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7-24
摘要:在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常见的有建筑内外墙上的水平裂缝、沿柱的竖直裂缝、龟裂等墙体裂缝等等,这些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如果不能合理的采取一些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裂缝,而影响结构的使用,甚至造成结构的破坏。因此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尤其重要。本文将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机理,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裂缝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措施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有些还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裂缝产生和发展,以保证工程质量。
一、混凝土裂缝类型及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在施工现实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地基不均匀沉降。
当地基发上不均匀沉降后,墙休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建筑物就会发生变形,墙体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尤其是软土地基上。窗台墙水平裂缝主要是由于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而产生的。
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梁板、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主要有直接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应力产生裂缝。
1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温度裂缝的产生缘由包括混凝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
(1)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
(2)水化热的影响。混凝土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当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2 收缩引起的裂缝
养护问题,塑性收缩状态将会在混凝土表面发生方向不定的收缩裂缝,这类裂缝尤其以大风、干燥的天气最为明显。研究表明,影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水泥品种、标号及用量,骨料品种,水灰比,外掺剂,养护方法,外界环境等。
3 材料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不当的情况主要有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过大,含砂率不当、外加剂选用不当、骨料不佳等。这些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较大影响,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还会对混凝土收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而引起裂缝。
4 施工工艺控制不好及养护不当
混凝土施工中如果工艺控制不好会降低混凝土的质量性能使浇筑后的构件或结构出现裂缝。施工不当,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模板支设不到位、支撑不牢靠时会出现沉降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后,早期强度表面没有被及时覆盖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是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振捣过程中振捣棒漏振、过振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导致混凝土硬化后出现裂缝。
5 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构件截面尺寸不合理、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截面内断面突变、开洞、留槽等引起应力集中。在设计中,配置给构件的钢筋过粗或过疏,附加箍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二、控制裂缝的措施
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裂缝的防治措施合理设置沉降缝。
对于一些长度过大、分期建设、不同荷载、平面形状复杂和有部分地下室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并设置沉降缝,以防止裂缝产生。
增强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刚度。为了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在基础处及门窗口上设置过梁,通过改善砂浆的和易性,提高砂浆的强度和饱满度,增加粘结度。
加强对地基的勘察。地基的情况多种多样,要做好地基勘察工作,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地基的软弱部位,重点进行处理,如采取加固措施等,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再进行地基施工。或者根据地基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地基形式。
1 设计构造措施
设计中把结构约束状态考虑充分,应尽可能给结构保留足够的变形余地,应合理配置构造钢筋、纵筋、箍筋。设计中尽量避免断面突变的结构,减少应力集中。对体型复杂、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大的建筑物要限制伸缩缝间距。通过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提高结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还有就是混凝土不布置钢筋或者布筋较少,我们还是可以在裂缝易发生部位布置相应的抗裂钢筋,能有效地克服主拉应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裂缝的发展。
2 从原材料和配合比采取措施
混凝土在选用原材料和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按照降低水化热温升的原则进行。
(1)应优选低矿渣水泥等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粗集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集料宜采用中砂。宜掺用可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热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等。
(2)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宜采取提高掺合料和粗集料的含量、降低水胶比、改善粗集料级配等措施,减少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3)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质量评定时,可按60天龄期的抗压强度控制。
3 改进振捣工艺
浇捣时采用振动棒行列式排列垂直振捣、快插慢拔,根据混凝土坍落度的不同掌握振捣时间长短,不要过振,不要漏振。在用泵送混凝土时,防止重力引起的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避免在雨水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浇捣成型后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4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下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①消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上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租骨科;②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士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③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5 从施工方面采取措施
混凝土的施工应提前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应对混凝土采取温度控制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环境条件、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温控设计和温控监测设计,并应在浇筑后按该设计要求对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实施监测的控制。对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时,应使其内部最高温度不大于75℃、内表温差不大于25℃。为了减少内外温差,浇筑前可以对混凝土用料遮盖,避免日光暴晒,对钢筋、模板表面可采用洒水降温。
(2)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可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方法,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分层浇筑,分层、分块的尺寸宜根据温控设计的要求及浇筑能力的合理确定;当结构尺寸相对较小或能满足温控要求时,可全断面一次浇筑。分层浇筑时,在上层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下层混凝土的顶面作凿毛处理,且新浇筑混凝土与下层已浇筑混凝土的温差宜小于20℃,并应采取措施将各层间的浇筑间歇期控制在7天以内。分块浇筑时,块与块之间的竖向接缝面应平行干结构物短边,并应在浇筑完成拆模后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凿毛处理。分块施工所形成的后浇段,应在对混凝土实施温度控制且其温度趋于稳定后方可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最好不低于5℃,在热期施工时,宜采取在搅拌过程中送冷风对拌和物进行冷却,向混凝土中添加冰水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入模温度不应高于28℃,再者浇筑砼时最好不要让砼在太阳下直接爆晒可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加快混凝土的散热速度。
(3)对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应按照“内降外保”的原则,对混凝土的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循环水冷却,对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进行。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在其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并洒水保湿养护,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其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天,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不少于21天。在遇气温骤降天气或寒冷季节浇筑的混凝土,除应对其外部加强覆盖保温外,还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往往是设计、施工、材料、工艺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从另外一方面和证明了,我们技术员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充分考虑好裂缝产生的来源,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为建筑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