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2-23
文章分析了萧云从《离骚图》的造型、构图、表现手法的特征,研究提取其中的艺术元素,通过端午文创、布料装饰图案的实际案例将萧云从《离骚图》中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从而为装饰图案设计提供丰富多元的素材,达到进一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萧云从;《离骚图》;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与应用
《离骚图》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创作的,其题材中现存《九歌》9图、《天问》54图、《三闾大夫》《卜居》《渔夫》合1图,共计64图,萧云从的《离骚图》是历代以来第一次对屈原作品内容较为全面地表现的插画图册[1]。历来学者主要是对于萧云从《离骚图》及序跋注文的研究,其中很少涉及应用于装饰图案设计的应用研究。萧云从《离骚图》的造型、构图、表现手法等艺术特点对丰富现代装饰图案的内容和内涵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文章拟对其优秀之处和独到的自我创作进行分析研究。
1《离骚图》中的艺术语言
萧云从对《离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古代的历史、服饰、器物等有深刻的研究,他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苦心经营,完成了光辉而灿烂的文化遗产———《离骚图》这一经典之作,作为文献本的插图,萧云从在绘制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包含了诸多值得借鉴的艺术元素。
1.1造型特点
萧云从创作《离骚图》时参考了多位大家的《楚辞》注本,如朱熹《楚辞集注》、王逸《楚辞章句》等,在绘画方式上也借鉴了李公麟、陈洪绶等画家的造型、构图及线描优秀之处。与前人相比,萧云从《离骚图》中造型更忠于屈原的原作,还原《离骚》诗歌的情境,注重写实性,以香草、美人为主要造型元素。其《九歌图》之《湘君湘夫人图》(图1),《湘君》与《湘夫人》是姊妹篇,萧云从将湘君和湘夫人同绘一图,刻画了湘夫人与湘君相互思念的场景,为了表达湘夫人与湘君神驰遥想、执着追求的诗篇,作者运用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在画面的左上方刻画了手持香草、身着华服、驾飞龙奔赴相约之地的湘夫人形象,而在右下角则刻画了一位手持香草、头发飘逸、身披香草的湘君形象。另外,为了表达相约之地的华美,作者在画面上并没有描绘具象的建筑物,而是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飘浮于水云之间的各种香草(荷、荪、兰、桂、蕙、芷、薜荔、杜衡等)来表达,用百草建造与修饰充满芳香、神秘、华丽、典雅的约会之地。历代对于湘君和湘夫人的原型存在不同的看法,萧云从对湘君和湘夫人两神形象的刻画是依照了韩愈的解释,认可了湘君为娥皇,湘夫人为女英的说法。还有《礼魂图》(图2),图中并没有描绘神的形象,却刻画了一位右手持芭蕉和菊、左手持兰、发型庄重及身穿礼服的女巫,女巫衣带造型飘逸形象祥和圆润,一反以往惊悚、干瘪的造型,充满恭敬之意与原诗的基调无缝衔接[2]。
1.2构图方式
构图是内容传达的重要手段,一种整体的基调设定。《离骚图》为了使画面传达不同的故事情节,大致有三角形构图、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以及曲线形构图等4种构图形式。因为三角形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离骚图》中三角形构图所占比例最大。其《东君图》(图3)共绘有9人,是《九歌图》中人物刻画最多的一幅,此图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太阳神东君立于龙车之上,双手托日向下俯视,随行男女2人,男子背弓捧箭,女子手捧桂浆;下部则是为6祭者热情祭祀的场景,又分为左右两部分,5名男巫呈环绕状站立于左侧,各持瑟、鼓、编钟、篪、竽等乐器在演奏,而右侧则为一女巫手持迎神仪仗,合着音律辗转身姿,翩翩起舞。整个画面以三角形构图布局,以主人公东君为视觉中心,与上下方的6祭者形成稳定平衡的整体。上下两部分利用祥云缭绕相连,图中神灵、从者皆面露喜色,整个迎神场面既稳定又充满欢乐灵动,与诗歌中描绘的“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射天狼”“酌桂浆”“縆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画面情境相吻合[3]。
1.3表现手法
线条是中国古代绘画中重要形式,也是书籍插图版画中的刀法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绘画中,线条不单是表现物体的外轮廓,还是表现作者情绪、物体质感、绘画风格的主要手段,单是人物的衣褶就有十八描,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钉头鼠尾描等,这些都在刻工运刀中有所体现[4]。萧云从吸收了李公麟的白描法,在香草与人物造型上大多运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其《云中君图》(图4)中的人物衣饰运用了铁线描与高古游丝描,其特点简洁流畅,寥寥几笔人物的神态就显示出来了,而位于图上部云神位置的云纹则采用了具有装饰性的线条来表现,回环往复,云气氤氲的天上与简洁明了的人间祭祀者形成疏密、简繁的对比。中国古代版画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繁荣,在这个“无书不插图”的时代,木刻版画插图的艺术水平到达一个高峰,这也正是萧云从创作《离骚图》之时。《离骚图》木板画中的线条以阳刻为主,而刻工汤复则严格按照萧云从毛笔起笔、运笔、收笔的形态进行雕刻,使刻板与原作保持一致。《天问图》之《虬龙负熊图》(图5),动物造型以线条勾勒外轮廓,线条严谨,粗细有致,用刀细腻流畅,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天问图》之《石林兽言图》(图6),图中猩猩利用木板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刻绘样式:线刻即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外轮廓,再刻出点来表现体积感与装饰性,而大面积的山石则采用横竖的短线条来表现,密集的线条与大量的留白及点缀山石间的花草,形成完美的黑、白、灰画面效果,既大大降低了刻工的劳动难度,又很好表达了“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的意境,很好地协调了木刻效果与木刻难度,而门应兆所补绘的就省略了山石上极具版画效果的横竖短线条(图7),使得整幅图单薄了很多。
2《离骚图》艺术元素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的实践
装饰图案是集实用与装饰结合起来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它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造型、构图、色彩等适合于实用和审美目的的一种装饰图样。装饰图案按结构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图8),不同的纹样应用于不同的设计中。现代装饰图案设计更加注重传统文化语言的融入,萧云从《离骚图》中大多是对自然界的植物、花草及神话传说等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其独特的风格,是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取之不尽的图库。
