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热烈中的沉潜儿童文学论文

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热烈中的沉潜儿童文学论文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4-03-08

  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在创作、出书、阅读各范畴可谓是情状强烈热闹。李东华在《2013年儿童文学主题与亮点》(《文艺报》2013年12月27日)一文中,全面清点了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主要事,由此表白中国儿童文学正不竭提拔本身的水准和高度,并在“走出去”的程序中逐步确立自傲。

  在这一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范畴并没有呈现出和创作、出书、阅读现场间接呼应的热闹气象,显得有些平平无奇。面临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能够将它理解为理论滞后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该当相信它所反映的是学术研究所需的沉潜姿势。其目标是在与现象连结距离的和反思中,期待时间拨开理论的,从一片片丛林中发觉研究的矿藏,进而延展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理论研究的多注重角和

  2013年出书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次要有《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刘绪源)、《公共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陈恩黎)、《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李利芳)、《爱与美的捐赠:幼儿文学与文学发蒙》(金波)、《童书识小录》(眉睫)、《鲁迅论儿童文学》(徐妍编纂)等,它们反映了本年度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别的还有孙建江的三本学术专著《童话艺术空间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和《翱翔的魂灵——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再版。在今天这个理论式微的时代,由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研究者配合呈现的这些学术著作,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此中,《中国儿童文学史略》和《公共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这两部专著特别值得一提。虽然两本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文字之前已在报刊颁发,但看成者的概念和文字以愈加完整、详尽的学理脉络呈现时,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更富冲击力的阅读。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略》中,以犀利文风见长的刘绪源凭仗他对汗青的熟稔把握和对儿童文学的奇特看法,向我们了重写儿童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性。作者以其擅长的书话体,按照“纯文学”的尺度阐释本身的文学史观并完成对具体文本的从头评价,由此建立了一部个性化的儿童文学史。正如徐妍所说:“《中国儿童文学史略》的意图地点并不是为了开创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写作范式,而是为了实现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现代重写,进而确立叙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审美素质论。”(《投放本身,叙写审美素质论——读刘绪源的新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略〉》,《文艺报》2013年8月21日)

  身处这个新前言时代,对儿童文学的察看和思虑,不只需要审美素质论的立场,还需要文化研究的视角,如斯才能对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各类文化现象做出应有的学术诊断。正由于充实认识到儿童文学与公共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陈恩黎所以选择了以公共文化的视角来调查中国的儿童文学。《公共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是陈恩黎历时5年完成的国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标优良,作者试图通过刊物、作家、文本、事务等典型个案所形成的横截面,从多角度梳理出中国儿童文学公共化实践的脉络和历程,并对中国儿童文学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的今天所表示出的各种症候做出文化阐释,由此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找寻新的学术增加点。

  现今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之所以可以或许成立起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和一些学者对文化研究方式的和践行是分不开的。方卫平是此中最主要的鞭策者,他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所建立的儿童文化研究学科步队已日臻完美,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开辟了学术领地。同时,在小我学术研究范畴,方卫平盲目地将文化研究作为调查和阐发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视角。2013年,方卫平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颁发《贸易文化与现代童年抽象塑造: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改革》一文,同样反映了他的文化立场。作者必定了现代贸易文化下现代童年抽象演变所反映的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改革,但他同时发觉了一个悖论性的命题:“贸易文化的既促成了儿童文学艺术根究的美学丰硕,但它本身的本钱逻辑也可能会障碍这一根究的深切。”作者因而而担心,若是仅以市场为尺度,那么中国儿童文学从贸易文化中罗致的艺术改革的能量,最终将改变为贸易时代对于儿童文学整个文类的艺术。如斯客观的评脉和诊断,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出书而言,具有十分主要的警示意义。

