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3-05
本篇文学类研究生发论文研究微文学的发展现状。在传媒技术化、信息碎片化、生活节奏快餐化的今天,微文学以其精炼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宠,正成为一种全民文学形式。本文将以微文学为研究视角,探讨它的定义、美学属性、形态特征及其发展的环境因素,以期为微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研讨空间。
推荐期刊:《传媒》(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本刊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最高机构的权威刊物。得到了多级领导和业内众多专家、学者、同仁的大力支持。本刊愿为中国传媒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尽一份绵薄之力。主要栏目:传媒特稿、传媒观察、传媒案例、传媒探索、新兴媒体研究、传媒资讯、传媒数据、海外传媒。
【关键词】微文学;发展现状;美学属性;形态特征
微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自身具有强烈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且因其言简意赅的显著特点,成为学者和草根人士所追捧的文学表达形式。当下微文学创作越演越烈,微文学今后的发展现状愈加受到大众关注。
微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学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然。从命名可以看出,它饱含所有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如散文、杂文小品、小故事等。而关于微文学的定义,现今学术界尚未有确切规范。在著名搜索引擎百度在其百科中,其定义为:微文学,又叫短文学、精短文学,是以较短篇幅(500字以内)展示文学作品的形式。
在内容上,除了主流网站不断推出微信、微博文学作品外,一些网站也已开始以“微文学”这一名称作为短篇幅文学作品的统领,主要有微文学网、中国微文学网等。另外,近两年国内也陆续出现了以微文学为主题的的刊物杂志,如2013年创办的《微文学》。
微文学的范围广阔却又无具体限定,本文所研究的微文学,区别于微博文学和微型文学,却又与其夹杂融合,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是指以微信、微博为传播载体,文本在140个字以内,内容上具有即时性、多元化特征的一种新文体。
一、微文学发展所具有的美学属性
1、巧于营构的的结构美
“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微文学的结构不及中长篇的文学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但尽管格局短小,巧于营构的属性也使它显示出精美的结构艺术。
马克·吐温的作品《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极具代表性。整部作品只有七行,结构精炼且独特。据作者自述,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浓缩”。作品全部内容如下: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整部作品结构疏落有致,内容短小精悍,短短七句话,不到一百字,可谓精炼至极。如若将第一行“招聘女打字员”作为情节的开端的话,那么下面三行给女打字员预付工资、送花、共进晚餐则是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暧昧程度逐步递升。情节的高潮是给夫人岳母买衣服的叙述,这里醒目地强调支出为“一大笔”,与前面写的“支出金额”不同,暗示着其中曾发生过尖锐矛盾冲突,丈夫需要用大笔资金来买衣服百般安抚、以求原谅。最后一行与第一行内容相近,却特意加上了中年二字,也是一个巧妙的情节结局。
读者通过作品其中的提示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之以再现和创造,能慢慢窥透出浓厚的小说情节。短短七行账单,蕴含了一个情节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总的来说,一篇优秀的微文学作品便是如此,孕育着广阔的想象艺术空间,饱含一种向外延伸的艺术张力,具有巧于营构的结构美。
2、“微”言大义的语言美
鲁迅先生曾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提过:“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谁。” 鲁迅先生所言的写意画的“传神”正是微文学所具有的语言美。在姿态万千的人物形象上,在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里,微文学的创作着重突破具象,抽取具象中最具有美感的部分,加以强化、类型化、抽象化。在短短140字以内,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集中最饱满的思想,用传神勾勒中,照见作品的灵魂。如微博作品《戒指》:
“这个钻戒的名字叫‘永恒’,那个翡翠的叫‘玲珑’,还有那个叫……那个叫……”
“老板,你对这些戒指这么了解,那你手上的戒指也不便宜吧?”
