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核心论文 > 基于网络空间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1-3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对面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被高校广泛采用。以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为例,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将职业工作过程引入课程教学,从项目任务选择、小组划分、协作过程控制、学习结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关键词: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开始建设网络课程。网络学习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时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然而,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组织管理教学过程,有利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有利于师生人际交互和沟通情感等。但这种以教师“教”为主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Blend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BCL)指将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模式 [1]。它通常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学习,在一定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完成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混合式协作学习实现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主体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2]。因此,以项目为载体,探讨基于网络空间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设计

  本文以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为例,从教学项目选题、混合式协作学习实施、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实证研究。同时将职业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将专业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改变传统专业教学中课内实验内容分散孤立、课外实验项目化操作不足的状态,用项目化方式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混合式协作学习的整体策略为:根据学习目标,选定教学项目,将教学项目分解为各个子任务并覆盖课程知识点,基于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平台完成知识点对应的子任务,最后进行项目整合与评价,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混合式协作学习以项目为载体,教学项目涉及的领域和难易程度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项目的前提,因此教学项目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学习生活中获得项目的实际需求。项目任务明确,项目的完成依赖于各种实时、非实时的交互协作和丰富的网络资源,适合多数学生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合理的分组和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做好分组[3]。分组规模应适中,规模太大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协作交流,太小不能体现协作的特点,以3~5人一组为宜,同时做好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树立组长的威信。混合式协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在混合式协作学习开始前,教师应讲授学习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辅导资源搜集和成果呈现等学习技巧。在面对面授课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对项目任务达成共识,解决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的共性问题[4]。在网络学习时,师生之间通过网络空间平台提供的答疑室、讨论区、小组管理等功能采取同步异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协作交流。

  2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

  2.1项目选择

  在项目教学开始前,指导教师先告知学生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组织方式、学习结果评价方法,并将模拟项目描述上传至网络空间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项目需求,必须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教学项目,比如校园二手商品展销论坛、社团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优评先管理系统等。

  2.2小组划分

  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每个小组的人数为3~5人。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一般可分为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根据实际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划分,小组中每个成员也担当不同的角色。挑选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制定项目开发计划、项目整体设计,协调整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及项目进展。

  2.3协作学习实施

  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首先由各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特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课堂环境下对项目开发计划的合理性进行面对面评审,便于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其次,项目组按照既定计划展开项目的开发工作,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助于网络空间的小组讨论或答疑室等平台协作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之后,根据阶段任务的材料提交清单进行面对面项目阶段评审,对于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由教师集中讲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项目开发的过程化管理,并把阶段评审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2.4成果交付与评价

  以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项目成果评价。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结题答辩,针对自己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的具体工作进行描述,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根据混合式协作学习的特点,混合式协作学习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做到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5,6]。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协作学习过程给出形成性评价,根据项目成果汇报,形成总结性评价[7]。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评价包括项目过程的阶段性评价(40%)、项目考勤和参与度评价(20%)、项目成果的整体评价(40%)3部分。其中,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阶段评审工件及评审答辩情况;项目考勤和参与度评价的依据是考勤、评审答辩时的自评及团队成员间的互评;项目成果的整体评价依据是项目最终提交时的答辩成绩。

  3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评价

  课题组结合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采用访谈的形式从项目任务布置、小组分工、协作学习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混合式协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将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理念和过程传递给学生,项目任务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团结的协作小组是保持学生持续协作热情的关键,应采取多元化分组策略,保证小组协作活动和谐进行,避免小组及组内冲突。混合式协作学习效果与协作学习过程控制有很大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能够动态管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客观公正的学习结果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注重搜集形成性评价资料,对每个学生的积极付出予以肯定,使学生对评价结果信服。

  4结语

  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以项目为支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创新能力。混合式协作学习结合了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有效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能够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燕.生态学视角下混合式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9.

  [2]姚海莹,赵嵬.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11):85-88.

  [3]赵晖.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184-185.

  [4]王继民.基于网络与课堂双平台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5):10-12.

  [5]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47.

  [6]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115-117.

  [7]武开,徐荣贞.混合式学习中监控方式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37-41.

上一篇:大学生翻转课堂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形体课教学对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