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核心论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9-11-15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改善毕业生就业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出发,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今后研究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可见,高职院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不仅能够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而且是创新型国家经济新常态对其提出的历史要求。因此,思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隐藏的问题,探寻有效的方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对象,直接反映了教育的成果,为获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果资料,本文仅以江苏省某职业院校H学院为例,向七个院系按照学生人数按比例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0份,有效问卷468份。调查对象涵盖该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上分布均衡,此调查具有代表性。

  (一)学校层面

  调查涉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政策落实、资金支持三个方面。在管理制度方面,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创业影响较大的占14.74%;认为学校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对创新创业的开展影响较大的占18.16%;认为资金支持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的占85.04%,可见H学院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落实对学生来讲没有那么重要,而资金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上阻碍较大,有些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想法,最终可能迫于资金压力无法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方面

  调查涉及教师资质、队伍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热情五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认为H学院的创新创业老师对创业团队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很大的占35.90%;认为H学院的创新创业老师能够有效解决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占47.01%;认为H学院的创新创业老师富有教学热情的占74.79%;可见,H学院的创新创业老师富有教学热情,但是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作用不大,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

  课程教学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涉及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有深度、教学方法新颖的,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23.08%;认为在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中收获很大的学生占34.18%;认为学校经常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的占21.37%。可见,H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不大,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仅惠及一小部分学生,学院也没有经常举办创新创业讲座。

  (四)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反馈机制方面

  H学院75.15%的学生认为应将创新创业活动、比赛与学分设置挂钩,这样更能够提高参与的积极性;85.47%的学生认为没有获得学院的校企合作机会,说明H学院需要更多的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64.31%的学生认为学院缺乏创新创业的问题反馈渠道。说明H学院需要激励反馈机制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且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者学生的视角获得问题反馈,以提升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

  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H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H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虽然有足够的就业创业经费,但最后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很少,由于资金紧张,能够支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较少,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迫于资金压力无力开展,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和局外人。

  (二)师资力量的保障不到位

  H学院缺乏专业性教学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由辅导员和就业办老师组成,虽然他们富有教学热情,但是他们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没有实践教学经验,教学工作多为借助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缺乏实践指导能力。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H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并没有与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有机协同。学院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重形式、轻内容,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举办的创新创业讲座一年仅有一到两次。虽然由教务处牵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室,但其组成人员是各个系部的就业辅导员,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教务处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但执行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其重要意义,只是督促学生尽快完成以获得学分,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教育意义。

  (四)激励反馈机制缺乏

  H学院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情况缺乏跟踪管理,有的院系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缩减学时,敷衍应付的现象。在调查时得知,有的指导老师只关心申请项目的工作量,而责任心缺乏,往往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时比较积极,一旦立项,项目运作过程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得不到老师的任何指导,学生怨声载道的同时找不到反馈的渠道。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不与学分、评奖评优挂钩等奖励挂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在思想上对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统筹规划。要深刻认识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学,用于支持创业园建设、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二)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制定政策,规定创新创业教师的资格以及工作职责,一方面可以为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保障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组织全体创新创业教师参加专题进修、考核认证,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挂职,增强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业务精英担任兼职创业导师。

  (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协同,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协同,将各类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党团部门的学生实践活动有机协同。此外,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专业教育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创新能力。对具有较强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孵化场地,推荐参加专题讲座报告学习,为他们提供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四)加强激励反馈机制建设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情况的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反馈需求的渠道,学生可以直接反馈需求。对不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院系通报批评,对拒不指导学生的教师计入年终考核。同时,在职称晋升、考评机制等方面加强激励保障,提高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学校应将学分设置、评奖评优、推荐专转本等方面制定到激励政策中去,提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邝卫华,李国斌,张梓健.精准供给视域下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51-153.

  [2]钱骏,朱跃.基于精准供给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7.

  [3]杨月涵.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作者:郑素晓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教育的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