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6-20
本文作者分析了草莓的生长特性和玉溪种植区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在玉溪草莓生产中,太阳总辐射量、平均气温、无霜期、光热系数等气候条件均能满足不同草莓品种育苗、大田生长的需要,但也存在日照时数不足、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茎叶旺长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最后,从园地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提出玉溪冬春草莓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溪市;冬春草莓;气候分析;栽培技术
气候因素是影响草莓生产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气候为草莓生产提供了生长必须的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所以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草莓种植制度、产量和品质。玉溪地处云南省中部,光照充足,紫外线强,适宜生产优质、早熟、精品草莓,多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400hm2左右,产量约1.1万t,产值在1.26亿元以上,现成为云南省露地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当然,玉溪草莓产区也存在低温阴雨、日照时间短、日照率低等不利气候条件,由此引发畸形果多、病虫害频发等次生灾害,也成为影响优质草莓生产的制约因素。为促进玉溪市草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本文作者选取玉溪市草莓的主产区为观测点,拟对其草莓生产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栽培要点,为草莓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草莓生长特性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呈丛状平卧生长,株高20~30cm,叶属基生三复叶,叶面积较大,水分蒸腾消耗量大;花序为聚伞花序,开10~20朵,为两性花,能自花授粉;果实是聚合果,柔软多汁,不耐贮存;匍匐茎由新茎叶腋间的芽当年萌发而来,可繁殖为幼株;根系为须根状的不定根,主要分布在土壤0~30cm土层。同时,草莓是一种喜肥、喜光、喜湿的浆果类作物,具有结果快、成熟早、易繁殖、周期短等特点。草莓的生长特性[1-2]如下:(1)多年生性:草莓属多年生植物,生产上栽培的草莓一般为一年生,老株结果能力会逐年下降。(2)喜光性:草莓光饱和点为2万~3万lx,草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在花芽形成期,要求每天10~12h的短日照和较低温度,花芽分化后给予长日照处理,能促进发育和开花;在开花结果期和旺盛生长期,需12~15h的较长日照时间。(3)喜温性:草莓根系生长最适宜温度10℃~15℃,地上部生长为20℃~30℃,花芽分化为10℃~17℃,开花结果适温为15℃~25℃,夜温以6℃~8℃为宜。(4)喜肥性:草莓施肥原则:施足底肥(总需肥量的1/3),及时追肥,追肥则遵循“先少后多,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每生产1t果实,需N、P2O5、K2O的量分别为8.06kg、2.03kg、8.87~12.06kg;不同时期还需要补充Ca、Mg、Zn、B、Mn等中微量元素。(5)水分:苗期和匍匐茎生长期田间持水量以60%~80%为宜,开花期田间持水量以70%为宜,花芽分化和浆果成熟期田间持水量以60%为宜,果实膨大期田间持水量以80%为宜。(6)空气湿度:移栽初期气温较高和覆盖地膜气温升温期,应向植株叶片上喷水,适当增加空气湿度,相对湿度在80%~90%为宜,以防湿度过低而造成日灼叶片干枯;植株现蕾后,空气湿度应适当降低,尤其花期相对湿度应在60%以下,湿度过大,草莓花药开药率和发芽率低,不利于草莓授粉受精;其他时期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0%为宜。(7)土壤要求:喜疏松、肥沃、透气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土层深度不低于30cm。
2玉溪市半促成露地草莓栽培气候条件利弊分析
目前,玉溪市草莓生产以冬春露地种植为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550~1750m。本文作者以红塔区(海拔为1650m)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玉溪市草莓栽培气候条件分析[3](见附表)。结果表明,玉溪草莓种植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平均气温、无霜期、光热系数等气候条件均能满足不同草莓品种育苗、大田生长的需要,但也存在日照时数不足、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茎叶旺长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气候因素。(1)观测点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分别为5274.4兆焦耳/m2、2072.5h(属短日照生产期)和50%,分别比昌平产区低4.8%、29.5%和13.0%;但>10℃年活动积温、年均气温分别比昌平产区高16.0%和35.9%,而且玉溪草莓产区日均温度在5℃~27℃,果实成熟期的温差达11℃~14℃(11月至次年5月),有利于草莓苗繁育及早熟优质草莓的生产。说明玉溪草莓产区虽然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稍低,但在活动积温、年均气温、日温差上具有明显优势。(2)从霜期上看,观察点无霜期为242d左右,比昌平产区多42d,能满足冬春半促成栽培的要求,具有生长期长、成本低等优势。