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核心论文 > 公允价值计量完善对策

公允价值计量完善对策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6-30

  随着经济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允价值计量较其他计量属性而言体现出愈加明显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交易实质的真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更能为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及时的信息,但公允价值计量也给部分企业带来舞弊的机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实施,完善了会计准则体系,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不够成熟导致公允价值在实施中显露一定的弊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回顾公允价值计量的演变历程,探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以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有效应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公允价值计量完善对策

  关键词:准则体系;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严格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条件,在此前提下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有选择地谨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多年来,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早更广泛深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被认为与许多重大经济事件有直接关联。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争论和应用之后,国家为更好地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更加有效运行的需要,发布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会计从引进到应用,源于与国际准则趋同,始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波折,发生反复,最终实现与国际趋同,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也是提升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地位之必然结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趋同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更多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趋同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深入了解国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对更好理解、应用公允价值,防范人为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调节利润的风险起重要作用[1]。

  1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属性,企业会计信息没有充分反映出蕴含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广泛的关注。早在1994年,公允价值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主要方式是翻译外国的文献。对国际会计颇有研究的谢诗芬对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主张得到了财政部等部委的采纳运用。财政部颁布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后,谢诗芬(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同时敏锐地指出缺乏单独《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缺陷并建议尽快弥补纠正,其观点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赞同。虽然公允价值在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计量属性。葛家澍(2010)认为,公允价值不会消失,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一个长期并持续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使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增加,特别是非金融资产计量,估值模型、假设、计量调整等因素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许松涛(2012)认为,公允价值需要定期进行重新计量,能够反映现时的市价,更加真实反映会计信息。邓永勤等(2015)通过对公允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在整体上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和增量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更加可靠和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层出不穷,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要求日益增强,公允价值反映真实的事项和揭示相关风险的优点越发明显,终将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共存,而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公允价值计量的演变历程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推广。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公允价值会计受市场环境、估值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根据公允价值的主要历史进程,其定义在我国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2.1早期应用初级阶段

  为了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改善不合理的资金结构,20世纪末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是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开始。该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以公平交易为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自愿进行交易的资产价值。以及后来发布的《投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公允价值作出说明,并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价采用公允价值。这些准则的颁布,被认为是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早期应用。

  2.2公允价值有条件运用的试验阶段

  2005年,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达成协议,确立了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的趋同性。随着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日益壮大,公司治理水平有所提高和长时间的研究,会计准则已形成科学系统的准则体系,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存在一些尚未清晰之处。如未明确公允价值是进入价格还是脱手价格,什么时候确定该价格等,导致会计实务难以操作,对公允价值审计方面也缺少相关规定。

  2.3独立计量准则的成熟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填补会计准则体系的缺陷,紧跟国际会计准则的步伐,颁布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完善公允价值定义的同时引进了“计量单元”概念,特别强调负债公允价值是“转移”价格而不是“清偿”价格,清晰了公允价值确认的时点为计量日。从谢诗芬(2006)提出迫切需要完善计量准则的观点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差不多十年,我国终于有了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准则建设之路何其崎岖。

  3公允价值计量应用面临的困境

  3.1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不足

  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属于会计前沿问题,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受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应用时间较短,实证数据不足,阻碍了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到有条件地运用,再到回避运用,最后公布独立计量准则,每一个阶段的政策颁布与实施,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而不是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而研究的结果。虽然我国已初步具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估值模型的技术、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有很大差别.

  3.2公允价值应用基础有待完善

  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但也仅仅是从定义方面明确了部分概念,“有序交易”这一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基础并不牢固。有序交易如何确认和由谁确定?如何保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是有序的?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

  3.3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资本市场深度不足,缺乏活跃市场,各企业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可比性差,减弱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的获取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会计估值专业人才。随着国际经济活动不断深入,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需要逐步提升。

  4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逐步完善宏观经济市场和资本市场,财务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4.1完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从外部看,我国公允价值准则体系逐渐与国际准则进一步趋同。但从内部看,公允价值的完善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2006年颁布的一系列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系统性。2014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出台后,虽然明晰了概念,统一了框架和披露的要求。但并没有结合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特征而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对其他具体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规定不一致的处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操作上没有明确指导,限制了准则应用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鼓励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国家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指南,对具体方法的选择判断制定更准确的内容[2]。

  4.2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公允价值观

  会计人员拥有正确选择评估技术的能力和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应用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企业要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有效应用。同时,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应用范围不广,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合理和决策有用性产生一定的怀疑,这需要财务人员不仅自己有公允价值观,还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解释能力。

  4.3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估值技术的规定诘屈聱牙,苦涩难懂,具体适用条件不明确,没有清晰的指导意见。估值技术运用不当,往往会使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不真实、不可靠。因此,有效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估值理论及方法进行清晰的介绍和分析,减少主观判断对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影响;其次,应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统一应用的标准,降低操作的复杂性,限制评估方法选择的随意性,消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3]。

  5结束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将深度参与我国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的经济建设,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仍然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邓永强,康丽丽.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04).

  [2]张晓明.会计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冯志努

上一篇:外汇管理内审内控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下一篇:工业制造业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思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