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跨学科的对话-“全国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高峰学术论坛”撷英2013/

跨学科的对话-“全国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高峰学术论坛”撷英2013/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11-13

  3月21日到23日,“全国比力文学与相关学科高峰学术论坛”在贵州大学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专家学者从分歧角度分歧学科对比力文学范畴的现状和成长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切磋,营建了而强烈热闹的学术空气。专家们与贵州文艺、文学界和贵州大学师生穿越时间、空间、行业、保守观念等等的,在平等和宽大的交换中、在敌对的辩论和协商中,配合切磋当前人们关怀的文化问题。比力文学本身就是个交叉学科,民族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如何为比力文学供给方式和簇新视野,使其更具强大的朝气,成为此次论坛思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全国比力文学学会副会长孙景尧在总结讲话中谈到,此次高峰学术论坛会风,讲话出色,切磋了国内学术界,同时也是国际学术前沿关心的问题,发人深思。在论坛期间举行的11场也成为贵大学生的文化大餐,营建了优良的学术空气,为学生供给了一个高起点、大范畴、多范畴扩展视野的机遇。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旧事学院院长、传授、博导)

  跨文明对话

  (论点摘要)人类文明是的话题,我们该当关心“文明”会将我们导向何方。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汉语热的兴起,会对世界款式形成影响。强势言语的背后,具有着、军事、经济等诸多要素。之所以提出“文明之争”,是由于他们习惯了的文明的霸主地位有了松动。但亚洲的兴起只是时间问题。我们要自动地进行文明对话,使文化生态一般化、多元化,使多种文明共存、共生且发生出文化新枝来。所以在当今跨国文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尊重分歧文明,自动跨学科研究;有充沛的学术预备与文化堆集。特别是学问的预备。“五四”时发生的一批大师,无不学贯、博学多闻。所以要既知东又知西,起首要对中国文化作深切透辟的领会,要注重对中国古籍的进修,耐心做学问,其次在进修文化时,最都雅原著,可避免文章失真。

  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比力文学研究室主任)

  文学人类学

  (论点摘要)爱斯基摩人相关“雪”的几十种区分词汇,而在我们很少下雪的南方,可能就只分得出大雪、小雪。上古汉语中猪都有很多多少种叫法,这些皆可视为特定文化中所有的“处所性学问”。美国人类学家康克林在菲律宾的哈努诺族进行调研的学位论文《哈努诺文化和动物世界的关系》出:本地言语顶用于描述动物各类部位和特征的语汇多达150种,而动物分类的单元有1800种之多,比现代动物学的分类还多500项。由此可知,罕为人知的少少数人利用的言语可能在把握现实的某个方面比自认为优胜的文明的任何一种言语都要丰硕和深刻。“处所性学问”不单完全有来由与所谓的遍及性学问平起平坐,并且对于人类认识的潜力而言自有其不成替代的劣势。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担任人、传授、博导)

  法国的小说

  (论点摘要)法国在地图上是小国,在文学上倒是大国,法国小说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卢梭的《录》没有后来者。此刻的良多回忆录美化本人的多,并且实在性还值得思疑。卢梭的写法从形式上讲是写发生过多次的工作,避免。还把本人的弊端,如别人等都写了出来。大仲马在我们的外国文学史上地位不高。该当改变观念。这是怎样对待通俗小说的问题,我们不克不及不考虑读者面。通俗小说深受公共喜爱,大仲马的《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都是典范作品,传播了100多年。金庸、梁羽生这些武侠小说作家都深受大仲马影响,从句型到笔法都很像,金庸本人也说受大仲马的影响。我们要注重如许的小说家,由于他的作品有生命力。

  徐新建(四川大学文学与旧事学院传授、博导)

  族群身份:文学书写中的认同问题

  (论点摘要)小说《狼图腾》一面世,惹起良多争议,它的《序言》中从头提出“我们是谁?”对自古认为的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提出质疑。“龙的传人”是以龙为图腾对象,但《狼图腾》提出有一部门草原人以狼为图腾对象,他们是狼的传人。在比力文学上怎样看?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虑。“刘三姐”的演变是一种从保守歌圩到现代“品牌”的演变。昔时的“刘三姐故事”曾经成为一个社会文化资本。张艺谋在阳朔搞的“印象刘三姐”就是最好。“印象刘三姐”把壮族、苗族、侗族的工具都装进去,不作任何注释,它是一个拼贴。“香格里拉”一词来自英国人希尔顿的小说《消逝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合适其时的潮水:发觉东方。小说描述在东方有一个风光漂亮的处所,人们在那里安闲地糊口。这是人对东方乌托邦的想象和寻求。此刻,“香格里拉”曾经成为一个符号,不竭渗入到社会、、和学术界。“香格里拉”如何避开色彩?有一种注释:“香格里拉”来自藏语“香巴拉”,是崇高之地的意义。这是身份认同的表示之一,影响到文学里面去。

  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比力文学系主任、传授、博导)

