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4-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移动学习无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在种类方面都出现了升级的情况,而在升级的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需要解决。文章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基础,基于微信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之一,不仅有面向对象广的特点,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可持续提升教学的效率,方便学生进行学习。据此,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微信;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最具代表性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基础,在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设计的过程中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并对该平台进行了教学应用研究。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基于微信,微信中存在两个重要的衍生品,首先为微信公众平台,其次为微网站,虽然二者是微信软件的衍生产品,但其在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体现的重要性并不逊色于微信。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消息的实时推送、资源分享等功能,还可以设置自动回复响应、及时反馈的教学应用,完善教师对素材的管理。本研究以百色职业学院学生为例,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以学生上课过程为基础进行实验,明确基于微信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价值,这也使得本文研究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的新生来说,必须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为该课程不仅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操作性,能促进学生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存在抵触感,无法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基础,认为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较为简单,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说明了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很难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开展时都仅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教师机械性地向学生讲解知识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不具备积极性,即便教师为学生演示了操作过程,但学生刚刚操作过就会出现遗忘,教学效果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时代的大体环境为基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主要内容,通过微信及其衍生品(微信公众平台等)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利用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实施教学活动,预期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意识与实践能力,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均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录取分数较低,生源大部分是中职升高职学生。学生特点是城镇生源及中职升高生源操作基础较好,机房授课实操基本能跟上,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差。相比之下,高考生大部分对实操较为吃力,需要课后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在理论知识接受程度高于中职升高职学生。学生基础差,教师的课堂讲授又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学生最终还是要通过课后的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学会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开发环境
2.1理论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存在着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明确其技术开发环境。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要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主要就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在该情况下,如果不以理论指导为基础就进行设计,很可能无法达到原有的教学目标。根据现有的相关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十分重要,非正式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体现在不同的非正式途径,而知识也需要依靠学习者主动获得,使得学习的过程具有了灵活性的特点。再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其具体的观点是,在人和情境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学习活动也就得以产生,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可以使学习具备社会性。由此能够看出对学习模式的构建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为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1]。在对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无论是人机交互的友好性,还是界面导航的清晰性,都需要包括在其中。很多知识在现实环境中都难以直观传达,所以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平台中对知识进行展现,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2.2技术开发环境
从技术开发环境的角度来看,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在构建前需要申请微信号、申请微信公众号、对微网站进行测试,上述工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都已安装Andriod9.0版本的华为P30EMUI9.1.0系统手机为移动终端设备[2]。在对微信APP进行安装后申请微信公众号,借助电脑完成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工作。通过第三方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对接,另外,还在该平台上开发微网站,利用手机进行测试,最终实现微平台的各主要功能模块。
3基于微信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平台构建方案
3.1总体框架
本系统平台基于微信移动学习平台进行研究,在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定位;其次,应完善学习平台的基本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应确保学习平台的使用便捷性;最后,应通过界面导航的合理设计消除学生的抵触感。相关设计人员可尝试通过系统自定义菜单将其链接到课程微网站当中,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总体框架以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网站为主[3]。
3.2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对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需具体操作,在本次研究中,基于微信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平台的目的在于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对课程学习系统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对碎片化时间进行利用,更加积极、更加轻松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并未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教学内容都融入移动学习平台,而是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点、难点为基础,对微视频进行录制,并将其存入到视频教学模块,让学生进行学习。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该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在所有知识点中有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有些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即可,因此,应对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其与移动学习平台中的电子教案模块进行充分结合。同时,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的途径,还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际内容对相关习题进行设计、筛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对相关试题进行练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设计时,还设置了每章节的关键字,学习者在输入章节关键字后系统就会自动回复相关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便利。针对学习需求较大的学生设置了拓展资源模块,为其提供高级操作的拓展应用课件,同时设置了学习论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群发推送各模块的难点,如果学生学习存在困难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更加丰富地呈现信息。
4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与调查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下载学术论文,对现有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其次,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著名高校或教育机构的网络教育学院进行访问,明确部分相关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如雨花堂(清华大学研发)、网易云课堂等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吸取其经验与优势,并根据现有平台情况对其进行借鉴,基于微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微信平台功能模块进行确定。最后,运用实验研究法。除了需要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构建,还应注重对平台的调试,不能够在设计完成后马上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多次调试才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在移动学习平台具备稳定性后,就可以结合学生以及课程授课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以班级为单位对该平台进行试用。在试用一段时间后,课题组团队应搜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之后以此为基础改进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使系统在运行稳定性方面更进一步,提升页面布局的合理性,加快模块响应的速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4.2应用过程
以传统课堂的教学现状为基础,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充分对移动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考虑,对基于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设计,以Excel电子表格模块举例说明,整体的应用过程如下:在课程当中Excel电子表格模块在教学周期方面共分为16个课时,每周4课时,而实验班的具体教学过程则包括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讲授新的知识点或和演示新的操作,指导学生完成课题实践练习,在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后完成课堂小结。第二环节,学生通过微信移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上不仅有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还有可以帮助加深学生理解和提高操作熟练度的视频教程、素材和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平台明确重难点,在对资源进行拓展时为学生设置成长的学习任务。在互动方面,如果学生存在疑问也可以通过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交流。之后,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定期对相应资源进行更新和推送。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之一,不仅具有面向对象广的特点,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研究以百色职业学院学生为例,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以学生上课过程为基础应用移动学习平台,争取能够在现实情况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除此之外,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可持续提升教学的效率,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曹路舟.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学习平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艺术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23):93-95.
[2]吴碧莲.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9):63-66.
[3]潘成峰.基于APPinventor编程工具的移动学习支持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2):120-122.
作者:张春燕 单位:百色职业学院
上一篇:地下智能轨道停车库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