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3-02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会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点,将其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教学应用
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育行业也进入改革阶段,小学教育尤其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受到社会的关注。低年龄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大脑思维发展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事物接受能力,但由于一些知识点较为晦涩难懂,也容易出现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在一般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包含了更多富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话题,将科学文化知识点与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故事相结合,便于学生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课外阅读概述
在人们的认识中,课外阅读一般来说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因此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单纯地阅读、浏览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其实不然,这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片面性理解,从客观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类、艺术类、科普类等各种学科和各种类型的著作阅读。课外阅读为什么被称作课外阅读,首先,由于我国课堂教学的性质是教师引导型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而课外阅读则缺少这样一个引导者,需要学生自己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思考。其次,从字面上理解,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内进行的阅读,可以是科普性的百科内容。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在非课堂时间进行的对于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虽然没有老师的引导教学,但由于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科普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课外阅读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小学科学教学分析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正对科学教学进行适应时代性的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背景,将自己变为学生思维引导者和发展促进者。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虽然小学科学教学者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但由于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仍有待提高。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为例,例如其中对于学生认识种子的这节课程,在教材中列出了“种好番茄或黄瓜需要做好哪些事?”“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的教学问题,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师无法切实让学生从帮助种子发芽开始种植番茄或黄瓜,因此,关于种子发芽的知识更多是靠老师的知识普及和学生短暂的动手操作。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种子发芽这一科学知识点无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也无法区分辨别多种类的种子发芽的主要特征,例如单子叶种子和双子叶种子的区别,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吸收效率还有待强化。
课外阅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一般人的认知来说,关于课外阅读的理解还停留在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内完成对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阶段,事实上,课外阅读不仅包含文学阅读,还包含科普类、历史类、艺术类等其他类型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由于当前课外阅读材料对于科普知识的组织较为完善,对于色彩的处理也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材料中。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关于科学内容的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概念。
1.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外阅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知识架构更为简单,更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着鲜明的颜色对比和以生活为原型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样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在教授种子发芽这一课程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各类种子发芽特点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课程实践,在相关知识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种文学形式,了解种子发芽的特点,鲜明直观地感受到种子发芽的过程,更能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
2.拓宽学生知识来源渠道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网民的平均年龄大大降低,小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民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因此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有很多。在网络中,由于知识门槛较低,学生可以从各类门户网站获取课外阅读材料。大部分课外阅读材料都具有科普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例如,对于种子发芽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明确“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这样的科学概念,寓教于乐,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课外阅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融趣味性与科普性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更受学生欢迎,因此当前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小学各类科目教学的趋势。如何有效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观念较为传统、课时安排少等不利因素,但不可否认,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堂授课相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健康成长。
1.教师带动课外阅读氛围
要想完成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一改革目标,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和对于学生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框架正处在构建的过程当中,老师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相对权威的存在。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需要通过教师来完成课外阅读氛围的带动。教师带动课外阅读氛围,可以在班级内组建讨论组,让学生自行通过小组组队选择想要研究和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为例,在学习《植物开花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于各个小组研究的内容进行帮助与指导。例如对学生研究“黄瓜的花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认识更多种类的花朵类型,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辨认雄花和雌花,通过对于班级内学生课外阅读氛围营造和带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2.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课外阅读在课程构建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学校与老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教师可以专门设置“阅读之星”“小百科”等奖项或荣誉,通过竞争和评比促进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温小勇,周玲,刘露,陈昱静.小学科学课程思维型教学框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24).
[2]李莉.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
[3]光其克·欧云毕力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20.
[4]刘飞.例谈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5(09).
[5]李锦辉.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新课程,2020(40).
[6]顾思哲.觉则思,思则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20(34).
[7]朱生祥.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改进小学科学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0(24).
作者:史瑞娣
上一篇:绘画疗法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应用
下一篇:测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