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农业核心论文 > 农业职称论文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

农业职称论文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5-12-24

  “转基因”是全球承受无尽争议的词汇,转基因食品好不好,是否应该广泛推广转基因动植物呢?本篇农业职称论文探讨三种不同转基因方式,认为应当从国际贸易利益角度来分析,转基因因涉及国家及团体的利益而被冠上各种帽子,食品安全是幌子,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关键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

  推荐期刊:《现代农业科技》系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 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

  “转基因”话题一争就是十几年,二十年,且似乎大有白热化的趋势。有人一提起这个话题就上纲上线,据说已经到了事关民族生死、国家存亡的地步。笔者撰写此文,意在对话题的来龙去脉略加说明,对公众关心的“转基因安全”问题略作解释。

  三种不同的东西

  人们争论的“转基因”,其实包含有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生物制品”。

  转基因技术是对所有能将人工克隆的基因放进受体生物的基因组内,并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正常表达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总称。这个人工克隆的基因,可以是受体生物本身的基因,可以是另一物种的基因,可以是克隆自某一生物体后再经人工改造过的基因,也可是一个完全经人工设计合成的全新基因。用转基因技术改造过的生物体就叫转基因生物。而用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做成的产品就称为转基因生物制品。

  由此可见,对于转基因技术,争议本应不大。它其实只是一类普通的分子生物技术而已。值得注意的本应该是“转的是什么基因”以及“转基因生物制品的用途”。但是,近年来,大多数积极参与争论的双方,都有意无意地把这三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称为“转基因”。其立足点,都是转基因安全。

  跨国公司vs小业主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各大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逐渐到位。对转基因产物的严格控制和相关管理,就提到日程上来了。这一方面是出于专利保护本身的需要,一方面是出于对科技界所提出的有关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重视,再加上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引发了包括美国孟山都在内的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对其他公司尤其是对种子公司的强制兼并,对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实行强制控股。它们企图形成研、产、销一条龙,将一切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跨国公司的这些动作,在欧洲大陆和英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震荡。对大部分小业主,尤其是小零售商的生存,带来了直接乃至致命的威胁。就在这些垂死挣扎的小业主苦于无路可寻之际,英国科技界,尤其是皇家学会的学术权威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表现出的浮躁、轻率甚至傲慢,为小业主们的绝地反攻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英国疯牛病事件。

  疯牛病的病理机制是脑中的一种蛋白质发生诱导性结构变异,大量沉积在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神经紊乱。此病的病原体,不是细菌或真菌,也不是病毒,而是发生了结构变异的蛋白质本身。此病本与转基因无关,但英国皇家学会轻率出台报告,称吃疯牛肉喝疯牛奶不会得疯牛病。可是,报告出笼不久就发生了人吃了疯牛肉染上了疯牛病的事,使政府和科技界在食品安全上的公信力与话语权大打折扣。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这以前,一些宗教人士和自然保护主义者反对转基因,都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欧盟多数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企图保护本国农业,反对进口农产品,都没有能给出一个能让大众接受的理由。疯牛病事件发生后,欧盟以保护食品安全的名义,正式通过决议,转基因成分超过百分之一的食品及原料不得进口。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接着跟进。市场形势因此陡然生变。

  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各食品及食品原料出口商,马上纷纷宣布不生产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不收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原料。各种植者行会也纷纷建议全美农民当年不种植或少种植转基因作物。那些反对转基因的宗教人士、环保人士也趁机举起保护食品安全的旗帜,宣布转基因有毒。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非常奇妙的景观:本来互不相干的极端宗教人士、极端环保人士、商人和贸易保护主义者,在“食品安全”的大旗下,同仇敌忾,携手掀起了反对转基因的新高潮,而且一浪接着一浪。他们甚至做出了踏平转基因植物实验地,捣毁转基因实验室的极端事件。普通老百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开始抵制转基因产品。

  食品安全是幌子

  所以说,在关于转基因的争论中,最常见也是最方便的话题,就是“食品安全”。捍卫食品安全这一旗帜,争论双方都在高举。有的人还时不时散布一些半真半假的信息,不断把水搅浑。因为反对转基因的人知道,只有大肆宣扬转基因食品有害,高谈捍卫大众身体的健康,才能站到道德的高地上,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引起平头百姓的注意,才能使转基因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尽管他们的真正目的,或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或是想保住自己的生意不被跨国公司吞并,或是想保护本国的农业利益。

  与此同时,搞转基因的科技工作者高举的旗帜、呐喊的口号,也是捍卫食品安全。他们大声疾呼,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卞,不搞转基因,就没法提高粮食产量,就没法提高劳苦大众的营养水平,就要饿死人,就要引起社会动荡。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健康安全、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的立场上,才能引起政客们的重视。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想多捞点经费来维持自己的研究,捍卫自己的前程而已。

  总而言之,转基因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了。争论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经济利益问题,政治问题,或者信仰问题。食品安全不过是幌子而已。只要有这些利益问题存在,争论就不会停止,就会有人炒作。食品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对其进行彻底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限制甚至彻底消除的。当然,这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以严格的执法来监管。

  关键看转什么基因

  其实,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关键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因为,对食品安全起作用的是基因的产物,而不是基因本身。转基因本身只是一段脱氧核糖核酸,吃进肚子里,其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食物中其他的脱氧核糖核酸相比,并无任何差异。差异在于转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本身,或者说,在于基因产物在转基因生物中所引起的变化。如表达、不表达某一或某些基因,增加、减少某一或某些基因的表达量,以及由于这些基因表达上的改变所引起的转基因生物体的生理变化等: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就要看这些由于转基因的表达所引起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害处,以及有害程度有多大。