(3)从降雨量看,红塔区的年降雨量为918.4mm,月降雨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6~9月,占全年的60%以上,表现出降雨量多但分布不均的特征;观测点次年的12月至4月份需要灌溉(K<0.5),其他月份均为湿润过度和湿润足够的状态(K>1.0),基本不需灌溉(不小于10℃的月积温值以年积温除以12计),说明玉溪草莓种植区干湿季节分明,而且雨季主要集中在育苗期和植株旺长期,不利于优质苗和移栽苗健壮生长;干旱季节属于茎叶果实生长期,此时植株需水量较大,需及时补水。(4)从空气相对湿度看,观测点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74.7%,基本能满足草莓的需求,但5~10月雨热同季,需采取排水和降温设施,而且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严重影响草莓植株的健康生长。(5)从极端气候看,霜雪、倒春寒、日灼、阴雨寡照、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对玉溪草莓生产也有较大的影响。
3玉溪市草莓栽培管理要点
3.1园地选择
草莓育苗地和种植田宜选择土壤pH值在5.8~7.0,疏松肥沃、供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土层深度不低于30cm,大田生产应推广一垄双行栽培模式(0.9m的墒宽和30~40cm墒高),一方面可增加耕作层的厚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排水、植株生长和田间管理。
3.2品种选择
玉溪市露地半促成冬春草莓品种以短日照、早熟品种为主,如章姬、丹莓二号、艳丽等,可适当推广四季草莓品种种植。
3.3栽培要点
3.3.1栽培设施目前玉溪市草莓生产主要以农户半促成小拱棚栽培为主,该设施(方式)具有设施简单、适应性广、取材容易、投资少、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保温性差、管理费工、病害防治效果差等问题。生产上应大力推广大棚、温棚等设施栽培,这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生产区的光热条件和设施的控温作用,避害趋利,使草莓更早熟、优质;另一方面增配设施后,具有方便管理,避雨增湿,增加光照,防病防霜,提高效益等优点;同时配套供水设施,可有效防止干旱因素对草莓生产的影响。3.3.2肥水管理玉溪市草莓园施肥应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増施有机肥的原则。在5~8月的育苗季节,草莓母株正处于茎叶生长期,水肥需求量大,每亩N、P2O5、K2O的量分别为10~15kg、6~10kg、8~12kg时,经济产量和效益最佳。施肥方法:基肥:总施肥量的30%氮肥、70%磷肥和50%钾肥;在定植时施:提苗肥为总施氮量的10%氮肥;在定植成活后施:第1次追肥为总施肥量的25%氮肥、20%磷肥和25%钾肥,在初生匍匐茎时于植株两侧20cm开沟条施;第2次追肥35%氮肥,在匍匐茎大量生长时即有大量新生苗时泼施于墒面;花芽分化肥为10%磷肥、25%钾肥,在花芽分化前泼施于墒面。在9月至次年4月,草莓移栽后,进入茎叶果实生长期,每亩N、P2O5、K2O的量分别为30~40kg、10~15kg、35~45kg,追肥分10~15次施用,在遵循“少吃多餐”的基础上,茎叶生长到开花期,施肥应以“高氮低磷钾”为原则,从开花到采果期,应稳定氮肥,増施磷钾肥为原则。水分应根据植株长势和气候条件保持田间持水量60%~80%为宜。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性状,采取中耕松土、叶面追肥等措施,效果更佳。3.3.3植株管理草莓植株茎叶生长量过大,任其生长将影响通风透光、养分利用、果实品质,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生产上可采用疏花疏果、摘除匍匐茎、除叶等管理措施,使养分集中,保证留下的花朵着果整齐、果个增大、品质优良,并且成熟期集中,节约采收用工;同时,提高通风透光率,增强植株的抗逆性。3.3.4病虫害防治玉溪草莓生长季节,气候多变,草莓病虫害频发。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分针,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前预防。在注重土壤消毒的基础上,玉溪5~10月为雨热同季期,病虫害多发,在草莓园中,根据气候情况,及时喷药预防,特别要防治红中柱根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等病害。(2)以保护性药剂防治为主,配合其他药剂。在对草莓防病过程中,应以百菌清、丙森锌、代森锰锌等保护性药剂为主,适当配合其他药剂施用。(3)适时清园,遏制病源传播。高温多雨季节,草莓生长处于高温、多雨、多湿的环境,病源最易传播,如果草莓园中发生了病害,要将园中感病的病叶、病枝、病果及时清除出园,深埋或焚烧。同时,及时清除园中杂草,防治蚜虫、蓟马等害虫,加强器械消毒管理,以防交叉感染。(4)合理喷施调节剂。视草莓植株生长情况,科学喷施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3.4采收
草莓采摘时间应在早晨露水已干至午间高温未到之前,或傍晚天气凉爽时,果实着色达7成以上。采摘要轻拿、轻摘、轻放,掐断果柄,留果柄1~2cm,采收初期每隔1~2d采收一次,盛期1d采收一次。草莓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施肥防病,除叶疏花、喷施氨基酸等,以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光合作用,营养植株,为下批果实积蓄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健.草莓的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65.
[2]刘增生.设施草莓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宜栽培品种[J].中国林副特产,2019(10):81-83.
[3]云南省烟草玉溪市公司.玉溪市气象局.玉溪烤烟气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
上一篇:设施畜牧业用地标准调研报告
下一篇:休闲农业园区建筑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