“这个啊,铁的,老婆送的,戴了三十年,名字叫做‘取不下来’。”
整篇小说,用笔简练,语言质朴。作者并未对老板这一人物外貌、心理以及老板与妻子之间点点滴滴的情谊施加过多笔墨。可读者通过这少许的语言描写,一位爱妻忠诚的丈夫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篇微文学作品的语言中,以老板佩戴老婆送的戒指长达三十年为“眼睛”,表现夫妻二人浓浓的情谊,最简洁凝练的凸显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我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艺术经验中也提到:“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这也很好的体现了微文学语言的精炼性,善于在“少少许”中表现“多多许”。这既是人物相互区别的个性标记,也是传神达意的要略。
3、“微”显阐幽的蕴藉美
微文学在人物和情节的描写上,受限于固定字数,这也就决定了微文学在选材、立意上最适宜选择生活面较小的内容,选择一点或一个面为最佳。既能孕含丰富的意蕴,包含一定的生活容量,也能让读者透过这个小视角,看到生活的一角、一面,甚至大千世界,引人深思。第三届新浪微博微小说大赛获奖作品中,有一则为:
“This is a wrong number. 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电话外面“孩子,你为什么每天都说外语,妈听不懂,但是妈想你……”。
故事不算完整,甚至不含多少情节。简单的两句话有机组合,构成一体,闪耀出了一种“不全之全”的艺术特色。一方面,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子女的无尽思念之情;另一方面,电话号码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也给读者留下广泛的深思空间。隐而不露、深藏蕴藉的立意,使得表达的思想多于文本,孕育的情感也远远甚于内容本身。既满足了读者自由探求美并再创造的欲望,也取得了让人思而得之的艺术效果。
4、见“微”知著的生活美
微文学自身的狂欢化特征使得所写的人物事件与现实生活距离很近,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同时,微文学的创作在参与形式上具有无门槛性、草根化等显著特征,世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声的机会。因此,在作品中,表达将不再千篇一律,不同的思想也能及时的进行交融贯通。作品既能迅速及时地反映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也能显示出浓郁的当代性与生活气息。
二、微文学发展的环境因素
微文学能以语言作为主要媒介,并能同其它艺术形式、媒介技术相结合,达到艺术形象的立体叠合,有着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媒介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着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微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新媒介的支持
微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的不断改进、创新。如当下,新浪微博的多终端的特性、多样化的用户体验服务便带动了衍生而来的微文学蓬勃发展。同时,微信也正在逐步“占领”网络文学市场。南派三叔等知名网络作家,甚至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等也都已在微信上开通自己的公众账号用以推送文章信息。作为取代运营商的免费新渠道,微信、微博越来越受网络文学网站的欢迎。这些新媒体平台也逐渐为大众打造了广阔的获取信息、思想表达空间,为微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生机。
2、大众创作形式的自觉转变
据2015年2月初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由此可见,网民急剧增多,尤以手机网民为盛。
不难看出,大众化文学写作正进行从“以机换笔”到“拇指革命”的跨越,网络创作从电脑屏幕的“无纸写作”走进手机屏幕的“运指如飞”。庞大的用户基础上,文学出现“数字化生存”的形式。这种写作形式摒弃了身份和体制的束缚,使普通人能够成为创作的主角。更海量、更新鲜、更日常、更热门的文学形式——微文学,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掀起一阵微文学创作的潮流。
三、微文学发展的主要形态
微文学的形态构成的多样性,恰恰符合大众创作狂欢化的现状,与微文学的发展前景休戚相关。从表现形态来分,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抒情式形态
