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论文选题重复堪忧 文学研究短板呈现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重复堪忧 文学研究短板呈现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4-05-07

  1984年,现任汕头大学传授的王富仁,凭仗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惟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通过专家答辩,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首位博士。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个专业到底“出炉”了几多位博士,他们撰写的博士论文都在关心哪些话题,激发不少人的乐趣。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响亮在已有的根本长进行了从头梳理,制造了《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落款一览表》,刊发在本年第7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

  据不完全统计,这张一览表共收录了1763篇现代文学博士论文的落款。在响亮看来,一个论文选题,天然无法完全代表论文的全体质量和价值,但贯通起来,加以比力,则“能够为调查整个专业的成长过程与现状,供给一个奇特而无效的角度。”

  选题反复堪忧,但环节是“旧瓶”要装“新酒”

  翻阅这张一览表,就会发觉有的论文标题问题似曾了解,屡次露脸。这在对周作人的研究上表示得尤为凸起。

  2006年,有篇博士论文题为《周作人文学思惟研究》。过了5年,同题一字不差的论文再度呈现。标题问题表述略有不同,现实上选题几乎完全不异的例子也有不少。好比,关于周作人翻译的论文,2000年的,叫《周作人文学翻译研究》;2003年的,是《周作人翻译多视角研究》;2007年的,为《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

  虽然呈现如许的环境有多重缘由,但最为环节的仍是不太领会本学科的研究进展,“所以,在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控制学术动态、领会已有研究,常需要的。”响亮阐发道。

  在接管本报记者采访时,南昌大学中文系传授李洪华认为,论文标题问题不异、类似或附近,并不克不及简单地认为就是“立异性不足”。现现代文学专业的外延和内涵仍有良多值得拓展和挖掘的发展点,不克不及由于一些话题已经是会商的热点,此刻或未来便不克不及“旧事重提”。处置学术研究,环节不是看“标题问题”能否“旧”,而是要垂青“内容”能否“新”。

  “只需有新的视域、新的史料和新的话语,‘朝花’也能够‘夕拾’。”李洪华说。

  拾掇这份表单,响亮前后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他说,这个工作让他弄清晰了哪些范畴曾经差不多被挖掘殆尽,哪些范畴还有继续开掘的空间,“别的还让我大白了一个事理,就是想写出新工具,不但要有奇特的设法,最好还要有奇特的史料发觉。”

  更为主要的是研究的出力点不成固化,不克不及墨守成规。

  从这份一览表上还能够发觉,鲁迅是一个热点。响亮的统计是共有126篇论文在选题上间接与鲁迅相关,这意味着大约每14篇论文中就有1篇是研究鲁迅的。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传授杨红莉察看到,在这126篇论文中,不足20篇是对其作品进行比力纯粹的艺术层面的切磋,如对鲁迅小说论述艺术、修辞艺术的研究等。其余大量论文则次要是对作为思惟家的鲁迅进行研究的。

  杨红莉说,这表白鲁迅不只仅是一个文学艺术家,更是一个在中国思惟史、文化史、艺术观念史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主要影响的人物。但这一现象似乎也能表白研究者们更习惯于对作家作品的思惟进行深度阐释,而对作品的艺术性缺乏足够的关心。

  “也就是说,从选题来看,研究者更注重对于现代文学‘思惟性’层面的研究,而相对轻忽‘艺术性’层面的研究。”杨红莉等候如许的现状可以或许获得改变。

  人才在流失,留下的多醉心于“学术”而淡化了“学问”

  攻读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一旦通过了论文答辩,天然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与评论的后备力量。但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在翻阅这份一览表时发觉,当前还在一线进行研究的,比例并不高,“很可能这些博士一结业,就与专业辞别了。”

  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就业的压力不断具有,博士生的数量不竭膨胀,但高校和研究机构吸纳博士的比例偏少,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研究,另谋出。

  还有一种可能是此刻攻读博士学位的起点也纷歧样,“像上世纪80年代,读博士那是真的热爱文学、热爱学术,而今天不少是基于改变、改变身份的需要。因而,对今天的博士们来说,当面对选择时,学术被放在第二以至更靠后的。”

  对于这份表单,湖北大学文学院传授刘川鄂的第一印象是,上世纪十年代,论文的选题弘大、视野宽阔、重视中外比力,有比力较着的问题认识。相对而言,新世纪以来,选题的学术视野大都局限在学校书本教育层面上,偏小、偏窄、偏碎,考证多于思辨,学问重于思惟,不太切磋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现实关怀也比力欠缺。

  他认为,这表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思:一是现实参与型的“学问”,以文学探究社会现实,但愿对其时的文学文化扶植有参考、自创甚至指点感化,具有明白的现实指向性;一是学问堆集型的“学术”,把文学现象进行现场还原,不追求较着的现实功用。

  “从人文学科特征而言,前者充实阐扬了文学之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思辨之学。后者则延续了学术的天然堆集,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考证之学。两种各有特长,互为弥补。”刘川鄂说,环节是现在属于学术堆集型的选题过多,更多的博士在论文选题上就过于重视“学术”,而淡化了“学问”。

  在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传授孟富贵看来,透过近来的一些博士论文选题,能够初步看出,当下的学术研究贫乏“”和“矛盾”,更无“游移”和“苍茫”,由于“学问规划”曾经为这些“学术新颖人”指了然道和标的目的。

  “学术本来是一条‘通途’,此刻却越来越成为小我的学术‘小’。这种倾向值得深思。”孟富贵总结道。(本报记者王国平)

  延长阅读

  按照响亮的不完全统计,从作家作品看,除鲁迅外,其他遭到关心较多的作家还有沈从文(28篇)、周作人(27篇)、胡适(21篇)、梁启超(21篇)、张爱玲(18篇)、老舍(17篇)、王国维(14篇)、林语堂(11篇)、茅盾(11篇)、郭沫若(10篇)。

  从时间段来看,“五四”期间是个热点,共有81篇论文与此相关。别的,有40余篇论文匹敌战期间的文学赐与重点关心。

  对于地区的文学现象,最凸起的是上海,共有38篇。其他比力凸起的还有台港澳(28篇)和东北(15篇)。

  对理论与方式的也是博士论文的一个热点。好比“现代性”一词,在论文落款中呈现了70多次。杨红莉认为,这既说了然文论对中国的影响,也表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亟待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转换,中国的研究者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保守理论,从而挖掘其对于现代文学的无效性。

上一篇:屯溪区黎阳镇:文艺演出走进农村 尽享文化盛宴2014年5月7日我喜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习到访北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