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6-05
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如何找到合适恰当的方法,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影响力,是个大的研究课题。本着开放、包容、互鉴的态度,将网络流行语中的精华和优点拿来我用,对促进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使用恰当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报道,有利于异国受众的理解,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流行语通常是对原有语言规范等的重构,为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关键词】英美文化;网络流行语;传媒领域;新闻媒体;规范化
在欧美等英语语系国家中,网络文化由于融入了科技、“文化认知”、风俗习惯等诸多元素而逐渐成为英美等国的创意经济。其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向好,在全球还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发展格局。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其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并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媒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综观其发展,文化创意中网络流行语是其发展的亮点、特点和着重点。
一、英美文化创意中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与语用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流行语不仅是当下社会重大事件的反馈,还透视和折射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综观流行语的演进历程,可以从中窥探人文心态和社会的变迁。在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形式更为丰富,促使流行语更加“流行”。同时,英美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更加简洁,具有语言的缩略化和口语化倾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其应用频率明显增加。全球化为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推动了流行语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用特征
英美文化创意中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创造性、文化属性、交流属性的典型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新”的价值在于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因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求新求异的特征。例如,“flatteringphoto”(喜欢的摄影照片)反映的是网络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普遍现象,通过简洁化的流行语表达一种态度。英美文化创意中的网络流行语还具有跨文化属性,如许多包含中文拼音首字母的流行语,“SP”(特别程序)“BTW”(顺便说一下)等。这些缩写字母流行语的出现,体现了网络社交中人们沟通和互动的便捷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跨文化交流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当英文语言进入汉语系统后,出现了一些跨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3Q”“打call”等,这些混合式的流行语通常用于日常社交中,符合大众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近年比较流行的词语中,“C位”深得网民的认同。其中,字母“C”源于单词“center”(中心),C位除了在娱乐领域用于意指舞台中心位置以外,从文化的领域分析,其延伸含义为担当、责任,也可用于互相鼓励。从形式上来看,网络流行语比较注重简洁化和多样化,从内容上来看,网络流行语中隐含了特有的价值观念。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演变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大众心理,因而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我国传媒领域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传播效率
将源于实际生活的流行语应用到媒体传播领域,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首先,使用流行语进行传播有助于发挥受众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传播是当前传媒发展的主流,网络传播非常注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即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流行语通常是通俗易懂的,因而更容易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进而提高新闻信息的舆论影响力。其次,应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增强趣味性。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易于大众理解的优势,且通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受众在浏览新闻信息时,能够给予及时的反馈。再次,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推进跨文化交流。[1]当前许多网络流行语具有汉语系统元素的烙印,英文和汉语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强。语言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是相伴而行的,一些优秀的、具有正向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丰富汉语知识体系,也可以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对受众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媒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增强其使用价值
其一,网络流行语是英美文化创意的体现,其在我国传媒领域中的应用过程就是汉语和英语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同时,语言也需要不断进步,通过改变原有的语言排列顺序或发音规则等,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知识体系,也有助于丰富本民族文化。其二,网络流行语可以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渠道。流行语产生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反映,在我国传媒领域传播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透过流行语了解英美文化中蕴含的心理状态,及时把握社会舆情的动态。[2]在新闻报道中,对流行语进行创新,可以提高流行语的使用价值。例如,英文新闻报道中的“post-truth”(后真相)在许多权威中、英文媒体中得到使用,增强了新闻信息与受众之间的观念互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三)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的应用存在欠规范性的风险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首先,许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用学规则,这与新闻媒体用语的规范性要求是相违背的。[3]网络流行语在数量、方式等方面为了追求创新,通常是借助缩写或改变词义等方式组合形成的,一方面,缩写后的流行语难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模糊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引发歧义,或让受众不理解信息想要表达的实际含义。其次,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非理性特征。在英语新闻中使用流行语,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非理性的流行语主要是人们用来宣泄情绪的出口,但由于在网络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因而得到快速传播,成为流行语。但这些非理性的流行语实际上属于不健康的文化现象,需要积极的引导和规范。再次,网络流行语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限制信息的传播范围。虽然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语用特征,但其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受众要理解这些流行语的确切含义,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语言的敏感性,因而即便是流行语,也可能仅仅是一部分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考虑到媒介报道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时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衡量和选择。
三、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分类、规范、专业化的应用原则