在这种抒情式微文学中,情感为表现对象,传达情感为其本质特征。与侧重于展示多方面联系着的客观现实的叙事性作品不同,它无需着意描绘动作、展示情节、营造环境,而是把笔锋转向现实生活的情感反映和价值判断。如作品:
“老太婆,儿子姑娘今天都过来,弄个糖醋排骨吧,他们都爱吃。哦,今天买了油麦菜,我弄个蒜蓉的,你爱吃,和以前一样,我们吃肉你吃菜。对了,你老说我穿那件大红的衬衫好看,今天又让老李他们笑话了,满大街老头也没穿这个颜色的,都怪你,呵呵”老人嗔怪着,掸了掸老太婆墓碑上的灰尘……”
老人独自对着老伴的墓碑喃喃自语,提及了老伴爱吃的菜肴、儿子姑娘以及老伴给自己买的衣服。面对冷冰冰的老人墓碑,却是细心掸灰,面露嗔怪之色,像是老伴还尚且在人世。浓浓的哀伤愁绪弥漫了整部作品,老人对老伴离去的不舍以及深深地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这类抒情式作品,往往是情感郁积后自然释放的结果,或倾诉,或感慨,或诅咒,或赞扬。表现出的情感是自内而外的自然迸发或深情流露。自然风物、生活细节能带给人们的种种心灵感触,积久而需得到适时的抒放,抒情正成为“骋其情”的有效途径。
2、寓言式形态
寓言式微文学作品故事较多贴近现实,善于用人的情感揣测寓言故事中的生物形象。作品的角色带有一定的假定性或者借代性。所表现的不是为着说明特定故事中的是非,也不是具体历史的文艺抒情,更不依偎于具体事件的个别含义,而是渐渐趋于近乎抽象的哲理意义,唤起读者审美情感愉悦的同时也唤起他们的理智,激发他们对作品所展示的生活进行哲理的思考。
如一篇微博中写道:
“我花了一整个夏天的时间,终于发现了金鱼的恋爱方式。金鱼小姐在鱼缸里悠闲地转来转去,时不时吐出些泡泡后转身游走。金鱼先生来到这些泡泡前,一个个地将它们吞进肚子,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离开……就这样整整一夏,直到它们开始并排一起游。我猜,那些泡泡里大概都是心事吧?”
这个文本情感真挚、表达自然。以金鱼的恋爱中,金鱼先生吞下金鱼小姐吐的泡泡的行为,联想到是他们的恋爱方式。最后,精辟的将这件事归纳为吐露心事和聆听心事,激发读者的哲理性思考。这样的寓言式表现手法,在微文学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3、趣味式形态
趣味式微文学作品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以审美刺激的“速效”式作品。人们可以从这作品的奇意中获得奇趣的审美愉悦。第一届新浪微博微小说大赛获奖作品一则为:
“星期一,派出所的刘所长走进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关于禁止在辖区内饲养宠物的通告》等着他签字。刘所长认真地看完后,伸出右爪,在通告下面摁上了一朵红红的小梅花。”
这部作品带有鲜明的趣味哲理,发人深思,催人警觉。刘所长伸出的“右爪”和摁下的“小梅花”表明刘所长身份实为狗,与桌上的文件显示的辖区内禁止饲养宠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趣味新奇的微文学作品,既竭力呈现多样化情致,独特的阅读体验也令读者耳目一新。
4、纪实式形态
纪实式形态,主要指按照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着重关注生活的细流和生活断面的细部。微文学作品的纪实,多数指作者对“真人真事”的描写,这类表达在微博、微信媒介平台上表现最甚。真实感也是纪实式微文学美感魅力的源泉。
除了以上分类,从形式上论,微文学涵盖微小说、微杂文、微散文、微童话、微评论等;从表达上论,也囊括渲染、诙谐、狂欢、哲理等方式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释放本我、超越自我,具有鲜明的文学属性;从内容上论,包括以诙谐式的格调解构深刻话题、以哲理性表达展现自我、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孤寂的思考,如对平常生活的再认识、对美好生活的喟叹等。
微文学作为新媒介时代文学发展中富有生机的新文体,它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固定范式,呈现了一种大众 “狂欢”的倾向。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文学找到在新媒介时代的突破口,也为其他新媒介文学样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文学发展道路。随着通讯、 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完备与不断扩大,未来微文学必将迎来内容和形式的繁荣。
本文受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狂欢化视角下微文学的发展前景探究
上一篇:民族文化论文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