  学术文化片子《德里达》

  (论点摘要)列传片子《德里达》以视图记实、论述与理解德里达步履的本身就是一次解构行为,他们是在操用开麦拉来为后来的德里达研究者制造一部能够视听的图像汗青,这是一种在后现代工业文明景观下以视图传媒论述汗青的簇新观念。这部学术文化片子捕获了德里达很多私家糊口的霎时及话题,如忠实与婚姻、自恋与名声,还相关于性糊口及爱的哲学思虑的主要性。操用片子这种图像形式来记实、论述与理解一位显赫的学术人物及其解构想想能否可能?而且在一种如何的理解程度上可能?还有待于我们质疑。

  陈建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传授、博导)

  文学关系

  (论点摘要)中国古典文化最早影响了俄罗斯。18世纪,兴起中国文化热。19世纪,呈现了很多优良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等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很关心。20世纪90年代,对典范作家的从头评价越来越受注重。如高尔基,苏联解体后他在俄罗斯的评价很有争议。我们对他的研究比力全面,好比大学教材里讲的多是他第一阶段的创作,其实他最超卓的是写《喜剧》,写出白叟的各种糊口,他的谈文化和思惟的作品《不达时宜的工作》也需从头客观研究和认识。此刻学术界关心的不只是苏联的支流文学,所谓非支流文学、文学、新俄文学都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

  刘洪一(深圳大学副校长、传授、硕导)

  与

  (论点摘要)给文明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希伯来文化和文化是通过《圣经》来联合的,《旧约》并不只仅是一本教之书,它是百科全书,我把它称为“犹太文化的母本”。《新约》是在《旧约》的根本上演变而来。《旧约》和《新约》在教论上的和冲突,导致希伯来文化和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文明承传了希伯来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文明对希伯来文明又有很多叛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的体例,被称为“格托”,即隔离区。“格托”成了他们的文化载体,但不是完全隔离,后来慢慢松散,我把它称为“格托”。

  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传授、博导)

  中国建筑美学

  (论点摘要)中国建筑是一种大地文化,大地哲学。中国人关于建筑的时空认识就是建筑人文认识,包罗审美认识。在古代中国,的本意是指建筑,时空的概念是引申出来的。“宇”指的是屋檐,屋边,“宙”指的是梁柱。从中国人对身体的称呼可看出人体与建筑的关系,如脑门、脊梁、脊柱等。中国人的认识有三层意义,天然,建筑,人体也是小。中国建筑讲究人与亲和,天人合一。

  严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传授、博导)

  东亚汉诗学

  (论点摘要)汉语诗歌曾在东亚普遍,成为教化的意味。日本目前收录的汉诗初步估量有30—40万首,韩国就更多了。要研究中国诗学,不该忽略周边国度的诗话、诗歌。他们也有门户,也有大师。从东亚的国度来看,好比日本和朝鲜,汉诗传过去后呈现了分歧的选择。好比说朝鲜半岛最喜好喜府,良多朝鲜诗人喜好写乐府体诗。此中一个主要缘由是朝鲜受中国孔教关怀民生的民本主义影响很大,诗人中呈现写成乐府诗的潮水。朝鲜诗歌的全体感受是俭朴、淳厚。还有就是朝鲜本民族的诗歌形式是时调,起头没有文字,配文后时调的格局与乐府体很接近。时调与乐府的关系很值得探究。日本对汉诗的接收又有所分歧,总的看来,短的形式良多,七言绝句良多。这和日本本民族的诗歌和歌、俳句等也很附近。日本人做诗喜好抓住一个凝固的霎时,这恰好是绝句的一个境地。

  朱志荣(姑苏大学文学院传授、博导)

  康德美学

  (论点摘要)康德前期间的著作《对美感和高尚感的察看》一书,以察看者的目光对漂亮感和高尚感作了描述。书中虽然颇多牵强和错乱,显得老练,但曾经是一部系统的美学专著,是《判断力》一书的先导,有着的学术价值。《对美感和高尚感的察看》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根基思惟。一、康德把美感和心理的快感区分隔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他认为审美的感情是一种精细的感情,具有持久性和无短长的公允性。二、解除个此外特殊情怀,而强调通俗人的审美情怀。换句话说,趣味是没有雅俗之分的,而是“雅俗共赏”。三、书中细分了漂亮和高尚的区别。如高尚的对象是复杂无力的,而漂亮的对象是玲珑精细的。

  简小滨(美国威廉马里大学传授)

  体演文化

  (论点摘要)我在美国教中国文学,发觉何处对中国文学的疑惑和较深。举个例子,在美国教中国文学史,讲屈原和《离骚》,安插学生下去阅读后,在讲堂上提出:“你们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回覆各别,良多人认为他胆怯,面临恋爱不敢去追求,几乎所有学生都对他的行为不睬解。他们不大白为什么屈原竟然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反而认为屈原的性格中有良多他们不认同的工具。这个例子申明,东、的,确有良多处所是不克不及精确表达原意的,若是用英语把《离骚》翻译过去,有良多很离奇的工具。加上文化布景分歧,也形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别。要真正沟通、真正对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按照我的体味,美国人对中国文学的疑惑和反感,其实是对人物性格的反感,是对人物的误读。作者:来历:金黔在线—贵州都会报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电大论文第1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初評入圍人選公示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函授论文连载]《悠悠蓝天情》孟建伟:奋进者之歌-记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