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11-23
微信的迅速扩张,引发了微信语的流行,本篇语言学方向的论文探讨微信语言的应用,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为活跃和丰富语言生活注入了鲜活元素,然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不应有语言警察的角色出现,要尽量采取包容态度,因为各种语言现象的出现毕竟与时展及社会环境土壤有关,充分考虑到其使用环境和使用人群的特殊性,给使用者以自由的空间,毕竟语言文字是公共文化财产。
《汉字文化》(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由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语言文字学学术性刊物。《汉字文化》主要研究汉语汉字文化,探讨汉语教学,并对汉语文与其他语文作比较研究。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人员、高等院校语文专业师生及中小学语文教师等。有英文目次。
交流形式的便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应用群体的年轻化,使得微信语言文字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彰显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当然,随之自然会触及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为主,深入访谈为辅”的调研方式,对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最新特征以及如何处理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发展与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微信;语言文字;规范化;新媒体
一、引言
微信甫一面世,便备受用户的青睐,同时也带来了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发展。与传统媒体语言文字应用相比,微信语言文字应用日益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符号、标点符号、修辞等各方面都有诸多“新异”表现,与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应用范式相比,很多“新异”现象让人们觉得不合规范。这就涉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为了便于学习交流,便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等,语言要规范,但语言又需要创新发展,创新就要冲击规范。理论上,语言的创新和规范是对立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发展上。二者都要坚持,关键是把握好其间的度。为了了解广大网民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我们做了一项调查研究。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为主,深入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及20人的深入访谈录音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最新特征及如何处理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发展与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特征
微信用户的人数不断增多,用户群体种类日益繁杂,交流中的言语符号使用也不断翻新。和传统媒体语言文字应用相比,微信语言文字应用表现出了如下“新”特点:
(一)语体口语化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人们更加追求交流的便捷与时效。各种移动社交软件中,微信首推“语音对讲功能”,支持不超60秒的语音信息传送,用户轻轻滑动手指即可发送语音信息。和单纯使用文字进行聊天的模式相比,微信使用“按住说话”模式进行交流,省时省力,而且能够更形象地表现交流对象的副语言,获得其语气、语调、情感等。除了“语音对讲功能”外,“朋友圈功能”也是微信用户经常使用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经常使用这两项功能的用户高达85.6%。人们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虽然是书面语形式,但是体现出了浓厚的口语化语体色彩:句式往往较为短小,句子中富含语气词和拟声词。[1]给人以“见字如面”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微信语言才更贴近于民众生活,更能够拉近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
(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
微信的功能设计便于人们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灵活应用其中,使其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微信用户采用多种形式在朋友圈分享链接、进行时评、发表个人感受,有时是文字、图片、表情、视频各自单用,有时是“文字+图片”、“文字+表情”、“文字+视频”、“图片+表情”、“表情+视频”、“文字+图片+表情”、“文字+表情+视频”等创意组合。应用模式的多样性,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表情达意灵活自如,形象生动,趣味无穷,这也是吸引众多微信用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语言表达简洁并富于个性化
