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10-19
现今,农机技术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带来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何推广全新的农机技术,则需要引起重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却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业机械设备与农业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的运用程度不高。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从当前时代发展来讲,农机装备及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不断运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就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有效认识,通过合理措施,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予以创新优化,构建起更加高效的推广工作体系,让农机技术可以深入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1当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剖析
蒙城县的整体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倾,地面高程在21~30米之间,沿涡河区域为黄泛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粮食生产。而蒙城县一直以来也重视农业生产,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蒙城县农业生产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已经较多,不过不少农机设备已经偏向老旧,新型现代化、综合化农机装备相对较少,同时对于一些精细化、智能化的生产技术缺少利用。(1)推广渠道存在局限。从目前农机技术的推广来看,在具体的推广渠道上较为单一,往往是以农技站为主导,通过村镇等渠道,向农民传授一些农机技术知识,这种由上而下的传统方式,对于农机技术的推广,在当前时代会形成一定的限制。降低农机技术推广的切实效果。(2)人力资源不足,推广工作压力大。从目前农技站的具体人员配置来讲,能够投入到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工作人员数量非常有限,这导致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困难。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做好推广,而是没有条件做好推广,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实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3)推广缺乏针对性。从农民生产的角度讲,每户人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有的土地多,有的土地少,不同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不同。农机推广,应该对对症下药,结合不同农户的需求,展开针对性的推广,这样才能取得实际效果。然而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讲,农机技术推广还比较笼统,未能考虑到农户实际需求,与实践生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农机技术的推广效果不是很好[1]。
2农机技术推广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推广农机技术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服务农业生产,助力现代化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生产,不少农村地区还局限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中,刀耕火种的传统模式依然在使用,这样的生产模式,已经完全滞后于时代发展,很难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2]。所以,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对于农业生产,就能够带来非常显著的重大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与农业技术进行运用,可以让农业生产摆脱传统模式,进入到机械化时代,在生产上具备更高的效率,解放人力。比如安徽省蒙城县,这是一个农业大县,依据蒙城县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蒙城县夏收粮食作物87.3万吨,增长1%。蔬菜种植面积18.2万亩,增长5.2%。虽然粮食作物和蔬菜的产量都在增长,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这一点从人均收入就能看出来。2019年,蒙城县生产总值383.6亿元,人均GDP仅为26482.79元,远低于全国70892元的平均水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生产效率低,导致经济产值低。(2)有助于保持农业生产稳定。目前,农村地区存在弃种现象,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拼,一部分田地荒废下来,留在农村的人无力耕种。通过农机技术推广,可以依靠先进农机设备弥补人力的不足,让留在农村的人,可以通过机械设备继续维持农业生产,这样可以让农业生产得到稳定保持。同时,依靠农业机械的使用,也能够降低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尤其是对于蒙城县来说,由于农业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当地自然气候变化大,容易出现洪涝、干旱等不同的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依靠农业技术装备,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这样可以让农业生产对外部影响因素形成有效的应对,从而让农业生产保持稳定,避免出现较大波动。(3)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农机技术的推广运用,一方面可以解放人力,将精力投入到其他经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基于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增加产量。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提升。作为一个人口大县,根据2018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1448488人,其中农村人口达到了1137672人,占比78.54%,接近八成人口都是农村户籍。超过一百人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工作,导致收入水平偏低。2018年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3091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4617元。因此,通过推广农机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解放部分人力,投入到其他经济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地区经济效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的可行措施分析
针对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有关人士需要形成认识。清楚把握推广农机技术的积极意义,然后思考相应的对策,助力农机技术推广的优化。农业经济现今还处在较为初级阶段,虽然近些年粮食产量逐步增长,但是提升幅度越来越小。而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3.1构建多渠道推广体系
农机技术的推广,要在渠道体系上多样化构建。(1)可以依托于智能手机,通过手机短彩信、手机微信等渠道,展开农机技术推广。比如,微信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因此可以基于微信公众号这一渠道,构建农机技术推广阵地。具体来说,针对一种农机设备,可以对设备的名称、作用功能、操作技巧等,通过文字+动态图+视频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相关的技术推广内容,让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这些信息形成接受,了解一些基本的农机技术和相关知识。(2)可以基于电视渠道,立足本地电视台,展开农机技术推广,开设专门的农机技术栏目,向农民传授相关的农机技术知识。虽然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但是在农村地区,人们依然保留着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对本地电视台的一些新闻比较关注。因此,农技站可以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创设专门的农机技术电视节目,在晚间时段播放农机技术节目,让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形成了解。(3)组织学习基地,从各镇各村选拔学习员,到学习基地学习相关的农机技术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带回各镇各村,进行宣传,如此一来也就起到了推广的作用。一方面,农技站可以发挥自身作用,建立专门的农机技术培训班,然后和各村镇对接,让有意向使用农机的人,参加培训班接受培训,学习农机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和本地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构建合作关系,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发挥地方教育院校的教育功能,与农技站合作,构建专门的农机技术教育活动。
3.2优化人力资源辅助推广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帮助。目前,农机技术推广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缺少高素质年轻人才,这导致农机技术推广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导致很多工作有心无力,想做却没有条件。因此,针对农技站专业人才偏少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内部培养。从农技站内部选拔年轻人,不分岗位,将年轻人集中起来展开培训,使其掌握农机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一些特殊时候紧急投入推广工作。第二,外部挖掘。这需要从外部招聘具备农机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甚至可以引导返乡大学生投身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当中,由此构建起人才队伍,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除了内部培训和外部挖掘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充实农机技术推广队伍。比如可以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职业技术学校召集农机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当中。同时,还可以从农村筛选具有农机技术的民间人员,将其作为农机技术推广的编外人员,充当辅助推广的角色。
3.3立足实际优化推广
农机技术的推广,还需要立足实际。一方面,要立足农户的需求实际,要先对农户的具体农机需求展开调研,比如种植面积、种植作物等。了解到这些需求之后,再针对性地推广适宜的农机装备或是农业技术。对于小麦种植,可以使用的农机装备有小麦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电动喷雾机、自动接粮小麦收割机、打捆机等等。因此,在进行农机技术推广的时候,就应该重点针对小麦种植生产展开农机技术推广,将播种机、收割机、喷雾机等农机设备,推广到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种植的自动化程度。如此一来,一个人就能完成大面积耕地的农作,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要立足生产实际进行推广,也就是说农机技术的推广,要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机装备的操作,农业技术的使用,进行详细演示,确保农民形成认识掌握,让他们会操作会使用,这样才能激发其购买农机或使用相关技术的信心。比如对小麦播种机的农机技术推广,就可以立足实际,到田间地头对小麦播种机的使用技巧予以详细说明:(1)使用前需要对播种机做好调整,根据说明书,对播种量、开沟器行距、开沟覆土镇压轮深浅等参数进行调整。(2)加好种子,保证加种量至少要盖住排种盒的入口。(3)进行试播。在大面积播种前,需要先进行短距离试播,一般20米左右,观察播种机情况,确认播种效果。播种效果达标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播种。(4)保持播种机直线匀速行走。使用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时,需要保证机械行走的时候保持直线匀速行走,确保播种均匀。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机装备技术详细演示和说明,这样可以让人们形成切实理解,提高推广效果。
4结语
农机技术推广在当前时期存在一些问题,农技站工作人员需要对此形成重要共识,然后通过构建推广渠道、建设人才队伍以及结合实际推广等措施,让农机技术推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张旭娇.新时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8(18):197.
[2]夏小龙.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8,591(22):177.
作者:赵强美
上一篇:生态美学思想城市空间设计
下一篇: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