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核心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12-15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停留于表面、注重形式、浅尝辄止,未能与师生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难以入脑入心、外化于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综合影响师生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并进而达到“春风化雨、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是学校实施文化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之一。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简称“阆师附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发掘、释放了文化育人的教育实践价值。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引领、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以敬业上进的精神文化为根本,以文明和谐的环境文化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为载体,以严谨完善的制度文化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育人的强大“教育场”。

  (一)抓住根本,培育敬业上进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无论领导更迭还是教师更新,都无法改变其持久、弥散的教育和熏陶力量。学校精神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团队精神、教育理念、教师职业观等,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核心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阆师附小形成了“健康、敬业、乐善、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忠诚担当、遵规守信、专业敬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则对这一核心价值观做了进一步阐释,并使之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创生了“给每个孩子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使每个教职工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和“用业绩说话,让表现发言”的教职工业绩观,提炼了“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形成了“敬业、笃学、创新、和谐”的校风和“慈爱、真知、德正、行范”的教风、“善思、畅言、敏行、乐学”的学风。这些精神文化在阆师附小校徽、校旗、校歌、班级名片和校园文化CAI设计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在校史馆、荣誉室、名师坊、陈列室等建设中得到了生64动展示,其潜在的教育力量是无法用一节课、一篇文章、一本书来衡量的。

  (二)把好关键,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1.校园环境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坚守教育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注重参与性,校园环境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涵养艺术性。2.校园环境建设应侧重以下方面(1)校园周边环境,包括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2)文化艺术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利用校园设施进行艺术创新。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墙;在门墙文化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内容,组织师生在教室、办公室门上创作热爱祖国等主题作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表现方法灵活多样;用学生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书画作品装点校园。(3)班级文化环境。阆师附小制定了《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指南》,指导各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线,找准适合本年级本班的文化育人切入点,按“以思想启迪人,以活动教育人,以环境熏陶人,以制度警引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从班级精神、班级环境、班级情感、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行为等六大要素培育入手,达成健康、温馨、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总要求,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突出重点,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丰富且多样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重点。阆师附小据此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一是国家课程渗透,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并有机渗透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二是融合地方课程,结合《可爱的四川》等地方课程进行爱乡、爱国、爱自然,感恩、厚德、守规则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开发校本教材,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题群文阅读读本。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主题活动结合《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制订《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活动指南》,明确每个学段、每个主题具体的德育活动并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力求具体化、生活化。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在学校“敬师长、读好书、做好人”、在家庭“孝父母、礼亲人、会节俭”、在社会“爱家园、讲文明、懂礼仪”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既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还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活动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班级管理、教职员工管理等都要彰显核心价值观要求。一是推进法治进校,增强法治观念,培养规则意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实施民主管理,让每位师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校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班级我当家,共同维护他”的良好氛围。三是倡导人人平等,要求学生在校一律穿校服,杜绝攀比;座位轮换,没有“C”位……这也是我校大门楹联“教思教行教言教理教无论聪愚弱慧,育美育体育智育德育不分贫富官民”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四是管理公平公正。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养活动营造敬业和谐的从教氛围,开展青蓝工程拜师结对、身边名师讲座等系列活动,强化培训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保驾护航,建立严谨完善的校园文化制度

  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可以制约或主导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阆师附小以完善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实践保驾护航。第一,学校构建的“‘想’比‘会’更重要”的学生学习评价理念和“三个一”的学生评价标准,以及自主创生的“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因学生的快乐而快乐”的教师观和“让父母因我而幸福,让老师因我而满足,让同伴因我而快乐”的学生观等,统一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第二,学校制订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德育活动指南》《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指南》《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导。第三,落实《小学生守则》《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制约规范。

  二、把校园文化育人融入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缺乏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毫无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只有转换为看得见、听得着的故事、影视、音乐、图画等,转化为做得到、够得着的活动、行为、语言、表演,学生才能真正记得住、懂得了、做得到。因此,必须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的“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要记得住、懂得了。“情”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社会的真挚情感和阳光、正向、健康的情绪。“意”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力,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情意行是一个逐步整合上升的过程。

  (一)具体化、生活化,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生要记得住、懂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找准切入点,用生活化、具体化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细化解读。一是广泛宣传耳濡目染,以儿歌童谣、书画作品等形式展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随时可见、随处可见、随时可读。二是喜闻乐见内化于心,以贴近师生生活的故事、影视、图画、儿歌等艺术形式,用具体的事例、鲜活的人物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榜样性、参与性,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情愫

  榜样的感染:用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历史英雄及身边榜样,激发师生的崇敬之情,进而引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挚情感。参与的感动:开展“唱响时代主旋律,培育核心价值观”歌曲征集、传唱、手抄报及书画作品比赛和征文活动等,让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用歌声、色彩和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情感。

  (三)引领性、持续性,锤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和意志

  克服从众心理,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践行长效机制,培养持久的意志力;抵御外部诱惑,形成强大的自控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其一,发挥精神文化力量,通过校史馆(室)、荣誉室、名师坊、文化墙等加强精神文化培育和宣传,让敬业乐学、团结友善、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思想准则和行动自觉,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持久的意志力。其二,发挥评价监督功能,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不断强化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四)实践性、自觉性,用行为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第一,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主动实践。热爱祖国要落实到热爱国旗、国徽、国歌等具体行动之中;热爱祖国要把个人的奋斗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热爱祖国要与爱学校、爱家乡、爱自然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创文创卫、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第二,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努力学习、敬业奉献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所有师生的共同理想。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必须自觉培育敬业奉献精神,积极工作。第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文明守纪、诚信友善的自我约束。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联系起来,落实到“经过的路线无纸屑”“上下楼梯靠右行”等具体的日常行为之中;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安全法治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法治观念;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卫生疾控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三、把校园文化育人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共育体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影响到家庭

  阆师附小的做法是:建立“两校一委一会”家校育人新模式,使家庭教育、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融通,让学校的育人文化得到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工作得到家长支持:加强家庭教育培训;开展“三走进”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共做一次公益”“共唱一首歌”等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风家训”“一封家书”等评选表彰活动,达到榜样示范、先进引领的效果。

  (二)宣传进社会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与全社会形成合力。

  (三)服务进社区

  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志愿者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具体的志愿服务,用行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并以这种影响力和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01).

  [3]张娅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融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5):50-51.

  [4]郑有礼.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0(11):70-71.

  [5]高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J].才智,2020(10):195.

  [6]吴国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15-116.

  [7]陈金波,周颖.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路径研究———评《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5):87.

  [8]范五三,林文.友善价值观引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通之道[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9,17(02):109-114.

  作者:李明俊

上一篇:多媒体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与实践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物理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