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1-21
融合发展是推动一个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并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百色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本文在分析百色市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两者在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期能够为百色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百色市
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部署,国家从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文旅融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已经形成,但是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对怎样实现一个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缺乏统一的共识。百色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族、壮族、瑶族、彝族、仡佬族、回族、苗族等7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百色市位于两国三省(区)交界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怎样促进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1.1百色市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百色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目前下辖2区8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人口400多万,有壮、汉、苗、瑶、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5%,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壮族古老的“三月三”山歌文化、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火把节和跳坡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嘹歌文化以及黑衣壮文化,驰名中外的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都是百色市民族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适度开发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另外一个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百色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百色市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已经成为百色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百色市旅游资源丰富,有5A级景区1个,有4A级景区18个,有3A级景区16个,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神秘的中越边境风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洞穴资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良好。此外,百色市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的结合部,濒临粤港澳大湾区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根据2019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百色市旅游总消费从2010年的57.3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58.88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后劲充足,对推动百色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
1.3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百色市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助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打造一批景点和景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凌云县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景区的打造过程中积极融入壮族和瑶族的文化,建设一批民族传统的建筑,这些措施的运用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靖西通灵大峡谷景区在景区开发中积极运用壮族的山歌文化和壮剧文化,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当地特有的壮锦文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但是,目前这种融合发展的形式比较单一,效果有限。旅游带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反过来促进了民族文化多元内涵的释放,由此推动了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因此,在没有统一布局和规划的背景下,百色市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融合发展的前景良好,市场潜力巨大。
2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完善,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赵书虹等(2020)学者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一文中指出,资源要素整合、旅游需求升级、创新变革支撑以及企业管理决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百色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只具备旅游需求升级这个条件,其他三个条件都不具备,导致两者融合发展的驱动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两者之间的低层次融合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驱动力不足时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因此百色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旅游文化产业的参与者亟需解决两个融合发展去动力不足的困难。
2.2民族传统文化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民族文化传承原真性流失
旅游产业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者的统一。但是在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投资者急功近利机会主义的影响,往往只是关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和舞台化打造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没有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精神内涵的建设,从而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原真性流失,虽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那坡黑衣壮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民族文化的因素,借助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壮族“活化石”的黑衣壮民族文化,通过在景区开设舞台表演的形式吸引中外游客的到访,但是在进行民族歌舞表演的过程中未来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化的改造,导致黑衣壮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流失,虽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加持,最终导致那坡黑衣壮景区经营困难,被迫关闭。
2.3开发主体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
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事情,需要各个开发主体——政府、企业和民众协同发力,共同打造百色市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可知,政府是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企业是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方和经营者,而民众则是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受益方和参与者。百色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以投入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资源原本就有限。政府、企业和民众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地推动百色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百色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4文旅融合发展形式单一,文旅产品存在雷同
目前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主要以开发民族村寨和在相关景区进行民族歌舞表演为主,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单一导致文旅产品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真实性和特色。很多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发掘其内涵。如一些景区的山歌比赛、拦门酒等形式的表演很难吸引游客的兴趣,也无法真正展示百色市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存在雷同,使得游客走到哪个景区都是唱山歌、喝拦门酒,没有新意,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3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文旅融合动力,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由于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不强,尤其是在资源要素整合上缺乏有效的方法支撑,在创新变革上没有明确的思路,在企业管理决策上还不果断,导致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实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必须要从资源要素整合、创新变革支撑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强化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提升百色市文旅融合的深度,促进百色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2适度开发民族文化产品,保持民族文化原真性
目前百色市文旅产业在融合中出现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导致百色市民族传统文化原真性不断流失,这些不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进行文旅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务必把百色市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和传承下来,对民族文化产品进行适度的开发,避免出现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的情况,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3.3政府、企业和民众相互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打破原来三者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把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促进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质量的融合发展。
3.4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内涵
目前百色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较单一,文旅产品也存在一定的雷同。因此,需要对文旅融合的模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根据各自景区景点的特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文旅产品,解决文旅游产品雷同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景区开发文旅产品之前要仔细研究百色市以有景区是否存在这种产品,如果已经存在的务必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升文旅产品的内涵,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促进百色市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宇军.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07).
[2]赵书虹,陈婷婷.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J].旅游学刊,2020(08).
[3]关月婵.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广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样本[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4]杜娟.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作者:文凤平
上一篇: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独特优
下一篇: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