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管理核心论文 > 薄煤层智能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

薄煤层智能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3-11

  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资源浪费、人身安全、工作强度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是煤炭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如何保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工作正常开展仍需探索。依托43101智能化工作面生产实际,结合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情况,参照以往综采工程管理经验,提出了适合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工程管理标准。通过实际验证,43101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的工程质量得到切实保证,有效维护了综采设备较长时间的正常运行,保障了工作面员工的人身安全。

薄煤层智能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

  关键词: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工程质量;支护管理;标准化

  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很好地解决了薄煤层开采劳动强度大、煤炭发热量无法保证、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是薄煤层常规化开采有效途径。但目前该项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常态化使用还需摸索。国家能源集团公司神东煤炭公司榆家梁煤矿43101薄煤层工作面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化开采工作面,目前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该智能化工作面从技术应用、设备配型、生产接续等方面都已进入全面实践阶段,具有较为完备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安排。通过实际摸索,已总结出一套工程质量管理的办法,实际效果显著。

  1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采煤工程质量管理

  1.1薄煤层智能化采煤工程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由于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具有采高低、煤层薄、起伏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在薄煤层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中有一定特殊性,具体如下。采用沿顶割底的方式进行回采。由于采煤机高度及支架高度限制,如果完全按照煤层高度(1.0~1.6m)进行开采的话,会出现采煤设备推进困难、支架易压死、工作面作业人员通行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43101工作面煤机机身高度、检修工作正常开展和煤质管控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当工作面平均采高为1.5~1.55m时为工作面状态的最优值,工作面平均割矸量为200mm。生产过程中不留顶煤。出于对煤质发热量、顶板平整、采空区自燃等情况的考虑,改变以往沿底沿顶或沿底割顶的采煤方式,除特殊情况外(包括伪顶较厚或直接顶不稳定等),直接采取沿顶割底开采工艺,效果明显。前滚筒割底煤,后滚筒割顶煤,滚筒反转。由于薄煤层智能化设备尺寸小,设备质量较轻。煤机在高速、工作面大倾角的情况下,会出现上下频繁震动、卧刀无力、底板包坑不平等问题。通过在工作面现场实验,当煤机采用前滚筒割底刀后滚筒割顶刀,滚筒反转的方式生产时,煤机震动明显减轻,工程质量改善明显。当前滚割底后,遗留煤层起对滚筒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垂直顶底板向下的力,抵消了大部分因震动产生的向上力,使煤机在生产过程中受力平衡;同时滚筒反转,卸煤点在煤机内侧,有效减少了切割煤块甩出产生的切应力,减少了影响煤机稳定的外力作用。

  1.2特殊情况下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由于地下煤层结构复杂多变,在不同地质构造下工程质量管理所采用的割煤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常见的几种特殊作出具体说明,具体如下。1.2.1向斜构造作业人员主要从工作面采高、割矸量两方面考虑作业方法。一般情况下,工作面在正常推进过程中遇到向斜构造时,会造成工作面采高增大、顶板割矸等情况。根据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采高要求,采高上下偏差量不应超过±50mm,结合43101工作面特有的沿顶割底原则,尽量沿顶板割煤,在保证顶板平整的前提下适度抬底刀;如向斜曲度过大,可先在顶部适当割矸,先保证顶板平整,在后在向前推进两三刀之后抬底刀调整采高,如图1所示。1.2.2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相反,正常推进过程中出现背斜构造往往会造成工作面采高突减、底板割矸量增大等。处理的一般方法2021年第04期为沿顶割底,底部适当卧刀;如背斜曲度过大,可适度留少量顶煤保证顶板平整,而后在向前推进两三刀之后卧底刀调整采高,如图2所示。1.2.3爬或下陡坡当工作面出现爬陡坡或下陡坡时,首要原则是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过渡要平缓。要求煤机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步抬卧刀,切勿追求快速抬卧到位。由于智能化割煤跟机摄像头与实际误差,平缓过渡陡坡段难度较大,一般在可控范围内适当放宽该段采高要求,保持在规定采高上限值范围内即可,如图3所示。

  2工作面及端头支护

  2.1工作面液压支架管理

  由于工作面起伏、构造及抬卧刀等原因,底板无法始终保持平整,支架也就不能始终保持平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43101工作面引进澳大利亚LASC自动调直技术,即在两端头支架、工作面扫描小车上分别安装有LASC采集设备,通过三个设备的数据收集对工作支架位置情况绘制曲线,选取其中的弯曲点,通过自动控制或远程控制支架等方式进行调节,最终实现工作面支架的平直。

  2.2工作面两端头支护管理

  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在端头支架管理上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具体如下。为了保证煤质、减少设备磨损、保证顺槽1.8m[2]通行高度等要求,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两顺槽与工作面间一般留有一个台阶。以43101智能化工作面为例,顺槽平均高度为2.4m,工作面平均高度为1.5~1.55m,二者间留有一个830mm的高台,综采设备在高台上运行。但由于过渡架在台阶边缘沿工作面垂直方向平移,当支架不正或溜槽窜动时,容易导致挤架、咬架、倒架等现象发生,因此需在过渡架与工作面相邻架间设置一根防倒油缸,以保证过渡支架正常作业。端头架容易出现不接顶情况。由于薄煤层工作面支架配型尚属首次,在43101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当巷道出现特殊情况,如高度变化、过薄基岩区等,极易出现支架顶梁不接顶、推拉杆无法推出的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常规采用的方法为在顶梁与顶板之间加垫道木,但这类做法危险性较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43101工作面现在的做法为在端头架后加装一根单体,通过给单体通液卸液,给予端头架推溜时的后靠力,从而保证推拉杆正常行程。对煤机两端头斜切进刀时人员站位要求不同。因为工作面支架高度较低,大柱后无通行空间,工作面巡检和维修人员只能在大脚前弯腰前行,尤其在两端头,为了确认工作面顶板与顺槽顶板割平,巡检人员距离煤机滚筒距离较近,极易出现煤矿飞溅伤人、大块翻槽挤伤等事故。为了杜绝该类事故的发生,43101智能化工作面采用的方法是反向旋转煤机滚筒,即前滚筒顺时针,后滚筒逆时针,使割落煤块甩到煤机与煤壁之间,减少甩出、飞溅的情况。同时严格要求工作面巡检、维修人员站位,不得小于距离前、后滚筒3架处,以保证人身安全。

  3结论

  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正常运行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研究、探索。只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实调整”的原则,处理、解决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出现的一个个新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无人则安”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焦方杰,于兴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137-138.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55-56.

  作者:王浩宇 陈喜柱 王福海

上一篇:路面专项养护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下一篇:不孕女性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