微信语言表达简洁、精炼,迎合了语言快餐文化“高效”的需求。利用微信发布信息,门槛较低,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公民新闻”随处可见。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转发分享内容,另一种是用户原创内容。在本次调查中,用户原创内容发布量(62%)高于转发分享内容(38%)。原创内容居多,使微信语言文字应用具有了个性化色彩。
三、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
(一)语言要素方面
1.词汇层面
新媒体时代的沟通是“他人可见的”,为了表明自己没有out,人们往往在使用流行语方面赶时髦,极力追求他人的认同,这是流行语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微信用户年轻化,造就了一批微时代的“新青年”,他们成为助推流行语的主力军。流行语的广泛流行,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输送了营养,注入了活力,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不当甚至不良现象。
(1)词语粗俗、污秽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难免会带来人们负面情绪的产生,一些使用者将微信平台变成了个体情绪宣泄的场所。加之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新异,张扬个性,一些粗俗、污秽词语得以滋生。如:“特么、装逼、小婊砸、草泥马、日了狗了、卧槽、我擦、睡你麻痹起来嗨、在操蛋的世界里快乐地活着”等。这些词语或为调侃,或为宣泄,或为出风头,共同的特征都是低俗。
(2)生造词语
有些微信用户,为了标新立异,生造四字“成语”,如:“一较凹凸、篇篇珠玑、言出不虚”等等。创新是语言文字发展的生命力,但是,创新不是随意随性。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绝大多数用户对生造词语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利于交流。
2.语法层面
(1)成分缺失
微信使用中语句成分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如:“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宝贝们体验沙子画蛋糕,乐趣无穷”(宝贝们体验用沙子画蛋糕)。经济原则是语言使用的重要原则,但是,省略某些不该省略的成分,会影响他人对语句的正确理解,甚至让人不解,摸不着头脑,降低交流、传播效果。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也是微信用户在使用语言文字时经常发生的错误,如:“一支画笔4分钟看尽一个女人的一生”。这个微信文本标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应为“一支画笔4分钟画尽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者说“一支画笔4分钟让你看尽一个女人的一生”。标题中主语“一支画笔”和谓语动词“看尽”搭配不当。再如,“一位初中妈妈的后悔药:小学真心很重要!”标题中的“初中妈妈”应该是“初中生的妈妈”,偏正搭配不当。
(3)语序颠倒
语序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语序与语义关系极为密切。但是,微信文本中常常可见颠倒正常语序的现象,影响正常表意。如:“轻松10个小技巧(10个轻松小技巧),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个视频,笑得让人(让人笑得)合不拢嘴!”、“把时间别(别把时间)浪费在解释上!”。这些句子因语序颠倒,违背了语言结构之法,形成了病句,不利于信息的正确传播和人们的顺利交流。
(4)助词乱用
助词使用混乱主要体现为“的、地、得”的使用比较混乱。如:“今天媳妇和我干仗,吵到激烈地(的)时候……”、“想要一个院子,简单的(地)过一辈子”、“尽情的(地)赞吧”、“活的(得)有趣才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把婚姻讲的(得)这么透彻的竟然是一本儿童绘本”。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地、得”三个助词中,“地、得”使用错误率远远高于“的”,在该用“地”或“得”的地方,往往被用成了“的”或者改用“滴”。“的、地、得”是“定中、状中、中补”结构的重要标志,随意使用,对于读者依据语句结构标志理解语义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文字方面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微信用户之间聊天时使用语音信息的比例高于使用文字信息的比例,而在朋友圈发布或者转发信息时,则更多地使用文字形式。根据问卷分析和访谈我们了解到,文字方面的不规范现象集中体现在“手机输入法默认造成的别字现象”方面。在本次调查中,100名被调查者中有39人表示,如果用文字和朋友聊天,他们会经常使用手机输入法默认的词语形式,46人偶尔使用,只有15人从不使用。不关注或者很少关注手机输入法默认的词语形式是否正确、规范,难免造成一些别字的滋生。如:“畜生证明(出生证明)”、“亲,选好下蛋(下单)”、“人生难得一只鸡(一知己)”、“下辈子不要在(再)遇到这样的奶奶”、“这个黄色的怪物,就是解决交通拥堵的神奇(神器)”。手机输入法的完善,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使用者的懒惰。不得不承认,手机中文输入法日臻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基于方便、快捷,尤其是遇到不会写的字时,用户往往用排序第一的词语形式代替正确词形。在特定语境下,这种现象对交流并无大碍,有时还会形成一定的幽默感,但仍是值得关注的不规范现象。
(三)修辞方面