  2013年,在第九届全国优良儿童文学评及述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群体研究及个别评价、对“童话”现象的回应等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表示出了应有的参与认识和理论关怀。不外从全体上看,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当下儿童文学的成长给出及时和无效的学术判断,贫乏学的深度探究和阐发。例如,面临儿童文学畅销书的呈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化、文娱化、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除了“纯文学”立场的之外,还应有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的分解,从而精确把握贸易化历程中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将来。总而言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能够在更为的观念和更为积极的学术姿势中,显示出理论研究的缔造力和生命力。

  进一步切磋“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

  在2013年颁发的儿童文学论文中,比力多地涉及“儿童观”这一话题。无论是汗青材料的梳理仍是理论问题的阐释,包罗创作现象的调查,研究者们都间接或间接地转向对“儿童观”的从头切磋。这是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

  陈晖的《中国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是对中国儿童文学语境中“儿童观”及其“儿童文学观”成长变化的系统调查。作者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当前确实有深刻思虑和全面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的紧迫的需要”,由于“我们不断遵照着的——在‘儿童读者特殊性’的表面下——儿童文学的思惟、艺术、美学尺度,儿童文学的内容、题材、表示方式、审美趣味,包罗儿童阅读与接管方面的见地和体认,很可能是经验主义、泛化和固化的,并不间接、精确、深刻地针对和联系着各个儿童春秋阶段,由此生成的儿童文学根基也不免失之于宽泛和笼统”。在她看来:“无论是全体来看仍是就具体篇目而言,儿童文学都是既给儿童也给包罗作家本人的。儿童文学在降生之初力图以特定内容和艺术表示区别于文学,此刻已逐步融入文学成为整小我类文学的构成部门。”

  儿童文学既属于儿童同时也属于,这一概念虽然已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构成共识,可是研究者们对于“儿童本位论”的理解却具有理论不合。以朱自强为代表的研究者“儿童本位论”,他们在五四期间建立的“儿童本位论”根本上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2013年,朱自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颁发的《“儿童的发觉”: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惟泉源》一文,就是对以周作报酬代表的“儿童本位论”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在文中,朱自强提出,“儿童的发觉”与“妇女的发觉”配合形成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新文学的主要思惟泉源,其动力次要源自对“须眉核心思惟”的以及为妇女和儿童争取“人”的的希望。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儿童本位论”添加了新的理论注脚。

  与此相反,以吴其南为代表的研究者则站在后现代建构论的立场,对“儿童本位论”进行了和反拨。他们认为,儿童是被建构出来的,是“他者”塑造的成果。在《昆明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颁发的论文《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儿童的——关于儿童文学中“双隐含读者”问题的切磋》中,吴其南通过儿童文学“双隐含读者”的理论切磋,再一次强调了这一概念,认为“儿童文学是社会、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既要顺应儿童的乐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又要表示的抱负、希望。其实,非论是素质论者仍是建构论者,作为成年人,以护卫者的姿势面临童年才是真正主要的。这也恰是今天我们再一次会商“儿童观”的价值地点。相信童年本身的力量,大概是弥合这两种理论不合的一个配合根本。

  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如斯固执于儿童文学素质以及读者对象的界定和会商分歧,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观念明显要解放得多。他们不会锐意在儿童文学与之间规定一条清晰的边界,而是更多地关心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注重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将人的主体性建构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次要内容,显示出、多元的学术面孔。不外,令人感应欣喜的是,近些年来,遭到儿童文学研究的影响,一些年轻的研究者起头采用新的研究方式,为当下的儿童文学添加了新的理论话语。

  《现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3期的《认同危机中的挑战——论现代美国校园小说对少年主体性的建立》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谈凤霞以4部美国获小说为例,调查了美国现代校园小说对处于身份认同危机中的少年主体性建构的论述策略。文章虽没有间接论及“儿童观”的问题,但作者对4部具有汗青性和当下性的作品的选择,现实上就曾经表达了她对少年文学及其包含的童年观的认识。这些获校园小说都以激进的立场和多向度的复杂的话语形式,对投合读者的儿童化写作形成了极大反拨。现代美国作家在少年小说上的艺术尝试,确实值得中国少年小说创作者自创。

