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12-22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伟大瑰宝,它融入了民族的文化与历史,研究了人类存在性等问题,表达出了对于人类以及人类思想的丰富见解。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殊性,两者互为联系与转化。而中国的国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也有其特殊性,重点表现在了对于文史哲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国学;哲学;基本问题
在当今的学科设置中,大多都沿用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讲解国学这门源自中国传统知识架构的学科,与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之间的基本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细致的区分,来探讨中国自己的哲学的独特性与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加深对国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
国学从根本上是属于哲学的,是哲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细分门类,但是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其重心放在了义理。现阶段,对于国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作了相对有效的规定,摆脱了以往边界模糊、研究重点不清晰的状态。但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国学的研究也绵延了几千年。在国学的研究上,作出有效的划定,有利于更好地展开国学相关知识的阐述。陈寅恪曾说过,中国的思想文化门类众多,百花齐放,可以统称为三教九流,三教为实,九流则为虚。其中的三教便是佛儒道,佛教思想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本土化发展,其义理也早已实现了中国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织、互为发展。在长达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上,佛儒道这三教的思想观念相互格义,成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国学的研究,基于道与理来开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国学的发展历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道与理的形成与演进。何谓“道”,古人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生万物,也引导着天地间的秩序,规范人的世俗行为,探讨着人生与自然的意义。在道家的思想观念里,道是可做区分的,可分为人道和天道,天道是世间最高的秩序,人道应当绝对地服从天道,落实到人的行为上面,则主张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顺从天道。而儒家,则把重心放在了人的身上,主张人道,强调忠诚与宽恕。虽然与道家主张的道不一样,但是儒家的思想也是体现了“道在器中”。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实现了差异化的补充,各有各的哲学特色,两者也都害怕各自思想出现分化,削弱在世俗中的影响,所以宗旨也是保持平衡的状态,避免纷争[1-2]。
二、西方哲学与国学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的国学与西方思想体系里的哲学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学注重身心的发展,强调要修身心,实现身心的统一和谐。而西方则注重身心的分化,这也即是肉体与灵魂的分化,主张理性,突出可见但未知的现实世界。后面发展成了高度的理性主义,重视挖掘事物的本质,而轻视事物的现象。但是国学主张统一,变与不变的统一,本质与表象的统一,心灵的发展要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研究得比较多,但对身心之间,以至事物之间的矛盾的研究不够,无法正视矛盾对于促进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直到今天,中国的哲学思想都较为忽视逻辑推理与验证,无法使经验论真正地发展为具备理性认知的方法论,从而在主流的哲学思想体系里,丧失地位,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性。中国的国学既取之于实际生活,又制约着现实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传统的国学里,儒家当道,强调家国同构,以及宗族伦理,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僵化效应,政治生态上缺乏活力涌入,对于个人实现独立发展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高效更迭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公民的理性意识与公共精神无法得到培养,对知识学科体系的构造也建设不足,直接表现在了经验论当道,对逻辑分析与理性验证重视度不够,造成这方面的方法论长期落后于西方。虽然这种思想的优点是在强调现实,避免出现严重的虚无主义,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了历史上我国的公民长期缺乏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容易迷信权威,政治生活乃至生产生活是一潭死水,缺乏张力。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思想伴随着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经济活动等,快速传入了中国,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儒家观念受到冲击,开始与西方的哲学思想产生融合,创造出一些新的思想见解。但是,两者的融合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升,中国传统的国学观点也将得以重构,发展成更适合当下的哲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两者是否能够实现良好的分化与融合,在西方哲学与国学的融合与分化上,要实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从而在当下的社会生态里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能够真正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缓解当下的环境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哲学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正向引领作用,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助力国家更好地发展。
三、结束语
西方哲学思想所表现的关于时代与人存在的终极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基督教思想观念以及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国学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国学与西方哲学互为区别,也互为联系。因此,如今我们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不仅要借鉴西方哲学里的先进思想,也要看到中国国学里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一个理性的批判态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志明.国学、儒学与哲学——程志华教授《中国儒学史》的研究向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2):1-6+104.
[2]林颐.国学是一种生命哲学[J].环境教育,2017(Z1):104-105.
作者:高飞
上一篇:DISA线生产卡箍类铸件工艺设计
下一篇:照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