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12-03
针对农机装备产业对智能农机人才的需求现状,基于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学院智能农机人才培养策略进行调研,通过“一平台、双主体、三阶段”现代学徒制和“四位一体”项目导师制串联培养过程,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农机装备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农机人才培养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高职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助推剂,以“产业人才需求导向”为牵引绳,适应农机装备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农机装备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1-3]。
1高职院校智能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产教平台协同与多元化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的升级,将产业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职院校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践训练以及师资建设中;院校培养的学生、科研和双创成果带给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对象为特定企业,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产教融合以产业需求为标准,对接产业链各环节中企业集群,具有普适性和引领性[4]。
1.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适应性与支撑度不足
高职院校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由“重理论、轻实践”,转为“必须、够用”,不断强化实践课程,注重专业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相适应、专业课程建设与产业技术需求相适应、日常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适应。以“院校主导、理实一体、技能培养”构建的课程体系,缺乏产业介入、缺乏生产对接、缺乏技术交融[5]。
1.3产业高端技术引领性与示范性不强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技术推广,其功能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虽然高职院校有“更落地的需求导向”、“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和“更强化的职业养成”等优势,但由于缺乏探索性科研的深度、前沿性技术积累的高度和技术服务覆盖的广度,未能确立校企双方共同认可的人才培养规范和标准。
2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农机人才培养体系
2.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农机装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打造学研互动平台,搭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策略[7]。通过“一平台、三阶段、多主体”现代学徒制和“四位一体”项目导师制贯穿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2.2师德为先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人才引培“四项计划”锻造高层次双师队伍。建设政校企合作“三大平台”,支撑高水平教师发展,打造产教融合高端平台,构建涵盖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特色产业学院,增强教师融入行业的深度、广度和融合度;打造区域产学研用高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工程实验室平台,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3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农机人才培养策略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建设单位(A档),本文基于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智能农机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3.1聚焦企业生产要素,重塑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两化双融”课程体系,“两化”是基础课程平面化和专业课程立体化,将基础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类、职业指导类等大门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针对产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应用,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技能(工艺智能农机)、专项技能(工控编程类)和综合技能(系统集成类)等三个模块,“产教一体”课程框架如图2所示。“双融”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将基础实训、专周实训、顶岗实训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相互交叉,通过基础实训了解生产过程、专周实训学习生产过程、顶岗实习参与生产过程,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3.2紧盯职业技能培养,升级人才培养路径
以技术需求细分项目类型、以项目类型组建技术团队、以技术团队对接学生导师,以“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应用、技术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层面实行“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企业生产、竞赛集训”四位一体项目制:协同创新中心主导科研项目,进行窄领域技术攻关,实现产业、企业、院校多赢的局面。
3.3一平台、双主体、三阶段的现代学徒制
协同创新中心主导,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师组建无边界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农机装备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打造学研互动平台,实施项目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通过“岗位认知训练、岗位专项训练、岗位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的师带徒学习,提升岗位能力。
4结语
本文结合农机装备产业对智能农机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智能农机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通过“一平台、双主体、三阶段”现代学徒制和“四位一体”项目导师制贯穿培养过程,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潘安霞.基于产教融合的新时代高职课程文化构建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37(22):42-45.
[2]张英.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以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建筑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35):44-45.
[3]汪长明.“1+X”证书试点项目质量体系建设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9,33(8):1-5.
[4]陈峰.高职工科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9,12(2):99-100.
[5]苟藏红,赵虎林.“数控加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55(12):201-202.
[6]陈方丽,王阳.基于农业企业视角的农类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51(32):20183-20186.
[7]刘桂芹,李兰杰,王长法,等.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6(21):47-49.
作者:田立权 杜凌 黄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