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3-14
土地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土地整治项目投资问题一直是我国投资行业的重点关注问题。文章围绕着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这一内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对相关的投资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投资效率
1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于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步伐的迈进,导致我国可用于农业发展的耕地数量在不断缩减中,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便是使土地按照相关土地规划要求,通过技术、工程以及相关的经济发展与项目管理措施来对土地的利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并通过有效方式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耕地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来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我国的土地整治项目落实发展,其土地整治的方式变得多样性,其中有地方政府拨款进行建设的,也有农村居民自行进行资金募集组织的,而大多数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由国家政府直接进行投资建设而成,并实行统一组织管理。我国当前时期的土地整治项目制度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其一,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的资金主要属于土地有偿使用费用的缴纳以及土地出让所产生的收益;其二,便是土地整治项目的体系构成,当前时期的土地整治项目主要由国家政府的各级事业性质单位进行项目验收。从土地整治项目的来源以及项目体系上来讲,虽然国家政府提倡相关项目开展进行多渠道投资,但政府的财政投资依然属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资金投资主要来源,甚至多数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资本全部属于政府资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政府在2007年所得的新政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不低于200亿元,同时用于农业耕地建设、保护土地整治以及耕地开发的资金投入达到了1000亿元。之后在未来的几年间,我国政府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规模更大了。当时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4亿亩。且国家土地资源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用于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高达6000亿元,这边意味着土地整治项目单单只是耕地开发一项便达到了1200亿元。因此,对这一笔资金需要进行严格管理以及利用,从而使土地整治项目开发资金的使用能够取得实际效用,同时这也是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土地整治项目上的重要职责。
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实践需求
从我国目前从事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的实践而言,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的资金投入都在逐年提升当中,土地整治在当前时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投资、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构成。根据相关数据反映,1998年起,我国全社会乃至全国的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地上升中,且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我国的GDP增长的年度贡献基本在24%以上。且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开发建设中有较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因此能够在一定限度上刺激国民经济增长。此外,土地整治项目开发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项目建设内容,其在投资以及开发建设中的管理问题以及相关的经济效益都属于我国社会群体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绩效问题一直是社会投资界的重点关注问题。所以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初步建成时期,政府单位对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的投资管理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模式,所以存在着传统管理模式中包含的“投资、运营、监管以及建设”等诸多弊端,直接导致土地整治项目开发中的工程建设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开发出现管理水平低下、概算超预估、投资效果低下等诸多现象,使土地整治项目发展开发难以得到法律保障。而由于诸多违规现象较多,以及项目开发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多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工程无法按时完成,并且由于部分项目开发中存在权力寻租以及对工程款项进行挪用的现象,严重地扰乱了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市场的秩序,使其无法正常运行,导致土地整治项目开发效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使投资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以上内容便是土地整治项目开发中,项目管理水平低下的体现,且究其原因主要可被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的投资主体存在“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其二,项目开发市场以及投资市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其三,土地整治项目开发管理者管理缺失或徇私舞弊。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我国未来时期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开发、提高土地整治投资力度、提高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模式对于投资效率的影响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模式对投资效率的一项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的分类的进行解释。
3.1公共物品理论层次
3.1.1经济物品分类根据经济物品存在的竞争属性以及排他性,主要可将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经济物品划分为两个类别:其一,具有完全排他性以及竞争性的私人经济物品;其二,具有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特征的公共经济物品。而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进一步地划分为三个类别。其一,为纯公共属性的经济物品,这类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特征;其二,俱乐部形式存在的经济物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在消费功能上具有非竞争性。其三,属于公共性质的池塘以及土地资源等,其不具备排他性特征,但是在消费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属性。3.1.2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供给存在土地整治项目开发建设资源既具有公共物品的各项性质,同时也包含有私人物品的属性特征;而根据供给方向的不同可区分为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且公共物品在此可进一步细化为俱乐部物品、纯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池塘物品,而土地整治项目由于供给的不同,部分属于俱乐部、公会性质的物品;属于政府供给产生的土地改革项目属于纯公共物品,且由于俱乐部物品部分属于市场资本供给而产生,所以更加具有效率性。从土地整治项目投资产生的效益来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受益者范围都较为广泛,同时缺乏一定的排他性,主要涉及了公共利益,这类物品属于政府单位供给存在,而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受益者往往属于土地的所有者以及使用中,所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征,且供给属于明确存在的受益者。
3.2效率经济学理论内容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学说,其对土地整治项目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如何使国家更加富裕,同时重点关注如何进行分工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的稀缺性;而在马歇尔之后,经济学的新古典内容所注重的内容是在供给有限以及资源稀缺的环境特征条件下,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便是资源配置以及利用的效率问题。且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含义中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能是存在着对比关系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在当前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管理问题的存在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效率影响在于开发以及资源的配置上。且对于国家而言,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以整治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的不良风气为前提,并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及规定来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严英兰.基于当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63.
[2]刘安才.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科技创业家,2014(6):150.
作者:胡佐宁 单位:龙胜各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关键环节问题
下一篇:电气设备静电防护及防腐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