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4-16
18世纪末纂修的《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卷帙最多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其书籍设计亦成为中国古籍设计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封面设计以方位色—青、赤、白、黑四色象征四时和四德,而《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考证》因其统摄全书而用五行配五色的中央土黄色作为象征色,既在形象上予以甄别,同时更具有思想道德层面上的哲学内涵。《四库全书》的封面色彩设计使得全书富丽堂皇、典雅端庄,呈现出宫廷修书的中和、雅正之美,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五行;五色;四德;天人合一
清代乾隆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文化积累空前昌盛,作为中国古代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纂修成为乾隆时期文治上最为辉煌的成就。体现在《四库全书》的设计方面,其书籍设计、书籍陈列设计及藏书楼设计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设计的集大成。以下就《四库全书》书籍设计中的封面色彩设计做初步考论。
一、封面色彩设计的哲学内涵与渊源
《四库全书》将所收集的历代书籍文献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此分法有其历史渊源。晋初荀勗与张华首创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将两都的书籍以经、史、子、集四部分藏于甲、乙、丙、丁四个库房,四库的名称由此诞生。全书之名起于赵宋,盛于明代,清初沿明代风气,乾隆皇帝承袭古制,故沿用全书名称,并按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为了便于识别各部且突显书籍的体量浩繁、包罗万象,经、史、子、集的封面依春、夏、秋、冬进行四色装潢,以颜色协助识别四部,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以色分类的装潢方法也有其历史渊源,据《隋书·经籍志》载:“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魏征《隋书·志二十七(经籍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的分色装潢设计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重大突破,乾隆在其《御制诗五集·文津阁作歌》中明确阐释了四色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渊源。其诗曰:“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如乾四德岁四时,各以方色标同异。”其自注曰:“全书经史子集,浩如渊海,检阅非易,因饬装册面页,分为四色,经部用青色绢,史部用红色绢,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御制诗五集》卷十七,《文津阁作歌》,乾隆六十年刻本。)至于《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考证》,由于其“系全书纲领,未便仍分四色装潢”,“用黄绢面页,以符中央土色,俾卷轴森然,益昭美备”。(《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资料》,“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多罗质郡王永瑢奏折”)从乾隆的御制诗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中五方配五色的理论是《四库全书》分色的哲学依据。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纳入金、木、水、火、土五大类范畴,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中国殷代前后将宇宙中的星辰架构为二十八个星宿体系,每七宿组合成一种动物形象,即四象;春秋战国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就配上了四色,即东方的青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因此东方属木代表春天配青色,南方属火代表夏天配红色,西方属金代表秋天配白色,北方属水代表冬天配黑色,中央属土配黄色。故乾隆以四象的配色青、白、朱、黑来标示经、史、子、集。《黄帝内经》认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草木”“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故与春相应的东方青色之味在人体可以滋养肝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故南方的赤色所生之味在人体可以藏养心经;“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故与秋相应的西方白色之味可以滋养肺经;“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应四时,上为晨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故与冬相应的北方黑色之味可以藏养肾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故与长夏相应的中央黄色之味可以滋养脾经。