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理工核心论文 > 建筑设计职称论文发表浅析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设计职称论文发表浅析建筑的地域性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3-07-25

  摘要: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实体,同时也兼具艺术性,而且是综合的艺术,它同生活密不可分,而生活又是文化的源泉,所以建筑最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多级化趋势的继续发展也在积极发展,多种地区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并存。建筑师在这一过程中,必将更多地关注建筑地域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以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建筑地域性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地域化,中国特色,保护,探索

  【引言】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制定了《北京宪章》。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关于建筑与文化的讨论,其中更提到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问题。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己经开始了对地域建筑的关注,并认识到了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地域建筑将会对未来的建筑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曾经席卷世界的现代建筑,由于它的审美取向并没有根植到地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旦泛滥出现以后,就会导致建筑形象的千篇一律,使城市丧失本土特色,缺乏个性。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是随着时尚的指标而变化,而没有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筑师们已经看到了这点,于是希望从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中汲取新的养分,为城市焕发新的生命力。所以,在新的世纪,建筑的思路应该是从尊重环境出发,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扎根于自身的民族土壤,创造出以体现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建筑,为文化的再生提供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空间。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己进入了“加速阶段”,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城镇建设。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建设中,却没有产生多少优秀的建筑作品,相反原有的城市特色在消失,环境遭到了破坏。如何繁荣建筑艺术创作,提高创作水平,己经历史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吴良墉先生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发表的《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论文中提出:“发掘文化蕴涵是繁荣建筑创作的途径之一”。他指出“每一区域,每一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发挥地区文化特点是近代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正是这种各具特色的地区建筑文化共同显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整体特征……”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始终无法赶上世界一流水平,其主要原因便是我们一昧学西方的建筑,而没有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因此要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必须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思想、观念和技巧的同时,使之植根于本土文化,使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

  一、当代中国建筑地域性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建筑地域性能否做到“原真性”和“整体性”

  笔者认为,建筑地域性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能否传承和传递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筑地域性的保护应该提倡一种保护历史过程的原真性。地域性不可能凝固,更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历史时刻上,它的发展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原真性。

  建筑地域性的保护还应该提倡对地域动态发展的整体性。地域性的保护必须是整体的保护,单纯一两座建筑的改造更新或者保护形不成任何风格。

  2)、普遍认为搞建筑地域性就是为了单一的发展旅游,并单纯的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建筑地域性的价值。

  这可以看作是我们国家经济大发展所形成的“金钱至上”思想下的错误认识之一。建筑地域性固然会吸引人会创造绿色经济价值,但是我们说的建筑地域性应该是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的体现,应该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出发点的,其次才应该讨论它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设计者之间如何在建筑地域性发展和经济效益上能否找到一个正确的双赢的权衡点,几乎成为制约中国建筑地域化发展的瓶颈。

  3)、大量“不伦不类”的所谓地域性建筑的出现。

  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思想和设计水平不高所致。缺乏对地域性建筑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研究,往往照猫画虎,加上设计周期短、施工粗糙等等原因。地域性建筑设计除了要求对设计人员有较高水平和素养外,对该地区建筑地域性风格的了解也是重要的一环,对这种风格的把握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一个“不伦不类”的极端。

  4)、研究体量尺度不能单纯的模仿和套用。

  缺乏对地域性建筑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研究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进行单纯的模仿和套用,这样只追求数量和形似的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低层次模仿和套用,不仅不会对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有利,反而会阻碍它的发展,甚至使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走向死胡同。

  二、没有改造更新就不是真正的地域性保护

  建筑地域性保护和发展较为成功的方式有就地改造更新保护、异地保护、“镶嵌”保护、废墟保护、基因保护。只有与时俱进的保护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保护。以下分别用实例进行说明:

  1)、就地改造更新保护,如绍兴鲁迅故居,将古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使其即达到了保护的目的,有满足了现代功能(展览,旅游)的要求;

  2)、异地保护,如德懋堂、芜湖徽派博物馆、日本“樱花村”,德国莱布尼茨故居等等,这些都是将古建筑移往异地,并使用高超的设计手法将其融入在异地创造的建筑中,使其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3)、“镶嵌”保护,如德国的柏林美术馆,把新建建筑完美的与旧的经典建筑相融合;

  4)、废墟保护,如西班牙古墙的保护,圆明园遗址;一般是纪念性的建筑或者构建,无法修复也无法异地保护,但是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节点的价值,就尽量使周围环境与它们相呼应,做到和谐共生。

  5)、基因保护,如黄山办公楼,深圳万科第五园,充分吸收传统徽派建筑精华元素,加上严格的体量推敲应用在现代建筑上,形成亦古亦今的独具特色的建筑。

  三、建筑地域性探索应该以人为本

  我们做建筑地域性探索不应该只为了保护建筑的历史积淀和独创性,而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建筑的使用者着想,建筑可以是不变的,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却时时刻刻在变化着,那些建筑能否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所需和习惯,

  在我们看来非常有价值非常有保护必要的古建筑和古建筑形式,在他的使用者看来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贫穷才会住在这样的“破地方”是他们的普遍思想。无数的非常有地域性研究价值的建筑被简单丑陋的大瓦房取代就说明了一点。我们做建筑地域性的探索不应该以保护和发展建筑本身做出发点,出发点应该是这些建筑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只有做出符合他们生活生产所需,达到他们实际要求的地域性建筑,建筑地域性才会具有一种有韧性的生命力长期的存在下去。

  四、总结

  地域建筑由于民族种类众多,各民族社会历史及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居住建筑不尽相同,类型非常丰富。“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之源本所在。而民居,是具有原发性本元文化特质的居住环境。因此,也可称为原发性的艺术”。地域建筑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因而地域建筑的研究一直是研究建筑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研究地域建筑不能仅仅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研究,这必然导致地域建筑评价中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将建筑地域性归为过去的、被淘汰的建筑形式。其实地域建筑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观点来进行评价,它具有许多值得现代建筑借鉴的地方。传统建筑基本都是居住者自发营造的,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在形式上自由奔放,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个性特点。

  地域性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在建筑技术、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上做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保护本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创新和发展其建筑的地域性,给予建筑师更大的设计自主权和充足的设计周期。

  【参考文献】:

  【1】齐康.建筑创作的纪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彭怒.论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建筑师,1999(2) 41一42.

  【3】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4】吴良铺,《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北京宪章分题报告》,北京,1999, P146;

  【5】阎瑛,《传统民居艺术》,山东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P1;

上一篇:施工技术评职论文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水利工程职称论文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