修辞方面的不规范集中体现在微信标题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平台广阔,信息内容丰富,但是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呈现“碎片化”特点。在零碎的时间里,海量的微信文本不可能都被阅读。为了能够在众多的微信文本中快速抓住读者眼球,就必须在标题上狠下工夫。如:《一位高富帅的垃圾生活,却让无数人想一起过》、《墙上的咖啡》、《一条忍着不死的鱼》、《假如赫本也晒朋友圈》、《千万别来吉林,我是认真的》。《千万别来吉林,我是认真的》是介绍吉林美景、美食的,微信采用“正话反说”的形式吸引读者阅读,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到吉林游玩儿。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微信作者,为了增加文本的吸引力,在标题设计中出现了修辞方面的不规范现象。
1.用语低俗
有些微信标题用语低俗,目的是吸引读者,赚取点击率。如:《这个屁股我可以玩一年!》、《喜欢就直接上啊(朋友圈爆文)》、《那一刻,他穿过了她的身体》、《刚出的片,有手机快看》、《小媳妇太猛,受不了》。这些文本标题用语隐晦、低俗,文本标题和实际内容不符。如《美女脱下衣服之后,都看傻了,太过瘾了》是一个微信视频,主题是超凡脱俗的家具设计理念,用这个标题,只为博人眼球。这类的标题数量不在少数。事实上,越是这样,可能越是让读者感到受欺骗而不悦,进而拒绝阅读。
2.主观迷信
有些微信标题向读者散布迷信思想。如:《怕被鬼附身?那么以下事情不要做!》、《女人太强,好景不长!》、《你身上的上等风水》、《下午刚发生,10000年难遇一次,见者有福!》、《测测你还可以活多久,大家都说准!》等。这些微信抓住某些读者的迷信心理,利用标题吸引读者阅读、转载。究其原因,和微信作者文明素养缺失不无关系。这些微信的传播,对良好的社会风气造成了重度污染。[2]3.过度夸张有些微信为博读者眼球,在标题中随意标注百分比,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无从考证。如:《90%的同学都错了整理课堂笔记的正确方式》、《99%的人不会玩的微信功能》、《据说这些字99.9%的人一读就错,你中枪了木有?》等。还有一些微信标题内含“朋友圈转疯了、转了上万次、用黄金都买不到”等过度夸张字样,骗取点击率。如:《养肾就是养命!真的有效,用黄金都买不到的秘方!》。微信文本作者出于功利心理,故意使用看似极其精确的数据,实则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言不符实的行为,势必污染微信传播环境。
(四)标点符号方面
《标点符号用法》是国家标准。标点符号对汉语书面语表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3]在微信用户群体中,很多人忽视国家标准的规定,按照自己的表意需求随心所欲地使用标点符号,造成了标点符号使用的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标点符号随意省略我们在与微信朋友聊天或者阅读来自朋友圈的原创信息时,经常会发现很多使用者在应该使用标点符号的地方,随意省略。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您在使用微信聊天、发布原创信息时是否存在随意省略标点符号的现象?”选择“经常”的用户占总人数的77%,选择“偶尔”的用户占10%,只有13%的用户表示,能够注意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从不随意省略。随意省略标点符号最突出的表现是使用空格占用标点符号位置,如,“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懒惰”。标点符号辅助书面语进行表达,具有标志句子结构、显示说话语气等重要作用,随意省略,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2.标点符号滥用、错用标点符号
滥用表现为英文标点符号侵袭中文标点符号。如:句末使用“.”而不用“。”;使用“…”而不用“……”。标点符号错用,如:“coach女士小皮靴1480、”“好感人的午餐。。。“是不是很协调......”。上述现象,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标准,微信文本滥用标点符号,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四、如何看待和处理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与规范化
问题微信语言文字应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文字应用,前者有着独特的使用领域和使用群体,属于非公众传媒,小众甚至个性化很强的自媒体。这就决定了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个性化、去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对于这些“不规范”要区别对待。有些不规范,如词汇、语法、文字、标点符号方面,有些新现象是错误的,有些新用法是不科学的,应该持反对态度,因为会影响交际交流的准确和精当,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语言生活的和谐。有些是对语言本身和语言环境的污染,对社会文明的污染,如“逼格”、“草泥马”等词语和《小媳妇太猛,受不了》等隐晦、低俗,带有欺骗性的标题。有的“不规范”在小众范围内或特定交流语境下,是一种合情,甚至是合理,能够准确表情达意,有的“不规范”其创新和探索、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比较大,或许会长期存在和使用下去,那就该采取宽容态度。比如特定情况下,不用文字而用“?”代表疑问,用“……”代表无语,既省事省时便捷,又能精准表意,这应该属于赋予标点符号以文字功能,是标点符号功能的拓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用表情符号“”表示支持或赞同,用“”表示同意,用“”表示害羞、不好意思等,有时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妙处。上述现象都无需按照旧有的规范去规范。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关于“方言化”和“叠音化”现象。人们在使用微信交际时,往往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朋友圈。在本次调查中,有87%的微信用户表示,他们的朋友圈更像一个“老乡圈”。