(张登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4页)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日月星辰随天体旋转而东升西落,东面是起点,代表了“元”,因为《四库全书》的经部为群籍之首,代表了春天万物的萌发,如同人的肝经属木一样亦需要青色之味的滋养,因此用东方春天的方位神青龙的青色来标经部;史部著述浩博、古今贯通,代表了上下通达,如同人的心经属火一样亦需要赤色之味相滋养,故用南方的朱雀所代表的红色来标示史部;子部采撷百家如同秋收,如同人的肺经属金一般需要白色之味的滋养,故用西方秋天白虎代表的白色来标示子部;集部诗词歌赋荟萃类似冬藏,如同人的肾经属水一样需要黑色之味的藏养;用北方玄武所代表的玄色即黑色来标示集部;《总目》和《考证》在四库中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其协调和统领全书的功能则如同脾经属土一样需要黄色之味的滋养。四部喻四德是四色在伦理层面的象征,这一象征也有其文化的渊源。《易经·上经·乾卦》(卦一)中“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辞。孔子的《文言》对其的解释是“‘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和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孔子将乾卦的“元、亨、利、贞”和“仁、义、礼、智”的四德联系在一起,对乾卦的解释演绎到了道德层面。故乾隆以四德“仁、义、礼、智”和四时来比喻四部。为区别起见各以方位色—青、赤、白、黑对其进行标识,在形象上予以甄别的同时更为其找到了思想道德层面上的依据和象征。《总目》和《考证》因其统摄全书而用五行配五色的中央土黄色作为象征色。
二、各阁全书封面色彩差异
虽然乾隆在其御制诗中明确阐明过《四库全书》书籍封面的颜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阁全书所用绢面颜色与原定规制还是略有差异。表1列出了各阁全书及《荟要》的具体颜色以示区别:通过表1可以对比出各阁藏书封面颜色的差异,除文源阁、文宗阁无法考证外,北四阁现存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阁全书以及仅存的一部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其绢面的颜色一致,即《总目》用黄色、经部用绿色、史部用红色、子部用蓝色、集部用灰色。在绢面质量上《四库全书荟要》要比《四库全书》更为考究。据《扬州画舫录》中有关记载,可知文汇阁经部绿色、史部红色,与北四阁相同,子部易为玉色、集部易为藕合色。《扬州画舫录》卷四记载:“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橱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4页)《文澜阁志》记载:“《图书集成》黄绢面,经部葵绿绢面,史部红绢面,子部月白绢面,集部黑灰绢面…。”第十二页记载补抄本“经部葵色,史部赤色,子部蓝色,集部褐色,奚如其旧”。(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卷上,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影印版)可知原本经部为葵绿色绢,史部为红色绢,子部为月白色绢,集部为黑灰色绢,补抄本改原先的绢面为纸面,同时经部、史部颜色不变,而将子部由月白色易为蓝色,集部由黑灰色易为褐色。北四阁全书封面设计后来确定的颜色为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陈东辉的《〈四库全书〉绢面颜色考辨》还对各阁全书的绢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符合事实,但认为“补抄本封面改绢为纸,但颜色仍一如其旧”,与事实略有出入。(陈东辉《〈四库全书〉绢面颜色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吴哲夫在其《四库全书纂修之研究》中说“因以高宗原以青、赤、白、墨四色为四部封面颜色,后来却改为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已失取法乎四季朔谊之原意”,笔者认为这个结论不恰当,这其实只是北四阁全书的颜色。(吴哲夫《四库全书纂修之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990年版,第109页)各阁全书经部由预想的青色易为绿色,文澜阁经部为葵绿色,在视觉上与春天的颜色更为接近;各阁全书的史部均为红色与预先的规划完全一致;子部文汇阁的玉色和文澜阁原书的月白色与预想的白色非常接近;北四阁全书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的集部为灰色、文汇阁集部为藕合色、文澜阁集部原书为黑灰色都与原设想非常接近,补抄本纸面的褐色在明度上与黑色更为接近。虽然四阁全书所用绢面颜色与原先预设略有差异,但大体不离经史子集取法春夏秋冬的初衷。《四库全书》的书籍封面设计为了便于识别各部、突显书籍的体量浩繁、包罗万象及对历代文化的传承,经、史、子、集的封面依春、夏、秋、冬的方位色—青、赤、白、黑予以识别,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作为四德的精神内涵,《总目》和《考证》因其统摄全书而用了五色中的中央土黄色,在形象上予以甄别的同时更为其找到了伦理层面上的依据和象征。以分色设计协助识别四部有其历史渊源,既简洁明了、易于传达,又寓意深刻、一脉相承。封面色彩设计折射出了小到个体,大到宇宙,万物同根同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人仰观宇宙、俯察地理、内省人事的独特思想哲学体系的反映。
作者:翟爱玲
上一篇:音乐类艺术生就业状况
下一篇:第四二胡狂想曲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