其一,分类原则。恰当应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文化,能够以更为精准的方式表达情感,促进交流。网络流行语符合大众心理,其在我国媒体中的应用能够更原汁原味地还原报道内容,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趣味性和关注度。基于这些优势,我们鼓励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为了提升应用的恰当性,建议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通常是针对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如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新闻媒体通常是不适用网络流行语的,而在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则可进行适时的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加以区分和归类,提升媒体报道的精准性。[4]其二,规范原则。英文文化创意中的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使用的一个前提是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因而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流行语是禁止使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尤其是青少年作为网络流行语关注和使用的重要群体,媒体要对青少年进行正向的、积极的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规范。[5]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语用习惯、礼貌用语等的规范引导,多使用健康的流行语;另一方面,对自媒体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的流行语要进行监督,为受众群体营造健康的英语语言环境。其三,专业原则。要规范化地使用流行语,更好地向受众群体传播价值观念和文化,则需要高度专业的工作人员作为支撑。一方面,传媒领域的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致力于为跨文化语言的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不断提升自身的规范化意识。另一方面,传媒领域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向,分析其文化创意中蕴含的隐藏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并能够将其与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大众传播形成积极的引导。
(二)打通“海外视角”与“中国视角”的文化脉络
首先,应用网络流行语,营造熟悉的语言环境。在一些外文媒体中,由于受传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因而传播的内容也是跨文化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可以拉近与异国受众的距离,也以更为贴近本土化的方式让受众理解报道的内涵和寓意。网络流行语作为具有明显时代性的文化符号,可以为异国受众营造一个较为熟悉的文化环境。当前我国十分注重传媒行业的发展,在对外传播方面,融通中外是基础,寻找话语共同点,引发情感共鸣,就是要将国内与国外相契合的内容相联系,并以易于双方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实际上,在许多英文社交媒体报道中,除了一些网络上的流行语,还会以字母缩写的方式进行报道,且这些流行语非常受欢迎,应用频率较高。语言作为一种新闻载体,在新闻传媒领域,应用流行语是对传统“硬新闻”格局的一种创新。近年来,伴随自媒体等的出现和大众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的语言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更加灵活、多样、接地气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使用对我国传媒领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新媒体平台中以更加灵活和更富有创意的流行语进行报道是一种创新。其次,打造共通意义的空间,促进语言符号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阻碍不同国家人群语言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共同经验范围”的缺失。[6]基于此,我国传媒应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思维,尤其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再仅仅扮演政治宣传者的角色,而是要深刻分析受众心理,扮演好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加速信息的本土化建设,促进文化差异向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转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我国传媒的国际传播需以跨文化传播为基础,结合英美文化创意发展的需求,借助网络媒体及网络流行语等符号,阐释中国与世界共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效果。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一种本土化策略,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与异国受众相接近,因而更容易达成契合。
(三)媒体工作者须遵循传媒语言的规律和规范
新闻语言要准确、生动、易懂,网络流行语的应用要符合特定的情景,用词和用句都要准确无误。媒体工作者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分析流行语的语义和语境是否与报道内容贴近,是否符合报道内容准确性的要求;流行语的使用是否能够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是否简洁有力、是否能够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等。报道内容和词语的表达必须是明确的,能够被公众所接受的,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损害了报道内容的准确性,这样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一方面,语言的创新要遵循媒体传播的一般规范,以免造成歧义,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流行语的使用要符合报道的情境,即体现报道的专业性和语言运用的适切性。其次,传媒领域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考虑流行语本身具有的口语化特点,防止报道语言出现不规范的问题。以新闻媒体为例,信息内容要为报道服务,且部分流行语是有群体或地域限制的。因此,新闻报道更应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在使用流行语时,媒体工作者要发挥好“过滤器”和“转化剂”的作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并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发挥网络媒体的合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使用网络流行语更具有优势,其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为了提升整体的传播水平,建议加深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7]综上所述,英美文化创意中的网络流行语促进了我国传媒的发展,流行语凭借其简洁化、时代性、趣味性的特征,更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传媒领域应用网络流行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现代传媒领域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及时更新媒介传播的理念、方法和思路,以创新推动传媒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传媒要肩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在报道过程中既要保持信息的准确无误,也要兼顾信息是否易于受众接受,是否能够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了促进网络流行语在我国传媒领域的规范应用,需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需强化国家在对外传播和媒体监管方面的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晶.“信息通信技术”在新媒体科学传播中的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19(3):45-50.
[2]王仕勇,殷俊.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J].新闻界,2014(18):39-43.
[3]周敏.语用立场锥体:媒体微博立场研究的尝试[J].外语学刊,2019(4):26-31.
[4]李晓梅.中国流行语在国外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6-39.
[5]肖慧.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评《英语语言学导论》[J].新闻爱好者,2019(4):98.
[6]赵小晶,张斌.转述言语与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建构[J].外语学刊,2019(5):37-42.
[7]张志安,李宜乔.公共传播领域中的媒体协同发展:论大众化媒体、专业性媒体与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9(8):65-68.
作者:文倩 关长平
上一篇:传统纹样在现代家居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细田守动画电影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