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因素

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因素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1-27

  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环境不同,导致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障碍,这种障碍突出表现在地方民俗习惯,社会礼俗,语言借代文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要导入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信息,解读词汇文化内涵,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多种语言文化视野,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因素

  【关键词】词汇阅读;文化障碍;文化传承

  一、关于词汇阅读研究

  (一)词汇阅读理论

  阅读是读者与语言材料进行交流、实现正确沟通的理解过程,读者需要利用多方面的知识通过预测、推理等多种思维理解读物,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相关知识,包括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读物的结构知识,以及语言知识。学习者进行有效阅读的条件是足够的语言知识、迅速识别词义的语言运用技巧、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预测、推理的阅读技巧。阅读理解包含对言语材料的语符意义的理解,对言语材料具体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言语材料发出者利用意象所表达的语义相一致或不一致的真实意义的意念的理解。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辨认词汇,获得语言信息,建立词汇意义的表征。词汇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对词汇本身的理解,还应把握词汇所在语境的逻辑关系上,生词的含义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完全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些词或表达方式所举的实例,实质上是为词语设置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的理解,通过意义连贯的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和掌握词汇和短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习者建立相关图式。

  (二)汉语言词汇文化

  关于文化的界定,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对文化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我们生存、思维、感觉和与别人发生关系的环境,是联结人们的‘粘合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文化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区别在于文化词语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一般词语则具有表层的概念义。文化词语的研究不仅研究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各种关系,研究民族文化对词语的各种影响,同时还要研究文化词语的语义内涵或词语的文化含义,包括文化词语的象征义、感情义、地域义、比喻义等。①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②

  (三)词汇阅读的文化障碍

  语言是携带着已经形成的文化世界作为一个系统参与的思维活动,其中以词的影响力最大,在词当中,又以那些具有民族文化意义的词最为突出。词的这种民族文化意义与一般的联想意义不同,一般的联想意义是即时性的见景生情,而民族文化意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固定的审美定势,具有传统性和继承性特点,甚至决定它们的思维定势。文化环境的不同会导致文化障碍的产生,语言学家埃里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解》中提出文化障碍指“由于语言学习者的文化和目的语的差异给学习者带来的迷惑、压力、畏惧等体验”

  二、汉语言词汇阅读调查

  通过对高校民族预科学生,2014级两年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2016级一年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共112名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教育部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两年制教材《汉语精读教程》中具有汉语言文化意蕴的10个词语,由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言理解表述出来,调查结果如表1。调查情况表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于有共同生活经历的文化词汇,如“打招呼”,都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对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或礼俗性表述词汇,如“胡同”“借光”,借代文化词汇“老爷儿”,不论是预科两年制民考民学生,还是一年制民考汉学生,因语言文化背景,或汉语学习环境因素,都存在理解障碍;对于脱离生活环境或阅读环境的文化词汇,如“荷塘佳色”等,少数民族学生都缺少直观理解和情境臆想。并且民族预科两年制与一年制的学生对文化词汇阅读理解的差距已逐年缩小。

