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理工核心论文 > 城市规划师初级职称论文范文菊儿胡同规划评析

城市规划师初级职称论文范文菊儿胡同规划评析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6-04

  摘要: 城市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城市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印记,正是这种传承与发扬,使得城市更具魅力,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似乎是对立的,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使得城市在保护的同时得到发展,吴良镛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通过菊儿胡同的设计,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菊儿胡同的学习及评析,对如何协调城市的保护与建设两者之间矛盾有了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保护,保护与发展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民居被多层、高层居住替代导致城市尺度肌理遭到破坏,传统四合院变成大杂院导致建筑尺度的肌理丧失,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为解决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城市尺度、传统街坊尺度、新街坊尺度、新里巷尺度、新院落尺度、每户的尺度,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对新四合院住宅体系,从“合院组群”、“合院小组群”、“标准院落”的尺度进行研究。并以菊儿胡同为例,进行实践性的探索。菊儿胡同的改造是从整治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处理住宅设计问题。

  1、 理论研究

  菊儿胡同是对如何满足旧城的城市肌理及建筑肌理的保护并适应现代人们的居住进行的研究,因此,需要从城市尺度、街坊尺度、建筑的尺度逐层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的对一个院落或一个街巷的规划设计才能延续城市的肌理,融入城市的历史。

  1.1城市肌理

  现在北京旧城的规划格局从13世纪元大都就基本奠定了, 经过明清两代的继承和发展, 大体已确定了今天北京城的规划结构, 即大干路、大街坊、小胡同的街巷体系,交通、商业与居住有分有合的混合分区,胡同与四合院住宅以特有的形式紧密的结合为系统。英国警察总督屈普在二战后提出了以小区(pricinct)来把许多街坊联成片,以干路环绕,既可减少交叉口,以利交通通顺,又可保持街坊安宁。这一学说在大伦敦规划中得到应用。屈普的小区结构与北京旧城的街坊结构是极为相似的,可见,北京旧城的城市肌理是可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

  1.2院落肌理

  合院是我国古代民居的传统形式,早在周代已经出现,延续至近代,而其地域分布也非常广范。合院与独立式住宅比较,在形成更丰富的空间组合、提供更好的交流空间、获得较好的小气候等方面更为有效。

  然而,作为北京的老街坊,不能全部采取南池子片区的保护手段(拆除原有真正的古建筑,再造新的仿古四合院),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在不破坏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容积率,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1.3有机更新

  为实现保护北京风貌的整体性的同时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的目的,吴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而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2、 规划设计及评析

  2.1规划成果

  菊儿胡同的改建提出了“类四合院”的概念,即模仿四合院的形态,用二、三层单元楼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似四合院的建筑。 “类四合院”是对新建筑方式的限定和补充说明:在拆除一部分质量较差、保存价值较低的建筑后,用这种方式对建筑做数量上的补充,以增大单位面积容积率,从而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缓解居住压力。菊儿胡同的改建得出以下结论:

  1、合院建筑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容积率(容积率为1.28)。

  2、二三层建筑上下错落,可以取得比一般行列式更宽大的室外空间。

  3、不影响日照条件下做坡屋顶,借此可以争取有用的楼阁空间。

  4、由于建筑平面的错落可以在有限的地面作大小不同的院落,底层空地能得到充分利用。

  5、利用院落布局可以有较多的余地保留大树。

  6、低层院落可以获得较好的小气候,利于节能。

  2.2规划评析

  菊儿胡同建成后获得了包括“世界人居奖”在内的多项奖项,各国专家也都到此参观访问。众多学者对菊儿胡同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创造性的继承了城市建筑文化—人文的生活环境:成功再现并加强了邻里的各种景物,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私密性,公用社会空间,花草与树木的和谐,光与影的魅力,良好而安静的环境,出入方便的通道,以及安全的社会环境。高度的综合性:创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改造模式,将政府、居民、开发部门和设计单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整个地段的社会环境、交通、商业、生产、文娱等设施综合地加以考虑,以求创造一个真正全面的人居环境。代表了未来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建设中有两条矛盾的道路,一条是建高层建筑的宽阔却导致衰败的道路,一条是建多层建筑的狭窄而向上的道路。菊儿胡同属于后者,其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居住既需要私密性,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宁静,并要求有较强的领域感;居住也需要有邻里交往,需要一定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中上述两者都应该予以考虑,并得到一定的满足。菊儿胡同的试验就是力求从规划布局及环境设计上能作到两全,并且试图以新的积极情神促进邻里间新风尚的建立。

  2.3相关案例比较

  旧城保护有多种模式,南池子这样曾经的“样板工程”、新天地这样的商业开发,田子坊这样的商住混合,都是对旧城保护的多种探索。

  南池子街区紧邻故宫,位置更为特殊,限高及保护方面的要求更高,可是,拆了老房子,建造“伪古董”却成了“样板工程”,实在费解。或者“整旧如旧”,拆除私搭乱建,还原四合院的原貌,改善内部居住条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即便如此,这种模式也不具适用性,除非整个旧城像平遥古城一样,采取整体保护,而在梁陈方案被弃用,北京旧城开始大拆大建起,这种保护模式就因去了街巷所依附的城市尺度的肌理而变得不堪一击。零散分布的四合院街区只能让人们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北京城的历史,全部采取这种保护模式的意义已经丧失,因为还有严重的居住问题亟待解决。

  新天地则是纯商业化的开发模式,已经没有原住居民居住在此,除了建筑形式得到保留,建筑的性质已经由居住变为商业,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这种成功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复制,但在同一个城市,却是一山不容二虎,对解决众多的历史遗留街区,不具备太多的可参考性。