在这个圈内,人们的方言背景相同,交流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家乡话。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进他们的感情,能够使他们更加融洽地相处。不同朋友圈使用各自圈内的方言,形成了微信交流的“方言化”现象。有些使用者利用汉字译音(用汉字表示方言音)形式,形成一些具有不同方言特点的发音现象,这些现象受到微信用户的追捧,如“碎觉(睡觉)、灰常(非常)、我选(喜欢)你、你造(知道)吗、辣么久(那么久)、美腻(美丽)、有木有(有没有)”等,上述音译性质的“方言化”现象有效增进了交流的亲切感。[4]对这种现象可持包容态度,但应在特定的有限范围内使用。除“方言化”现象外,“叠音化”现象也可以算作微信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微信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经常使用“饭饭、觉觉、漂漂、肉肉”等,这些叠音化词语的使用,充分展示了女性,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可爱、时髦的特点,同时达到了“卖萌”的功效。这种用法比原有相应语词表意更形象生动,如果大家都接受,就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进而丰富汉语词汇。
其二,中外文合用现象。词语的开放性为中外文合用提供了沃土。中外文合用现象在微信使用中时有发生,或为中英文合用,如:“最in”、“nozuonodie”、“Weare伐木累”;或为中日文合用,如:王桑(王先生);或为中韩文合用,如:“长腿欧巴”、“漂亮欧尼”。中外文合用反映了世界语言文字接触交流的日益密切,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全球化必定带来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在人们求异求新心理的支配下,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在微信乃至QQ等自媒体范畴内,也可采取包容态度,任其自生自灭。
其三,故意为之的别字现象。在微信语言文字应用中,存在着一种使用者出于求新立异故意造成的别字现象。如:“吓死银了(吓死人了)、涨姿势(长知识)、内小孩儿(那小孩儿)、死胖纸(胖子)”等。这些词语的汉字形式新颖、风趣,同时还可能附带一些表情符号或标点符号,也不影响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受到微信用户的青睐,流行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是,毕竟不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更多只是追求新鲜,不会有很长的生命力,用久了失去新鲜感了,自然也就没人再用了,顺其自然也无不可。
五、结语
微信开启了“公民新闻”、“全民记者”的崭新时代,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为活跃和丰富语言生活注入了鲜活元素。但是,微信使用者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良莠不齐,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意识不强,语言文字应用“出格”现象繁多,给微信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带来了挑战。很多时候,该不该这样,如何引导微信语言文字的应用等问题,还很难有个一致的观点和科学的措施。同时,微信用户群过度追求信息高速传播及信息内容个性化,加上微信信息发布门槛较低,传播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难免会被一些人利用,进行不良信息的发布,形成微信雾霾!这个问题,是否属于语言文字应用问题,与语言生活关系有多密切,也是个新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有些不符合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会被社会自然淘汰。但是,语言文字又不能失了规矩,没了章法,乱了俗成,否则,会影响全民乃至组际间的交流,破坏民族语言形象。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时期还是要相对保持纯洁度的。所以,对微信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要遵循“包容、引导”原则,包容微信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部分不符合传统规范标准的现象,允许其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对于种种失范现象,不能强行管制,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积极引导。首先,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督促落实;其次,要净化媒体传播环境,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示范作用,还微信一片蔚蓝天空;再次,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学者,要关注社会语言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给出维护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策略,宣传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和标准,提升民众的规范意识,提升公民自身语文素养,引导公民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要提高微信技术水平,提升微信不良信息防范过滤技术,拦截不法信息的肆意传播[5],还微信以健康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下一篇:电视论文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