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6-23
在现代应用型院校面临转型的大环境下,文章针对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原则,并以本校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结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等教改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加深,我国的物流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型高校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向社会输送掌握前沿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有必要在该转型期内对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动态优化,建立适合区域市场需求的物流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够得到契合企业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缓解了企业在专业人才紧缺上的问题。
二、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原则
基于应用型高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夯实基础、崇尚实践、适应发展”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以我校为例,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概括为:系统优化、动态调整、创新能力培养。
1.系统优化原则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体系内在联系的改革,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前后呼应,由知识点的掌握过渡到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从具有理论能力提升到具有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的优化,体现出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关系,使培养体系呈现整体最优的状态。
2.动态调整原则
物流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洞悉社会需求,适时合理地调整教学体系。
3.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合理地教学体系的设立,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力,给予学生创造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最后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1.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结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以增强企业管理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多方协商的培养方案制定机制,所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人才市场的期望。以我校为例,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化调整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所占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以能力发展次序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进行系列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并确定合理的开课学期,保证课程间的衔接,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我校在课程改革中,将原培养计划中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整合为“工程力学”,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含公差)”,对有些课时进行删减,使总课时相对减少30%,将这部分的学时分配给实践环节,增加了“专业认识实习”“物流仓库仿真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和某些理论课的课程设计。这样,系统化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管理、规划、运营实践内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实践能力。
(2)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革课堂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嵌入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中积极探讨教学改革途径,推动专业课程的课堂改革。我校将《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这门课进行了课堂改革,在课内加入了实训环节,由老师的“讲”变成了学生的“讲”;由被动的听变成了主动的参与,取得的效果较好。创新性的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3)满足行业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能力的需求,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通过开设WITNESS、Flexsim等物流领域仿真应用软件课程、设立物流仿真试验室、参加大学生物流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同时,注重现代设计方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在实践锻炼中完善课堂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物流类各种培训,取得相应的证书。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
首先,可以在教学体系内设置专业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充分和集中的时间,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参与企业生产生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致力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使物流行业就业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矛盾逐步减少。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暑假或其他时间,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实际管理,也可以让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培训或生产,为该模式的推广增加了稳定性。
(2)建立校内实训体系
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形成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类。此两类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呈现专业培养的系统化。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导,以“理论+课程设计”主要为教学形式。表1为我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表。
②完善物流实验室建设。在硬件上完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加强物流实验室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的作用。将已有课程与实验室使用相结合。然后再将实践环节与实验室实用相结合,最后充分利用实验室软硬件,积极参加物流大赛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四、结语
本文在对我国应用型院校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改革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并以我校为例,阐述了教学改革的诸多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帮助我校积极顺利的进行转型,为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其他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贾卫丽,李普亮.地方本科院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15(12):46-49.
[2]王宇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31-32.
[3]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4(7):94-95.
作者:李琪
上一篇:大理岩矿地质特征及利用前景
下一篇:非标自动化设备特点与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