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电子信息核心论文 > 软件导刊论文软件业在承接外包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软件导刊论文软件业在承接外包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7-15

  我国软件业并没有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动,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分工地位,即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软件外包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过去我国的部分处于低端的外包企业,通过“边干边学”已经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在逐步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而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已经有向研发领域延伸的新趋势。对于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中国来说,既可以在符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同时也为外包提供商在不同工序阶段构成的国际分工价值链上攀升,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为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政府和企业应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原则,不断塑造我国软件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实现软件外包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

软件导刊

  《软件导刊》杂志按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规定和批准编辑的理论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经济理论、城市管理、城乡建设、改革创新、旅游服务、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理论专刊。其主要任务是集中报道刊登城市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科技文化等各界人士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探寻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实用性的文稿,是城乡各界朋友展示成果、宣传先进、研究问题、交流经验的极好平台。

  摘要:近年来,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迅速发展。结合中国软件外包业十年发展成长的现实,运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明确以下三方面内容:中国软件业没有被“锁定”在软件产业链的低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向研发领域延伸;为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

  关键词:软件外包;价值链;高端;攀升

  近年来,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迅速发展,根据第四届中博会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透露,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至2009年3月,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超过4100多家,从业人员近67万。可以说我们取得了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初战胜利。但是面临这样的形势,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声音。从产业界的角度来看,由于承接软件外包存在着较为可观的利润,因而积极倾向于软件外包业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软件外包有利于扩大大学生就业、扩大出口等因素,也倾向于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软件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然而,在学术界仍存在两种认识倾向:部分学者担忧我国承接的工序或服务流程处于“U”型曲线的低端,附加值较低,长期持续下去,有被“锁定”的危险,主张根据先行发达国家现实的产业结构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业务,跨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低端T序,实施赶超战略;另一种是以承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要业务内容,发端于低端,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路子。即仅仅依赖于软件外包的低附加值的“来料加工”模式,使承接外包的企业受发包企业的需求约束,缺乏自主品牌,阻碍了企业发展的自主性。

  上述两种观点均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相背离,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国际分工,而这种分工的进行和持续又在不断地塑造着既有的要素禀赋,改变着已有的分工结构。将其运用至服务外包,即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有利于一国(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动态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重塑。本文针对上述两种观点,结合中国软件外包十年发展过来的现实,运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明确提出以下几方面观点。

  一、重新审视我国软件企业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的分工地位

  (一)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企业模式

  日前,从中国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软件研发机构。这类企业业务技术层级比较高,主要承接母公司的软件开发项目,一般不在本土承接业务。一种是按照跨国公司内部水平分工,承接母公司内部发包的以核心软件研发为主的项目,其中有许多研究项目关系到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一种是母公司以总承包商的形式承接海外其他最终客户的软件服务订单,而将订单中具体研发任务发包到国内。

  第二,跨国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市场开拓机构。由于中国国内的软件需求十分庞大,世界各大软件公司看好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纷纷来到中国市场开拓机构。如IBM和Oracle等。

  第三,中国本土纯粹的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设立,公司创始人一般都与跨国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或技术骨干具有海外留学或软件开发经历。从全球分工的角度看,这类业务一般处在软件研发中垂直分工中产业链比较低端的部分。不过有的企业通过早期的资本积累后,逐步重视向价值链的高端爬升,并取得一定的实效。

  第四,中国本土研发型的软件外包企业。依托过去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国成立了许多从事软件研发的专业机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所纷纷成立了许多软件研发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具备比较强大的研发能力,承接了许多跨国公司的高端软件研发项目。从全球分工角度看,这类企业承接的一般都是水平分工业务,技术含量较高,增值空间较大,承接的项目研发性质比较明显,业务一般是从最终用户那里承接,涉及客户需求分析、系统概念设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例如,北京方正国际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二)中国企业在软件外包市场中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

  上述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企业模式表明,中国在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时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状态。因此,可以断定:在软件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并不是单纯的垂直分工,即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而只将低端业务发包到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是在国际软件外包发展的早期,确实是发达国家作为发包方处于软件国际分工的高端,发展中国家作为接包方处于低端;但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提升和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紧缺的发展,目前在软件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上已经出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位于中国的许多软件研发机构,尤其是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与世界其他研发机构已处于同等水平,这些国家的本土软件企业也开始在发达国家参与高端软件项目的市场竞争。从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实情况看,既有跨国公司基于水平分工设立的高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全球软件研发机构,也有外国公司基于垂直分工分包出来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编码、测试等软件外包业务。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分工地位,即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等软件外包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虽然,目前中国企业从主流来说,仍处于国际软件价值链的中低端,然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软件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二、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向研发领域延伸

  (一)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中国的规模不断增大

  在国内软件企业开拓外包市场的同时,跨国软件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以不同形式开展软件研发及外包服务。到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企业包括微软、 IBM、惠普、甲骨文等美国的知名软件企业,也包括印度的TATA、Infosys、Satyam,日本的NEC、阿尔派、松下、富士通、东芝,德国的 SAP、Siemens.荷兰的飞利浦、芬兰的Nokia、法国的阿尔卡特、瑞典的爱立信等知名企业。根据UNTCAD2004年对中国的一项企业调查表明,目前开展本土研发投资的受访企业达到30%多,2005—2006年间计划开展本土研发投资的受访企业超过60%,这一数据比美同还高。这说明中国这样的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力图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跨国企业研发机构主导的软件外包呈现出向研发领域延伸的趋势

  到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企业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软件产品研发为主的企业,主要从事公司核心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其中有许多研究项目关系到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典型企业如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种是以总承包商的形式在海外接下最终客户的软件服务订单,而将订单中具体的软件研发任务发包到中国。较为典型的有日本软件巨头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如NEC、野村综研、NrITDArA。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出口规模大,业务层次较高,大多进入到中上流工程,构成了日本服务出口的主体。而第二种形式研发中心的设立是软件外包服务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将研发活动外包出去。这种新形式正是中国外包企业承接研发项目外包的一个新途径。本土企业通过项目的合作开发、跨国公司人员回流、企业间学习模仿和对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研发管理经验的借鉴,本土软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企业经营水平已经大大提高。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论文定性仿真理论及其应用

下一篇:互联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