  关于儿童文学出书和翻译的调查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出书盛况,遭到了文学界和出书界的遍及关心。相关儿童文学出书、的话题,天然也成为本年度的一个热点。环绕童书出书现状、儿童文学怎样走出去等问题,研究者们从分歧角度展开了阐发和思虑。

  杨小彤的《文化计谋趋向下童书出书大时代到来:2012中国童书出书察看》(《出书广角2013年第2期》既是对2012年中国童书出书的总结和察看,也是对当下少儿出书总体情况的梳理和阐发。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国内少儿出书市场的过剩现象特别值得我们留意。在《中国儿童文学出书持续成长及成因探析》(《中国出书》2013年第11期)一文中,作者孙建江用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向我们表白,在整个中国少儿出书的邦畿中,儿童文学占领着十分主要的。虽然孙建江对中国儿童文学出书总体持乐观立场,但在文章最初,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好比一些出书社全面追求出书速度和印量而忽略图书质量,而严峻的和跟风又导致出书的单一化。在童书出书繁荣成长的大时代中,连结这种审慎的姿势和立场,对于出书者而言确实常需要的,其目标是为了连结童书出书的质量及其长足成长。

  透过出书的视角,我们不只能够解析当下中国儿童文学成长的模样形状,还能够借此从头发觉和梳理中国儿童文学的汗青。胡丽娜在《儿童文学的返观与重构——基于当下童书开辟的思虑》(《中国出书》2013年第11期)一文中,就从出书视角提出了重构中国儿童文学的需要性。作者在必定童书开辟之于重构儿童文学的意义的同时,指出儿童文学研究贫乏从出书视角书写儿童文学史的现实。她认为:“在现有的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研究视域中,作家作品维度关心和研究仍是儿童文学史研究的重头戏,与之对应的是,持久以来与儿童文学成长慎密相连的更为多元和丰硕的诸如编纂、出书机构、市场、藏书楼等要素都没有获得响应的注重,尚未给其以儿童文学史上应有的定位。”由此,我们看到了重构儿童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现在的中国儿童文学出书,曾经向世界儿童文学成长支流汇合,起头呈现出国际视野。国外儿童文学出产与的很多经验,能够供我们自创。姜洪伟的《美国绘本题材对我国绘本出产的及思虑》(《中国出书》2013年第15期)和韩丽萍的《日本典范儿童绘本国内畅销的》(《编纂之友》2013年第6期)两篇文章,都把目光瞄准当下十分抢手的丹青书这一品种,别离对照美国和日本丹青书出产的经验,试图通过观念、题材、主题、手艺等多个层面的解析,为中国原创丹青书的创作和出书供给理论支持和。而在提高本土创作、出书水准的根本上,中国儿童文学简直需要进一步考虑若何走出去的问题。我们清晰地晓得,走出去的环节环节是翻译。要处理儿童文学翻译的窘境,除了要挖掘和培育优良的翻之外,还该当注重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由于只要如许,才能全面鞭策中国儿童文学对外翻译、出书、的历程。

  从2013年度呈现的学术来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仍亟待跟进。滕梅、许宏《林纾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和秦弓的《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山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两篇论文,别离对林纾和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过程及其贡献进行了梳理与阐发。江曙的《小说观念和读者定位:影响晚晴小说翻译的两个要素——以〈格列佛纪行〉中“国”的翻译为例》(《文艺评论》2013年第4期)通过调查《格列佛纪行》中“国”翻译版本,阐发小说观念和读者定位若何对晚清小说的翻译策略和气概发生影响。杨帆则在《从叙事角度和视域融合看儿童文学作品中风光描写的翻译》(《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只要从叙事视角出发并与儿童视域相融合,才能实现儿童文学的无效翻译。这些概念,对于外国儿童文学的中文翻译实践而言,具有必然的指点意义。但问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翻译研究上,我们似乎还没有起头起步。

上一篇:2014年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下一篇:副主任述职报告(7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