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电子信息核心论文 > 电子工程师评职范文刍议GPS、RTK 测量技术的应用

电子工程师评职范文刍议GPS、RTK 测量技术的应用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6-06

  摘要:20世界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和“3S”(GPS、GIS、RS)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传统的地籍测量以及土地管理中,而GPS、RTK 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地形,地籍测量,工程测量,技术

  一、GPS、RTK 测量技术简介

  GPS定位技术给传统的工程测绘(光学法)带来了彻底性的革命。它具有操作简便、定位精度高、不受天气与通视条件的限制等特点,受到了测绘行业的青睐。特别是GPS RTK( Real Time Kinematic)平面实时定位技术是GPS定位技术的最新发展技术,因其操作快捷、直观、定位精度高、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点位误差不累积等优点,从而具有3大优势:(1)实时掌握定位精度,操作方便快捷;(2)快速施测碎部的地形与地貌,并能数字成图;(3)能事先输入设计点坐标,进行工程放样等。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除了采集卫星数据外,还要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站点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采集卫星数据的同时,还要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链,并在系统内对采集和接收的两组数据,进行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处理,得出定位结果。RTK又可细分为修正法和差分法: 修正法是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给流动站;改正流动站接受到的载波相位,流动站再求解坐标,也称准RTK; 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到的载波相位,发送给流动站,再由流动站求差解算坐标,又称真正的RTK。

  二、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一)RTK 测量技术的应用

  RTK定位有快速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两种测量模式,两种定位模式相结合,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可以覆盖公路勘测、施工放样、监理和GIS前端数据采集。在地形图测绘、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纵断面地面线测量等工作都采用了RTK作业,测量1~2s,精度就可以达到1~3 cm,且整个测量过程不需通视,有着常规测量仪器(如全站伪不可比拟的优点,应用RTK 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 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即可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点位的测量。

  (二)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 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 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 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 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 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 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PS 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 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 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三、GIS测量技术的运用

  (一)GIS测量技术概述

  目前GIS 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 系统集成的平台, 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WWW的GIS (WEB GIS) 是利用Internet 技术在网络上发布空间信息, 供用户浏览使用, 成为GIS 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 是把GIS 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标准控件, 完成不同功能, 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GIS 应用。嵌入式GIS 是将GIS 功能与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模式。三维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二)建设方案的设计思路

  1.关键技术

  (1)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将成为数字城市数据采集手段之一。

  (2)3S 一体化

  3S 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卫星遥感系统(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 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撑技术, GPS 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却不能给出点的地理属性, RS 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但受光谱波段限制, GIS 具有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但数据的录入和获取始终是瓶颈问题。数字城市需要综合运用这三大技术的特长, 方可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 信息处理和分析模拟能力。

  (3)空间一致性匹配

  建立数字城市是一项庞大工程, 不同信息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方式、不规则分幅地图, 要在数字城市系统中复合显示, 叠加查询和综合分析必须进行系统整合。

  (4)互操作

  统一协议是实现互操作的关键。互操作是在保持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 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换能力, 现已有抽象开放地理互操作规范(OGIS) , 主要由三大模块(开放式地理数据模型、OGIS 服务模型、信息群模型) 组成。

  2.系统结构组成

  (1)行业数据库, 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行业信息化系统、行业基础档案库。

  (2)3S 技术系统

  包括城市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卫星、航空)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立体测量系统。

  (3)硬件环境

  计算机硬件(包括外设) 、网络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立体测量系统。

  四、计算机技术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下面是应用软件的一个中文菜单提示:NAPGIS 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图形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紧密, 图形处理功能强大。在其上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图形处理能强大以外,还提供了一套符合土地系统的解析图形编辑法及十分强大的历史管理功能, 解决了图形与属性数据历史信息管理的难题。

  宗地的属性数据是十分丰富的, 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 城市的规模不同, 需求的不同, 它包括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要以把宗地属性分为两类: 空间方面的属性和人文方面的属性。空间属性主要有宗地面积, 座落, 四至等, 这些是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登记规则》中规定必须要具备的, 另外还包括一些地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增加的一部分,在MAPGIS 中根据这两种数据的特点, 将其放在图形数据中由MAPGI 平台直接维护其一致性,令面积的核算快速准确, 而将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放在外部数据库中; 而人文属性包括宗地的权属、共用关系、用途等信息, 这一部分属性全部放在外中数据库中, 通过宗地号与图形数据建立联系。

  将上述的数据准备好以后, 就可以进入系统进行初始数据采集与系统建库了。对于地籍数据而言, 系统数据分层处理必须以能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数据分析, 统计, 查询, 并且有良好的可扩展、可伸缩性, 能够满足各地区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喻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04).

  [2]陈超.浅谈GPS、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7, (05).

  [3]刘娟,郝建新,张金榜.浅谈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7,(03) .

上一篇:应用电子论文发表浅谈GPS在地类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子科技技术评职范文PLC在辊道传动线中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