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3-25
2018年JCR统计显示,美国SCI期刊3013种,其中化学、工程、材料3门学科SCI发文量66.36万篇,期刊数265种;中国SCI期刊213种,3门学科SCI发文量103.26万篇,期刊数仅30种。可以看到,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大量优质稿源流失海外。中国高水平的论文,仍是压倒性优势地发在国外期刊。过去5年,有关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论文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其中90%发表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中国作者对国外期刊的稿源、引用都发挥着重要贡献。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过分注重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许多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追求期刊的“影响因子”胜过切切实实解决科学和实际问题[1-2]。但是国家已经开始逐渐改变这种导向,大形势正在变化。2018年11月4日,由习近平同志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个部门联合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这说明,科研要回归本源,科技期刊也要回归本源[1],将高质量的优秀科研成果率先发表,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奋斗目标,也是新的挑战与机遇。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总结已有较优秀期刊的发展历程和先进经验,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几点建议。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JCR_S2016—2018年全球及中国大陆各分区的期刊数如图1所示:全球期刊总数由2016年的8879种增加到2018年的9156种,各分区数在2000种左右。中国期刊总数由179种增加到213种,各分区数接近50种。3年期间,Q1区由37种增加到52种,Q2区由35种到53种,Q3区由47种到56种,相应Q4区有所下降,由60种减少为51种。我国SCI期刊总数持续增加,但绝对数量与全球相比仍然较低。2019年6月全球及中国SCIE期刊数如表1所示,中国居第6位。近几年来,中国SCI期刊数量增长和IF增幅均高于全球均值,但载文量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2成功期刊研究
2.1稳中求进
《中国科学》系列刊物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创刊于195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立足于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已发展成为17辑,在学术水平、编辑质量、出版质量上都是国内一流学术刊物。具有优质高效的编委团队,搭配全流程出版平台,英文期刊学术指标提升显著(图2),中文期刊国内外影响力逐渐扩大,获得多项荣誉奖励和国家财政支持。
2.2新创刊势头强劲
《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由长春光机所与SpringerNature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英文国际光学期刊。自2012年创刊以来,期刊发文量年均递增40%,JCR影响因子连续4年保持在13以上,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稳固提升。成功原因在于: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期刊领军人才和编辑团队;拥有国际化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集约化管理机制;与国际编委、国内外重要学会以及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抢占学术成果首发权,实现数字化出版,新媒体传播等[3]。
2.3循序渐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注重学术质量与技术手段同步,复合影响因子在2009—2017年为1.214~1.468、0.759~1.636,通过数字化建设,影响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实现了远程投稿—文献数字化加工处理—多终端出版平台—开放获取、跨库检索、专家库推广、App客户端,全流程数字出版架构[4]。通过对比分析该刊近10年的数字内容访问数量与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变化关系可知:数字内容访问数量与两种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呈正相关,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通过数字化途径来访问期刊内容的读者越多。数字化建设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对数字化传播也有反哺作用[4]。
3发展建议
综合而言,中国的期刊总体状况落后于国际水平,但在近来国家政策倾斜的良好局面下各期刊势头强劲,在仍存有“散、小、弱”、中文期刊发展不足缺陷的状况下,也探索出一条可渐进的发展模式。笔者在数据选择不完全充分条件下,总结了几条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建议。
3.1调动编委会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
编委会结构优化首当其冲,可以通过大数据考察编委专业方向、学术活跃度、年龄结构,与期刊学科数据分布有机结合,优化编委会结构。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除审稿费之外,根据撰稿推荐等情况考核评优[6]。促进编委利用会议宣传为期刊代言、主动引用期刊论文等方式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掘和培养人才,壮大作者、审稿团队。与此同时,编辑部应及时召开高效务实的编委会议,明晰目标与责任,通报期刊近况,讨论办刊举措,落实编委责任,奖励优秀编委,凝聚群体士气。还应充分促进编辑的主动性,推动编委参与期刊建设,及时响应编委建议,加强沟通交流,做好服务。
3.2专业编辑团队建设,让出版为科研增值
借鉴国际先进出版经验,杂志社编辑与出版分离,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专业编辑应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工作:联络、协调、配合编委的工作,制定选题计划,调动主编与编委的积极性;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热点,以及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重要科研进展;约请高水平作者稿件,策划学科热点专题和专辑,提升期刊整体质量;利用编委影响力,组织学术论坛,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优秀品质,学术背景和编辑经验同样重要;分析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素养,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培养学术期刊的新媒体编辑[7-9]。与此同时,后期的生产、技术、营销应统一管理。组建专业的编辑加工团队:编辑加工、语言润色、印前的政治方向把关和出版质量检查;搭建专业化排版团队:传统排版与XML排版,人工校对与系统校对结合。
3.3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实现编辑—编委联动,专家约稿—公开征稿结合
单超等[5]提出约稿对象选择办法:1)参加学术会议,通过检索重要学术会议之分会场主题,通过对比数据库的关注度来验证所选题前沿性,利用谷歌学术、各研究机构的学者简介等渠道检索与会专家的学术背景选出学术大家,以及近年来成长迅速的中青年学者,通过函约或面谈约稿。2)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是国家评审认可的前沿性课题。在每年国家重大专项发布后,通过编委联系相关重大专项负责人,进行约组稿工作。3)同时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刊登征稿启事,公开征稿,组织出版专辑,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此外,编辑部应同时提供绿色通道,快速发表,争取科研成果优先发表权。
3.4期刊出版数字智能化,构建全流程平台
目前国际各大学术出版集团以掌握的海量科研论文、科研人员信息为基础,纷纷建立集内容生产、传播、数据检索为一体的大型数字化内容资源平台[10]。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是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的要求。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是基础,是学术出版的核心要素。提供多种产品形态和服务形式是大势所趋[11]。我国期刊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实现远程校对、选题策划、运营推广、精准传播等,使选题策划更为高效,编辑出版编校自动化,生产印刷按需出版,营销发行精准定位。2018年9月,欧盟、欧洲研究委员会推出开放获取PlanS计划。2018年12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各文献中心都提出支持该计划。我国学术出版业应尽快通过数据共享建立经济高效的开放出版支持机制,解决科研评价过分依赖国际出版商和高影响因子期刊的问题。
3.5立体宣传深度推广,逐步树立品牌形象
参加学术会议:通过设置展台、会议赞助、冠名奖项、编辑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度宣传期刊;举办学术论坛,搭建交流平台;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举办期刊座谈会,扩大知名度;借助社会媒体广泛宣传,新闻媒体、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图片视频多种表现形式[12-15]。为了让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国外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广泛与社交平台合作,来提升访问量。例如,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期刊平台是提供参考工具书链接、搜索图表、批量下载各种浏览器、操作已有历史记录、快读链接、分类选项和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的。该平台3个月就要更新搜索方法和使用模式。施普林格使用网络平台推送即将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目次、电子书、样刊,与GoogleScholar进行合作,向Google等搜索引擎、新闻媒体、科技网站推送相关新闻[11]。
4结束语
从科研人员视角考察学术期刊,影响力因素从高到底依次为:期刊品牌口碑,评审速度,评审质量,影响因子,期刊受众群体等等[16]。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外在服务表现形式从属于吸引、选择优质稿源。期刊发展应以定量数据为依据,以学术质量为根本,而不是片面追求影响因子。只有不断提高期刊的曝光率和正面宣传频率,才能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才能使科技期刊成为科研人员最关注的学术交流平台,进而促进期刊的精品化、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
上一篇: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及建议
下一篇: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