  一个蛋白质或其他有机物,被吃进嘴里后,会经过牙齿的机械处理,胃酸胆碱的化学处理,肠道寄生菌的生物处理,以及人体本身产生的各种水解酶的生化处理,转化成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最终被人体所利用。如果这些被人体所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对人体有益,它们就对人体有了营养价值;如果它们会妨碍甚至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就对人体有害。处理不掉的,就会穿肠而过,不被人体所利用,对人体来说,也就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如果吃进嘴里的东西,会引起人体的病理反应,就是有害食物,就有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一定有害,也不一定无害;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要看它含不含有能引起人体病理反应的成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转不转基因,而在于转什么基因。也就是说,要看所转的基因对终端消费者是有益、有利还是有害。遗憾的是,目前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如抗杀虫剂基因、抗除草剂基因,都是对基因专利拥有者、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生产商、对转基因作物种植者有利,而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实无一点好处(但也不一定就有害处)。当你知道有一种消费品,它含的一种成分对你没有一点好处却不一定没有害处时,你还会消费它吗?这也是目前的转基因产物不能被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应强迫人们消费。只有所转的基因明显有利、有益于终端消费者,这样的转基因食品或产物才会逐渐被消费大众接受。

  约束与自我约束

  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人已吃了十几年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吃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一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虽然美国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已很多,目前还没有出现由转基因食品所引起的大的食品安全问题,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近年来已不对转基因生物区别对待,且不要求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特别标记(在最近的将来可能有变化),但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的其实是少而又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

  在美国,许多食用油是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油、转基因菜籽油。有人说,用这些油做的食品不就是转基因食品吗?此话虽然不假,但有一点却需要澄清:转基因大豆、玉米胚、油菜籽所榨出的油,在油的成分上,与普通大豆油、玉米油及菜籽油并无差异,并不含有任何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的之所以少而又少,不是因为美国环保总署和FDA的监管,而是因为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基因复杂,一旦有人吃了转基因蛋白而产生过敏反应,食品生产商负不起这个责任,打不起这个官司,因为这会极大地增加生产成本。

  记得前几年曾经发生过一桩意外事件。在运输过程中,一家食品商(Kraft Foods)无意之中将含转基因抗虫蛋白的饲料用玉米粉混入了普通玉米粉中,为了了结此事,食品商只得大规模回收已经上架的玉米片。这是一个在严格的法规监管下,由商家对食品安全进行自我约束的典型例子。

  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全国种植的94%的大豆(出口,榨油,做饲料)、75010的棉花(出口)及73%的玉米(烤酒精,做饲料,出口)是转基因品种,而小麦、水稻、甜玉米和蔬菜这些能够直接做食物的,则基本上没有种植转基因品种。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对种植转基因作物进行调整、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结果。

  美国人如何对待转基因

  9月22日,到北京参加会议的美国白宫科技办公生物安全高级顾问、美国农业部生物技术协调员、主管美国 业部农业研究局的迈克尔·沙克曼介绍了美国人如何对待基因问题,

  迈克尔·沙克曼表示,在美国的大部分食品,比如{玉米粉、玉米油、大豆油以及菜籽油,很多都是用转基因品制造的,也就是说日常见到的这些玉米有90%是转基因的, 豆有94%是转基因的,而且也在日常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美国人食用的食品中也有很大比例是转基因食品。

  在谈到美国公众对市场上消费的转基因食品总 态度时,迈克尔-沙克曼说,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是日常消费品,美国很多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在市场上销量很好。在美国总的原则、政策,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标准的要求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制造商有自己的权利在他们制造的转基因或非转基因产品上加注自己的标识。但是他们的标识原则是必须真实.而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一般来说,美国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及销售的食品是有信心的。

  据迈克尔·沙克曼介绍,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近20年来,不但未发现任何不利的影响.还让人看到一些积极影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但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还使一些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回归到了田里;有一些抗病品种的作物,它们对于有害生物有一些抗性,可以种植在一些原本不能种植非转基因作物的地域;还有一些转基因作物是少耕类和免耕类作物。可以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也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一些抗有害生物的作物,可以减少真菌对它们的破坏.使植株更加健康,这样美国公民食用的食品就更加健康。

  迈克尔·沙克曼还详细介绍了美国政府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方法。他说,美国监管体系包括3个部门,协调管理转基因进入市场之前的安全评价,并对转基因安全管理相关的事宜进行核实。具体来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监管食品和药品的相关事宜;美国农业部(USDA)动植物卫生检疫局,保证这些产品在农业上的安全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主要负责农药的监管,也包括转基因农药的监管。

  对于最新研发出的转基因技术和产品要想获得批准,迈克尔·沙克曼介绍说,一般要经过复杂的程序,主要包括:实验室研发、田闻试验、对植物在田间的行为进行评价,以及分析这种产品的成分组成是不是符合预期和期望.这些相关数据都会提交到负责评审的相关机构.然后这些机构会分别作出评定,不同的产品涉及到不同的评定机构。一种产品一般都会经过几年的测试阶段、试用阶段等的评价。然后,监管评价也需要几年的时间,直到符合整个监管程序,这是一个很严格的体系。同时,转基因安全监管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就是说如果监管部门获得了新的转基因相关的科学信息.就会相应地调整监管体系,使监管体系一直都能保持更新的状态,这样就能够考虑到新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林业论文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中文核心期刊 环境设计的趋势——“公众参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