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5-10-29
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垃圾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城市垃圾实现综合处理的根本出路。本篇环卫经济论文认为应当推行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树立垃圾处理产业化理念,推进垃圾处理技术进步,改革城市垃圾处理体制,推动垃圾处理产业的进程,实现环卫经济循环。
关键词:垃圾处理;产业化;循环经济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过去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人们把城市垃圾处理看作是政府应该负责的,政府成为城市垃圾处理唯一管理主体、运营主体。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垃圾处理实践证明,仅仅通过政府来处理城市垃圾,政府财政是难以承担的,而且投资效益差,运营效率低。解决好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垃圾处理产业化。
垃圾处理产业化是一种机制上的转变,是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按照企业运行处理的垃圾量进行补贴的一种市场运作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选择,这是政府运用有限财力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成为推动垃圾处理及相关产业的最佳途径。因此,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实现环卫经济循环的客观要求,是垃圾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城市垃圾实现综合处理的根本出路。
1树立垃圾处理产业化理念
垃圾处理产业化实质是按照经济循环理念,在保证垃圾处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在保证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垃圾的资源化,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和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
2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收费机制
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核心是由企业投资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并运营,由政府来支付其投资回报和相应费用,这部分费用除了特殊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支持外,主要来源渠道就是收费。推行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目的:一是补偿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循环;二是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确立“环境消费”的意识,使企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对环境保护履行应尽的义务。城市垃圾处理收费虽已实行多年,但收费标准偏低,不足以补偿投资和运营成本。
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2002]872号文件精神,按“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由垃圾产生者支付垃圾处理费用,建立合理的价格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强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宣传教育,让交纳垃圾处理费的单位和个人明白征收垃圾处理费的用途以及加强垃圾管理、减少垃圾污染的重要意义,促使垃圾产生者主动回收废旧物质,减少垃圾产生量。
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总的原则是收费标准达到保本微利,按照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成本,合理赢利的原则核定。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加强收费管理,费用专项用于城市处理设施运营和项目建设,严禁截留、挪用,促进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
3培育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必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垃圾处理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德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收费、税收、信贷、融资、土地、供电、供水等政策,推动垃圾处理市场的形成和和发展,培育垃圾处理的技术产品市场、社会资本和投资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和经营市场,为企业营造投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市场空间,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德垃圾处理实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垃圾处理。
4实施“三化”方针,推进垃圾处理技术进步
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城市垃圾污染防治,贯彻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针,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带动环卫行业发展,是实现环卫经济循环的一项重要策略。因此,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环卫经济循环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垃圾减量收集、清运、处理、处置和回收利用视为完整的系统,变仅重视垃圾末端处理为重视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垃圾资源化的前提。垃圾分类收集不仅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时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废品从垃圾中分离出来,不但减少了垃圾总量,减轻政府对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作业负担,而且废品的回收利用,对回收企业、加工企业、加工单位和居民都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应坚持政府组织、社区承办、行业管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制订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计划、推行计划,并积极筹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规范废品回收市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回收企业,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从源头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5改革城市垃圾处理体制,推动垃圾处理产业的进程
5.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由城市垃圾处理的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为城市垃圾处理行业法规的制定者、规划者和编制者,投资的引导者和行为的监督者。打破现行城市垃圾处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局面,把城市垃圾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通过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行为,减少资金浪费,降低投资和处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打破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政府一管到底,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被动局面,成为真正的依法监管者。让城市垃圾处理通过市场运作,将资源重新配置,淘汰计划经济产物,按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化调整。
5.2加强政府调控
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削弱而是加强环境卫生行政管理。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卫生公益性强、社会性强、政策性强,在新旧体制转轨和环境卫生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
5.3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
环卫是以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为特点的新兴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实行产业化发展后,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追求的是社会公众利益和环境目标.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政府不加强对强堆企业的监督,企业就有可能损坏社会公众利益和环境目标。因此,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环境目标的实现。
5.4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
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环卫经济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垃圾处理产业与环卫有机结合的市场运作,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环卫经济循环,必须有政策的支持和国家法律、法规保障。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乱扔垃圾成为习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步履维艰。当务之急,政府应当出台强制的垃圾处理专项法规,促使垃圾源头削减和资源化利用。
总之,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环卫经济循环,就要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中心,以市场为取向,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指导,形成垃圾处理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体系;垃圾处理技术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维修服务体系;废旧物质的回收、加工、利用、处理体系;垃圾收集、输送、处理综合利用体系。这4个体系围绕垃圾处理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实现环卫经济循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垃圾处理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上一篇:税务论文浅谈我国税务会计分立问题
下一篇:项目融资论文风电项目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