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11-09
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前提条件。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思想理念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提升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素质水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培养
现今,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多。为更好提高教育质量及满足社会人才培养应用需求,将中华传统优化文化思想内涵,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至关重要,是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效路径。
一、中华文化素养培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影响
(一)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培养专业学生良好专业从业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文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影响,不仅是单一层面教育培养引导,其核心更多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汲取,为学生未来阶段从事岗位工作夯实基础,确保学生汉语文化水平始终保持较高阶段,从而,一方面,树立积极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形象,另一方面,亦可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高素质培养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宽泛,了解中华文化及积极做好教育弘扬,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中华文化教育发展角度提高对汉语国际教育实际影响力,将更利于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推进。
(二)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保证人才教育专业素质,始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性工作。中华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充分融合,可以在更深层次提升专业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了解,帮助专业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古代汉语、中国文学等诸多课程专业学习水平,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能进一步趋于系统化、扁平化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人才教育专业化水平。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础定位主要是以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为主,其中不可避免涉及部分文化发展交流,中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面有效融入,将为专业人才未来阶段岗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其能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国际化教育发展环境,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学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创造有益条件。
二、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学生中华文化面临困境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合不足
初期阶段,由于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尚未形成完善体系,部分教育内容选择更多基于满足阶段性教育需求,未能从汉语国际教育长效化发展角度做好规划,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充分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急剧增加,早期阶段汉语国际教育形式已不适用于现有教育要求,必须将教育侧重点放置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教育课程有效融入,从内容上提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专业教育方面发挥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育的传统文化应用实践水平,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使中华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体化融合能进一步形成良好教育发展循环。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构架设计缺乏合理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虽然涵盖了古代汉语及文学概论等多项内容,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运用则略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汉语教学课程设计,未能做好针对传统文化内容精细化提炼,使专业学生所学课程难以从根本上为学生探究中华文化提供有利平台。正因如此,现代汉语国际教育部分院校,在课程教学方面对汉语课程规划大部分采取表象化教育形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无法从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理解,从而,影响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质量。针对该问题,未来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需要侧重于对传统优秀文化深度挖掘,提升传统文化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面课程设计应用,利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细化处理,为专业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高建立良好平台。
(三)高校教育的中华文化环境培养氛围缺失
烘托良好学习环境氛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尤为必要。现代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教育较为重视对第二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在课程规划方面也主要围绕第二语言学习考核为中心。这一方式,本质上的确对学生第二语言学习能力提升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但同时也压缩对汉语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空间,严重造成教学结构的畸形。在此环节,学生在学习方面势必会出现不平衡发展问题,进而,影响总体的学习质量。对此,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程的推进,应重视对汉语教学课程比例提高,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现有教学体系,通过传统文化引导及现代教育管理融合加强专业教育能力,使中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面融入,能进一步平衡课程教学实践,为后续阶段专业学生不断进行学习自我完善奠定良好根基。
(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水平滞后
教育实践对教育发展影响不言而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汉语、第二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育实践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同理,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也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对文化内容探究实现学习水平提高。而部分高校由于缺乏良好教育资源支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针对古代汉语学习方面,常出现教学实践课程一笔带过或课程内容不完善问题,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汉语文学水平,影响学生汉语语言表述能力。为此,高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做好教学实践体系化协作,利用教育合作方式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实践能力,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有效摆脱高校基础教育环境、条件束缚,更好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多元化教学工作。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培养路径及策略
(一)优化主干课程基础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优化设计,主要目的是改变课程内容基础倾向性,将中华传统文化嵌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各个细节,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探究,提升专业学生汉语语言应用水平,为其未来阶段岗位就业做好充分铺垫。这当中,主干课程优化应注意在改变由于教育需求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应用比重,结合现阶段教学课程基本内容合理做好课程教学控制,做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融合运用实践有的放矢,既要维持良好且平衡的专业教学管理氛围,也要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科学教学应用,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始终发挥积极教育导向优势。
(二)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心思想
中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面运用,不应仅停留于对单一内容概念的使用,要从根本上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应用付诸行动。因此,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心思想显得尤为必要。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思想树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自主意识,通过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探究水平,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及古代语言文学理解,有效弥补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为后续阶段专业课程学习能力提升做好充足准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心的树立,必须要汲取传统文化内容精髓,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将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内容合理运用,以便保证专业教育实践有效性。
(三)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可以更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内容碎片化问题,其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强化知识内容基础融合度,使各项汉语课程之间能进一步形成教学并联,不断将传统文化知识概念进行传递。运用长期的教学环境熏陶及学习氛围的耳濡目染,能充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利用逐级递减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汉语知识水平。这其中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起到内容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做好汉语学习内容对接,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衔接成为一个学习整体,继而,实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目的。
(四)创新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传统文化实践应用新形式
教育创新始终是教育发展重要构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做好对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创新工作,尤其是面向传统文化内容学习课程优化,更应以教育创新为切入点做好教学改革,积极做好系统化教育管理实践,改变初期阶段繁琐的教育形态,打破课程内容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束缚,基于多元化教育发展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例如,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对传统文化的引入,应进一步将学生感兴趣古代历史文化与古代汉语学习融会贯通,通过历史文化学习导引提升学生古代汉语学习意识,并以现代文学鉴赏方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特点做充分内容梳理,使学生对汉语课程内容学习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下稳步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专业学生汉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根本基础,同时,对加速学生第二语言逻辑思维形成也有着一定辅助作用,使现代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纪新.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99-101.
[2]刘亚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案例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7):139-141.
[3]司新丽.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传播素养培育———以文学课程为例[J].教育研究,2018,39(1):126-131.
[4]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1(5):70-73.
作者:孙思娴
上一篇:拓展和建构理论儿童广告创意
下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多元化模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