  田子坊的成功更类似798的改造,田子坊是近代社区,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其复兴是由艺术家及工艺品店带动的,由于外来人员的介入,带动了此处的生机与活力,而原有的建筑形式是可以满足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原来的建筑得以保留。而且田子坊中仍有不少原住居民,田子坊街区的居住性质仍旧保留。田子坊的改造与南锣鼓巷比较相似,都是由外来工艺品店带动而成为的旅游景点,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不同的是,田子坊是整个街区都是商住混合,菊儿胡同所处的街区只有南锣鼓巷这条主干路充满商机,其他的胡同则多是居住,有些泾渭分明。作为居住来讲,这样的泾渭分明则提供了较为安静的居住环境。

  菊儿胡同的特点在于,这是由居住区改造成的居住区,更多的解决了原住居民的居住问题,而不是成了平民不敢问津的 “新四合院”,也不是成了不能再居住的旅游景点,而是环境改善后可以继续居住的家。

  2.4实地感受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去看菊儿胡同,感受都会不同,但菊儿胡同的闹中取静却每次都能感受的到,甚至安静的近乎寂静,尤其与喧嚣的南锣鼓巷形成鲜明对比。南锣鼓巷是类似烟袋斜街一样的古城旅游景点,总是人流如织;而一进入东西向的胡同,马上安静下来,仿佛打开门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再是现代的商业化的吵嚷,而是适合日常居住的安静与温馨;再往院子里走,却有种阴森的寂静,院子不大,站在中央,四周是满满的建筑,虽只有三层,不是摩天楼那种压倒性的压迫感,却是挥之不去的沉闷,空间感受并不舒适,不像是传统四合院的那种明快与晴朗。院子里很少有人,不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院子几乎没有承担交流空间的作用,更多的是交通空间。楼道里挤满了杂物,显得更为拥挤。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要求的提高,在使用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日照不足的现象在大杂院时代显得微不足到,而现在则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当年每户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而现在则存在厨房、卫生间面积过小,很多电器无法使用的问题。此外,停车位不足不只是菊儿胡同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住宅小区的通病;受到地段的限制,旧城普遍缺少开阔的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居民锻炼身体或者儿童嬉戏的场所,菊儿胡同也不例外。由于院落空间的利用率不高,而且公私界限不清,因此已经有住户开始侵吞本属于公用的过道走廊,其他住户亦不甘落后纷纷效仿,菊儿胡同有重新变为大杂院的趋势。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城市的建筑中,更是体现在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一个城市的传统是靠城市中的人传承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而改造后的菊儿胡同面临着同其他被改造过的社区一样的问题:原住民大量流失。菊儿胡同在规划设计的初衷是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的,但现在还是被外来人、外国人“鸠占鹊巢”。原住民走了,这里原有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消失。为何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对外来人、外国人更具吸引力,而原住民纷纷搬离?其中的原因或许需要深入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改造中得到解决。

  2.5菊儿胡同的可持续性

  曾经被奉为经典的菊儿胡同似乎被时代摘下了光环,种种弊端逐渐显露,似乎当时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可是,即便考虑到了当下的种种问题并在当时就解决了,难道十几年之后就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么,非同代人之间的利益是很难平衡的。建筑的建设如果仅仅满足当前的标准,必然会低于下一、二代人的标准,而且到那时不可能重新设计, 除非不计代价。但是, 预先满足下一、二代的标准,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当前日益加剧的住房需要。同样, 关于保存和保护的决定也有非同代人的利益问题。这样,社会就面临一种选择,是满足住房条件恶劣者的需要,还是满足今后许多代居民的地区价值观。

  因此,如果我们从以下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就比较可以理解了。首先,现实社会就是一个矛盾的社会,经济水平不一。近年来有些人确实富裕一些了,这还只是少数,多数人经济水平还是很低。那么在标准上也只好有高有低,关键在于要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条件,找出各自相对合适的标准,及高中低标准的合适比例。菊儿胡同贴近北京中轴线地带,属于重要的历史地段,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标准,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商品房,从中吸取周转的资金,而又要适应稍低标准居民的需要和住户承受能力。其实,房屋本身的规划设计,可以赋予一定的灵活性,包括有利于在一个时期以后户型可以扩大,有可能从一般标准提高到稍高的标准。再次,城市永远处于更新代谢之中,保持一部分中低等水平的房子,并留有继续改造的余地。这样看来,菊儿胡同的改造并非被时代抛弃,而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的。

  菊儿胡同不止在规划设计中进行了探索,在关于旧城改造遇到的经济问题也进行了探索。使其更具现实操作性。由于合院式比行列式施工复杂,因此造价较高,除了政府补贴,低吸贷款等方式,还尝试通过旧城改建与新城建设相结合,通过在新区开发中以丰补歉来实现旧城改建的商业化运作。

  3、 结语

  菊儿胡同改造是希望探索出一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原有风貌的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菊儿胡同的设计,或许并不完美的,但采用这种有机更新的思想,是可以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一条通向更美好明天的道路的。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护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燕山出版社,2010

  [6] 袁镔.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_北京危房改造与旧居住区整治[J].世界建筑,1992

  [7] 曾昭奋.有机更新_旧城发展的正确思想[J].新建筑,1996

  [8]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 吴良镛.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J].建筑学报,1991

  [10] 吴良镛. 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 [J]. 建筑学报,1989

上一篇:矿业勘查工程师评职范文浅究深部矿产的勘查方法

下一篇:化工化学工程师评职范文浅谈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