2.1在端午文创香囊上装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萧云从《离骚图》有一大部分题材和描绘对象是《离骚》诗歌中的香草:幽兰、射干、椒、江离、芷、秋兰、惠、菊、杜若、薇、荠等(图9a),香草造型在《离骚图》中占比在50%以上,其中有香草场景、美人手持香草、人物身披香草、服饰纹样为香草等,是《离骚图》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装饰图案。课题组对萧云从《离骚图》中香草元素进行解体与重绘(目前已完成图中20余种香草图案提炼),根据花草植物经过省略、添加、夸张等方法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形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60余种香草拓展图形)。佩戴香囊是端午习俗之一,许多地方志中有关于人们在端午佩戴香囊的记载[5]。《兴宁县志》记载“童女或绣罗为香囊配之,童男或斗百草为戏”[6]。清代《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端午女红节物时说,“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7]。在屈原《离骚》中亦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描写,诗人用香草来象征高洁、纯贞、顽强的美德;用美人来象征美政、明君。这些图样与端午习俗文化有着潜在的联系,将它的意义传承到端午香囊系列产品的开发中,对屈原文化的传播与端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端午香囊系列产品为例,中国现存最长亦是最成功的女装设计师品牌例外在2018年端午节期间推出了以香草为主题的端午香囊,提取《离骚图》中香草元素基本构图、线条的端午香囊,其装饰图案吸收了《离骚图》中香草造型特点,根据香囊吉祥寓意的外形把兰草灵动的造型作为单独纹样(图9b),在天然植物蓝染的棉布上运用刺绣的方法将香草装饰图案展现于香囊上(图9c),增强了品牌艺术与文化价值,烘托了端午节日的氛围,以传统手工技艺与香草纹样结合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2在布料装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离骚图》中有80%以上的人物身披香草或服饰纹样为香草图案,因此布料上的装饰图案设计可采用丰盛飘逸的香草造型,不同的纹样根据不同的质地(如纯棉、纯麻、丝麻、桑蚕丝等)运用曲线形、对称均衡等构图方式,运用丝网印刷的途径印上灰绿、灰咖、灰褐色的香草图案,形成清新、低调的自然风格,期望带给人们既自然又深含文化内涵的设计。如购物袋的设计(图10),以白色纯棉布为载体,将香草图案利用对称均衡的构图,印制上灰咖色的香草纹样,并在左上角印有香草名的篆体文字,给人以清新、质朴、简洁的感觉;又如服饰面料设计(图11),以纯麻、丝麻、桑蚕丝等面料为载体,运用四方连续的结构形式,在布料上印制灰绿、灰咖、灰褐色的香草图案。以上购物袋、布料上的装饰图案应用皆采用丝网印刷的工艺,先运用勾线笔在菲林上绘制图案,再通过晒版形成印刷网版,最后调试油墨颜料透过网版印制在面料上,这些工艺程序与木板画印刷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如图12香草纹样在楚辞香草系列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将香草连续纹样以剪纸的形式在硬质面料上裁剪下来,点缀在衣襟和腰带上,营造了芳香、典雅的意境。以香草喻人,表达了屈原高洁、正直热情、不肯折腰权贵的崇高精神。在颜色选择上,选取藏蓝、暗红、藕粉、驼色为主进行搭配,高级灰的素雅配合香草图案鲜亮的点缀,使得服装层次更加丰富。
3《离骚图》艺术元素在装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屈原的作品《楚辞》可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屈原伟大的人格感召和其作品本身所具有鲜明的绘画美感,以其作品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萧云从《离骚图》中有诸多值得借鉴的装饰图案设计元素,经过艺术化加工提炼,结合不同的制作工艺,把《离骚图》中的图样运用到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应用实践中,将会产生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装饰的全新融合,使其更具文化内涵。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应用实践中,人们要贯彻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的创作思维,为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直接、直观的途径,为装饰图案设计创作提供丰富有用的素材,确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图案设计的有机结合[8]。提炼萧云从《离骚图》中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形成独特、神秘、时尚、美观的装饰图案,在应用中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冲击,为满足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多元化要求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沙鸥.萧云从版画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8:3-125.
[2]张紫耀,李征宇.萧云从《离骚图》文图转换艺术探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1):10-21.
[3]李征宇,范聪.萧云从的《九歌图》与神话形象[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报,2017,37(2):75-80.
[4]陈雷.中国木板画刀法的形成和发展[J].新材料新装饰,2014(1):489.
[5]李颖.端午节文化精神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6]赵玉燕,吴曙光.湖南民俗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4.
[7]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M].甘兰经,吴琴,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77.
[8]王平.文化消费与非遗传承:湖南民间艺术资源市场开发策略[J].湖南包装,2019,34(04):89-91+135.
作者:欧阳瑰丽 张坤煜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推荐阅读: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影视艺术的应用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下一篇:三维动画角色设计如何融入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