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8-13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各中医院校的核心任务,其关乎着学生的成长及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其中,中药化学实验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价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评价的标准无需过于繁琐,需抓主要矛盾,即235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药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体系;中药化学实验
中药化学课程的特点是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以中药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机理等内容,其在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起效机理,实现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而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更依赖于高质量的中药专业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是各中医院校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依赖于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及完善的评价体系[2]。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介绍了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有关内容,,其设定表明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标准的重要性,有了标准才能有遵循,这次颁布的标准,也是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足以见得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高等学校在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也一直将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主要组成内容,但关于完善的评价体系涉及较少。因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各中医药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后,对目前的教学评价方法提出了诸多的改进,其中形成性评价成为大家热衷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听课后的反馈,进而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形成性评价后有利于学生的学(学习进步)和教师的教(教学水平)[3,4]。笔者曾将形成性评价引入中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阅读形成性评价在相关课程的应用,在2017年发表了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探析,通过制定完善的评价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5]。笔者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思考,通过应用该评价体系,发现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再次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其评价的标准无需过于繁琐,需抓主要矛盾,即制定235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1中药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决定其重要性
中药化学在中药学、中药资源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其包含的实验教学部分更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类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化学实验课程都占有较多的教学课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中药化学实验为例,主要涉及三个大实验,内容包括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提取与鉴定;大黄中游离羟基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槐米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三个实验所用药材的药效成分类型为挥发油类、蒽醌类、黄酮类;涉及的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和煎煮法等;分离方法主要有pH梯度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和重结晶法;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硅胶薄层色谱法、熔点法、聚酰胺薄层色谱法。实验内容近乎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讲的常规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同时也是为同学们今后从事研究中药活性物质基础提供合理的方法。因此,实验内容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由此可知,中药化学实验课程的实用性决定着其在中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根据笔者以往参与检查各实习点学生实习情况获得的反馈信息,多数学生反映中药化学实验学的太差,操作不熟练,迫切希望回到学校重新学习。由于学生多数在中药制药、研发等单位实习,因此肯定会涉及中药的提取分离等实验,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正确的操作提出去有效成分是制备药物或研究药物的第一步。另外,每年在三四月份研究生复试面试前的一段时间前,都会有学生强烈要求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的复习训练。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中药化学实验教师常常反思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实验授课中需要如何改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便是实习期间难易应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学生在实习期间,距学习中药化学实验课程已经有一年多时间,这其中肯定存在大部分的遗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期间,存在消极应对的情况,上实验课仅仅是应付课程的需要,完成实验操作,获得相应学分为目的,没有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从教师角度看,实验课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理论课不同的是,实验课中,由于时间限制,很难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因此使得有些学生能够蒙混过关。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首先就是要在课堂上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课程学习中,而不是被动的按照实验讲义上的实验流程操作“消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老师更多是在引导学生,在给学生强调基本的实验安全操作和实验室实验规章制度,在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前体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去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老师需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引导性的解答,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样才能帮助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笔者在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可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近况,得到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授课方式。对于个别基础薄弱的同学,需要一对一进行辅导。在引入形成性评价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评价的类别过多也给评价顺利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
2当前形成性评价体存在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内容过多,太过耗时,建立的评价体系很难推广
如果将教学评价过于细化,看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但长此以往则实际操作性不强。笔者在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制定了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堂提问、课件测试、课后作业、学生互评、教师实验观察、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内容,如果按照该评价方法实行,确实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但我们还要考虑课程的教学课时问题。这让我联想起我的大学学习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还有学生的问,也许就是学问包括学和问,不问即难学到家。因此评价体系过于繁琐,过于细化,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各高校科研压力的背景下,这种操作看起来更难于长久实施;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回到高中阶段的那种状态,以诸多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反而会限制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因此,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培养,笔者对繁琐形成性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缩减评价的内容,不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
3形成性评价的再思考:235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提出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让学生明白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235多元评价体系,即将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再分为两个部分,即20%的课堂提问及实验操作过程和30%的实验报告,关于课堂提问及实验操作过程,可按照“赏罚分明”的策略来实施,直接以“减分手段”来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总结性评价是以整个学期实验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和操作为主。同时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这些考点内容,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训练,强化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态度,将其养成习惯,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4结语
中药化学实验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关心学生的成绩,也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然要给学生灌输自我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有用的人才,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关乎着学生的成长,同时关乎着中医药的发展,更关乎人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冯薇,李菁.对深入细化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169-170.
[2]岳嘉,张艳,陈丽,等.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3-14.
[3]马瑜,雷敬卫.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0,25(05):1021-1022.
[4]彭腾,董小萍,刘友平,等.深化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03):108-109.
[5]赵玉荣,张阿琴,徐晓芳,等.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33):76-78.
作者:赵玉荣 陆姗姗
上一篇: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下一篇:关爱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