  三、汉语言词汇阅读中的文化情愫

  将词汇文化阅读导入汉语教学,解读词汇文化内涵,向民族学生提供传递相关文化信息,突破语言文化障碍,以高校民族预科两年制《汉语精读教程》③教材为例,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情愫:萧乾在《枣核》一文中表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情结。其中“泛舟北海”,“泛舟”是指坐船游玩,“泛”是漂浮的意思,比如“泛舟西湖”。“荷塘佳色”是荷塘中荷花盛开,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还可以是荷塘月色,荷塘清风、荷塘金秋,荷塘夜色等。原文中风华正茂、花样年华的妙龄青年“泛舟”北海,与“荷塘佳色”清波荡漾,如影相随;时隔近半个世纪,作者的同窗好友远离家乡亲人,身在异国他乡“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情系遥远的故乡,有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和无限感慨,在自己家的后花园布置“北海公园”是情之所至,是难以割舍的中华血脉情深。“合欢”古人认为可以除去烦恼和忧愁,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蕴含浓浓的母子深情。作者在静静的回忆中,寄托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不离不弃,待到合欢树枝繁叶茂,却饱含一位母亲无限的惊喜与渴望;作者借“合欢树”重温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以此排解心中的无限忧思孤寂,是遥祭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王蒙的《黑黑的眼睛》是火热的深沉与辽阔的寂寞,一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想学又学不会又至今唱不成调的“黑黑的眼睛”,是永远思念却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是迷一样的忧郁,但是“我”知道她,我爱她,我向往她,“她”就是伊犁,伊犁就是作者心中美丽可爱的姑娘。作者在新疆伊犁近十年的生活让他难以割舍,无法释怀,寄情“黑黑的眼睛”,唱响异域民族情歌,是一曲飘荡辽阔草原,翻越千山万水不可阻挡的伊犁恋歌。萧乾的《京白》则充满地道的北京人文情愫。首先,北京人很讲究“客套”,这是礼节上的一种表示,是一些客气的套话。如果一个“愣小伙”,问一位老年人“您几岁了?”从礼节上这肯定是很不合适的。用“贵庚”,是问人年龄的一种敬词,“贵”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你、您”的意思,和“您贵姓?”中的“贵”是同一个意思,“庚”是对对方年龄提问,“贵庚”虽然多用于问长辈的年龄或书面语,但常常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表示尊重对方。如果用“高寿”,也是用于问老年人年龄的敬辞,“贵庚”从神态、语气上又有了几分生分和距离感,这时选择“您老多大年龄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亲切融合的询问方式。在行走时遇到熟悉的人,北京人习惯“打招呼”,这是一种简单热情的礼节,他们或驻足稍作寒暄,或微微点头、招手打个招呼。北京话也习惯在说正题前,先说声“您猜怎么”“打招呼”以引起对方关注。作者认为现在“常听人抱怨如今的售货员说话生硬,”“现在讲究直来直去,倒是省力气,有好处,可有时猛的来一句,会吓人一跳”,双方主动互相问候“打招呼”,比较“带理不理”和“直来直去”这种生硬的缺少礼节的方式一定会感到亲切得多。北京人在礼节上还表现得委婉体贴周到。“委婉还表现在口气和角度上。现在骑车的要让行人让路,不是按铃,就是硬闯,最客气的才说声‘靠边儿’。我年轻时,最起码也得说声‘借光’。会说话的,在‘借光’之外,再加上句‘溅身泥’。这就替行人着想了,怕脏了您的衣服。”“靠边儿”是骑车人提醒行人靠边走,而“借光”是请人给予方便的客套话,是骑车人请对方能让自己方便通过。一种行为是强行“硬闯”,另一种是客气周到地请求行人“借光”让路,进而替行人着想“溅身泥”的步步体贴关照,细致入微,从情感上拉近了陌生过路人之间的距离,给骑车人让道也就成了很自然自觉的事情,对比出现在人们的行为观念与从前相差有多么大,当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在”人们说话态度和行为方式让人非常失望。再看北京人的率真也是不一般的,“京白并不都是娓娓动听,北京人要骂起街来,也真不含糊”。“骂街”,是不指明对象的谩骂。骂人和骂街也不是一回事,和别人吵架的骂人是一对一或一对多有针对性的;“骂街”则不一样,可能是不确定特定对象的,或是心里有怒意又无法找人发泄,借以无事生非的一种做法。“系了红兜肚的女人就插腰横堵在门坎上,足足骂了我们一刻钟,而且一个字儿也不重,从三姑六婆一直骂到了动植物。”“红兜肚”,是挂束在胸腹间的菱形小衣,这种特殊装束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角钉带子束在背后。“三姑六婆”,是泛指社会上各色各样的女人。系了红兜肚的女人因为没有得到补助,最恶毒的狠话都骂出来了,一副不管不顾的泼妇形象,北京“胡同”小市民女人的形态、身份、脾性全部暴露出来了。

  四、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环境存在不同,导致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障碍,这种障碍突出表现在地方民俗习惯,社会礼俗,语言借代文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需要导入汉语言词汇阅读文化信息。对于汉语言文化词汇的导入,向第二语言学习者输入、输出信息方式是关键,突破语言障碍,走进民族学生的文化生活,类比解读更利于直接接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民俗生活人文特点,解读文化词语对文章核心思想的作用,开拓少数民族的更广阔的多种语言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周思源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白松、金汕1998《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王本华2003《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中国民族教育》第1期。

  胡有清2005《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徐学文2008《汉语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中国民族教育》第10期。

  作者:赖永菁

上一篇:科技期刊编辑时间管理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城市品牌萌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