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4-06-11
学生们对杜老师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毕业后也常常回校看望她。去年9月,新学期刚刚开始,已经毕业上初中的学生们就相约回到学校看望杜老师,并领取能证明他们已经达到9年级作文水平的“认证证书”。他们自豪地告诉老师,上初中的习作,在不同学校不同老师那里都常被当作范文来评讲。作为带过他们6年的语文老师,杜玉告诉孩子们:“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功不可没。” 周波 文/图
杜玉,锦江区首届教学信息化杜玉示范室主持人。全国优秀员,市学科带头人,撰写的论文几十篇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一、二等,多篇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独著或参与编写少儿书籍三部。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致力于学龄前儿童研究和小学课程设计。目前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杜玉工作室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合作IPAD课程。
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有一个IPAD班——一年级三班的45名学生,人手一台IPAD。这些IPAD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用来玩游戏的,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书籍、书包等学具。在杜玉的引导下,这些曾令大多数家长感到“担忧”的电子产品,成了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上学还不到一年的一年级新生们,已会使用IPAD的学习功能,自己学习组词造句了。
说起来,这45名学生用上如此“高大上”的设备,还得益于他们的老师——成师附小万科分校语文教师杜玉。据介绍,去年秋季学期开学,成师附小万科分校计划在小学一年级试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曾在全校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同意使用IPAD的家长不足10%,甚至有的班级家长全部反对。其理由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IPAD适合游戏,担心娃娃控制不住沉溺于游戏中,影响视力。
杜玉认为,每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家长总会有各种担心,比如当年电视机刚刚走进生活时,家长总是叮咛孩子“少看电视,对眼睛不好”,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时,家长们又开始担心IPAD影响视力了。杜玉说:“IPAD可以娱乐,但绝对不是游戏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提升学习效率。”
杜玉与每一个家长交流,向他们说明必要性,并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于是,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才有了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IPAD班”。
为什么如此“教育信息化”?杜玉的之旅或许可以说明这一切。
被学生而放弃改行
18岁踏入教师行列,年轻的杜玉曾经一直想着怎样才能尽快改行?因为当教师太辛苦,当别的伙伴茶余饭后休闲时,她还得备课、改作业。
杜玉放弃改行的想法还是大学毕业后,那时她不仅在教学岗位已有了一定知名度,更在于学生们了自己。有一次,杜玉生病没能去学校。下午,她的窗前出现了一个班级排列整齐的小学生,他们在班干部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看望他们生病的杜老师。听到手捧鲜花的孩子在窗下稚气的问候声,杜玉不仅从此放弃了改行的念头,而且爱学生成了她发自肺腑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教学上更是化为了一种动力——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来帮助学生达到优秀。
与信息技术结缘
几十年,从首届青年教师赛课获一等开始,杜玉就与信息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教师赛课还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先例。杜玉执教的《海滨小城》一课,运用加录音现场生成,给远离海滨生活的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课程设计是将阅读迁移到写作,给在场的专家、评委和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从此,她的之与“信息技术”结缘,踏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快车道。之后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典型课例,论文撰写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同步。
从最初制作ppt起步,到主题网站设计,再到网络下的博客,最后moodle平台的应用,到今天的一对一IPAD未来课堂,杜玉的语文课程紧紧跟随教育前沿信息,将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开发设计出与时代同步,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服务的系列阅读写作课程。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杜玉经历了“集中识字,提前读写”、“视听阅读教学”等课程研究,参加了国家课题、省市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课题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杜玉的教育教学得到同行与家长的认可,逐步形成了,、创学风格。
教育是对人成长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学更加多元。海量阅读,经典,进入了课堂;主题研究,单元整合,生本课堂,深度对话进入了研究,多种形态精彩纷呈。不能不说语文教学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于是杜玉这些课程的精髓引入课堂,与学校课程整合。从阅读经典,阅读绘本入手,通过大量的阅读为孩子们打文的底子。特别是今年,杜老师有幸担任了成师附小万科分校一年级三班的IPAD课程,有机会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TechEDGE项目合作,在Guy Trainin教授和郭际博士的指导下带领名师工作室,在语数外三门学科进行“一对一”IPAD课堂尝试,了互联网下学生个性化中成长的实践之。
在同事、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杜玉工作室教师贺绍莉的眼中,杜玉的教学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不需要正襟危坐,更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贺绍莉说,在杜玉看似有些吵闹的课堂,学生的专注度却极高,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信满满,同伴之间懂得合作与分享。
贺绍莉认为,自己跟从杜玉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对人真正的成长的关注。没有孩子心灵的成长,难道会有真实的成功和幸福可言吗?”
现就读七中育才汇源校区的谭欣韵曾是杜玉的学生。在她的眼中,杜老师不是秉烛挑灯在夜色的包围下批改作业的那个,不是固执古板的那个,而是融合了二十一世纪独特的多元素,时尚、个性却又茫,不失品德,不忘本质的“特别的老师”。在谭欣韵的记忆中,即使是去年“小升初”最“关键”的时候,杜老师仍然要求他们中华经典。
学生们对杜老师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毕业后也常常回校看望她。去年9月,新学期刚刚开始,已经毕业上初中的学生们就相约回到学校看望杜老师,并领取能证明他们已经达到9年级作文水平的“认证证书”。他们自豪地告诉老师,上初中的习作,在不同学校不同老师那里都常被当作范文来评讲。作为带过他们6年的语文老师,杜玉告诉孩子们:“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功不可没。” 周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