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3-21
本篇小学职称论文发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我们在低年级“解决问题”启蒙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四种运算的含义来解决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来解决变式的题型;必须让学生发散数量关系来训练其思维;必须优化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为整个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学参考》成立于1962年,以小学语文、数学两科为主,兼顾其他各科的教辅类刊物(设有语文版、数学版、综合版)。主要介绍小学各学科最新的教学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反映学科的研究动向、教改趋势以及小学教学各学科教师关注的教研、教学的热点问题等。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以后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水平。虽然低年级的“解决问题” 均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但要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第一学段(1-3年级)目标“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还需要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把握方法和技巧,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在小学第一学段均会逐一学习。一年级新生主要学习加法和减法,二年级主要学习乘法和除法。低年级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牢固掌握,不仅是儿童对“解决问题”入门的最基本知识,也是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息息相关,有紧密联系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运算意义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方法的选择。因此,牢固和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是“解决问题”启蒙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对于几种运算的先后出现,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编排教材的。教师认真把握教材,领会编排意图,创设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加、减、乘、除提供良好教育背景的开始。
“加法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多表述。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种种情况。如:已经有一部分数量,又飞来、跑来、拿来、买来、借来、开来......一部分,一共是多少,用加法来计算。从所有的(总数)里面,跑了、飞了、走了、吃了、去掉了、剪掉了、送走了......一部分,还剩下另一部分,用减法来计算。学生在表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加法、减法意义理解内化的过程。如果在表述的同时,配合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动作手势的辅助作用,则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信息问题的本质理解
任何事物都是表象和本质的统一体。表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本质则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如果把“数学信息”看作是事物的表象,那么无论表象怎么变化,它依然体现了该“数学信息或问题”的本质特性。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因此,“解决问题”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各种困扰学生的“数学信息和问题”,通过设计学生容易错误理解的变式题型,让学生在常规训练之后,对“用数学”的各类题型有更深刻本质的理解,理解越透彻,也就越能锻炼数学思维。
1、歧义的信息,观察得出。
新课标下“用数学”题目,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且低年级的用数学,都是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呈现。学生观察力分析能力,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都有待提高。当遇到一些特殊的信息时候,就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如下图:
这是一道图文结合式的“解决问题”, 是图画式解决问题到纯文字解决问题的一种过渡型题。低年级学生往往习惯通过数数来找数学信息,容易数成“又来了5人”,而忽视了文字数学信息的存在。 “到底是又来了5人,还是又来了9人呢?”这个有不同分歧意见的数学信息成了学生们讨论的话题。学生细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又来的小朋友中有几个是隐藏的,应当以文字信息为准。因此,图文结合式的解决问题,我们建议先观察文字信息,再数一数图画信息,最后找数学问题。
当看似“杂乱”的表象信息给我们困扰时,其实是我们观察的疏忽。因此,教会学生会观察也是“解决问题”启蒙教学中辨析事物本质的一个好方法。
2、假象的信息,分析得出。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一些假象的数学信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会分析每个假象信息背后的本质含义。
如①、吃了8个苹果,还剩7个苹果,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此类题目笔者教学中很多学生做成减法,因为他们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吃掉了8个苹果,跑了6只羊”,就是减法的特征。其实“吃了,跑了,飞走……”并不是减法意义的本质特征。分析第一信息的是时候,只要教师能适时提问:“吃掉了8个,是把全部的苹果吃掉了吗?”学生通过第二个信息就会知道 “吃掉了8个是苹果的一部分,剩下7个也是苹果的一部分”同理“走了的是一部分羊,剩下的也是一部分羊”。两个数学信息的本质含义代表的都是“部分”。求原来有多少,本质就是求总数,应该用加法来计算。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思考,学生再次加深了对加法和减法运算本质的认识。
表象只是单独存在的内容,而本质则能从内容的彼此联系上体现出来。当在一些假象信息和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应该设置好教学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把假象的数学信息联系起来分析其本质含义。
3、模糊的信息,画图得出。
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和直观思维阶段,对于有些抽象的数学信息,他们的感知是比较模糊和粗糙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明朗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8,主题图如下
学生对数学信息“只有8元”和“买一辆赛车要36元”理解并不是很清楚。不能很好地分析出信息的本质含义其实就是总数和部分的关系。如果把此题转化为“8元再加多少元就是36元”来理解,则比原题理解容易多了。如图所示
先顺着题目的意思边读边呈现:8+( )=36,借含有未知加数的等式(第一册内容)来理解36是总数,8是一部分,再借助大括号(第一册内容)更加形象和直观一眼看出总数和部分的关系,“还要攒多少钱?”其实就是求少了这一部分是多少。从而列出了算式。
因此,对于模糊的信息和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切不可敷衍一带而过,要通过各种思维训练方式和教学方式,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将“解决问题”的启蒙教育变得清晰和简单。
4、变异的问题,实验得出。
变异的事物是事物发展的高层状态,但其本质特性是不会变的。有的数学问题变换一下问的方式,对锻炼学生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如:“一根铁丝围成一个了一个长3分米,2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把他围成一个正方形,再围成一个圆形,圆形的周长是多少?”只要通过实验用铁丝或毛线演示一次,让学生体会周长不变的特性,就很容易解决此题。学生在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中,会发现无论把这根铁丝围成什么形状,它的周长都是一样的。在探究出数学规律的同时,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策略方法的灵活应用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生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策略方法是指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当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和策略的引导,优化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分析、对比中得出解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策略优化的方法。长期的训练,学生解题时候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每行有3人,有4行,一共多少人?此题可选择乘法或加法来解决。但是选择乘法来解决显然简便些。在实际教学中,总还是有些学生选择了加法来解决,在此时不需要强迫学生马上纠正,说明乘法的含义理解对于该学生还没有完全熟练灵活掌握。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再引导他们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优化得出最好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