表演效果,提升表演水平。近年来,传统戏曲声腔对中国现代声乐演唱的影响在中国民族歌剧、现代音乐歌舞剧领域尤为突出,“中国美声”概念的提出就颇具代表性。其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展开民族化探索,由咬字、行腔、形体三者有机组成一个表演形态整体,在熟练掌握西方歌剧发声、演唱方法的同时,又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声和演唱技巧,将美声唱法与汉语发音以及所要表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完美结合,从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结语传统戏曲声腔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在发音、咬字吐字、行腔、表演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对现代声乐演唱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传统戏曲声腔尤其是京剧声腔已成为现代声乐演唱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当今,随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现代声乐艺术领域,传统民族声乐、传统戏曲声腔、西方美声唱法等演唱方法与技巧彼此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使现代声乐演唱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与时代感。未来,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与现代声乐演唱必将继续互相影响,在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同时,又不断丰富表现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

  作者:全艳

上一篇:体育电影社会功能转变及影响

下一篇:公益类电视广告创意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