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9-11-15
在国家实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都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高校要想全面实现教育整体革新,就必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高校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自身教育优势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其满足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基础有待提高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转化理论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追求课程内容广度的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只有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而言,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随意性较大、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呈现较大局限性。究其原因,大部分为高校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够缓解部分学生就业压力,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因而将大部分教学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其课程设置。另外,创新创业课程教材选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缺少适用于我国教育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大部分高校仍选用纯理论化的教材,没有符合实际的实用型教材,阻碍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开展契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学科定位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学边缘化严重
从学科定位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一门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的学科,对学生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还存在课程定位偏差的问题,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主流课程之中,而是将其概括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分支,这种较为模糊的课程定位,使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边缘化和特征,不利于其创新发展。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我国部分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课程当作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仅开设短期培训等教育课程,甚至出现没有具体实践课程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遍远离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处在边缘化的境地,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无法满足学生具体需求的问题,限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容,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建设进程缓慢和滞后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限制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存在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自身缺少创新意识,不能开展具备合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此外,部分教师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在教师过程中很难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能够依照教材内容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难以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高校缺乏高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来看,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由跨专业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授课,不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和能力强的专职教师,使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完备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其规范性,实现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可围绕以下三个模块,第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础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课程内容欲望和兴趣。第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开设与适应该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在原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可通过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具体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重视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高校要根据当代学生个性特征,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比如开展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新创业报告等活动,利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热情,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需求。
(二)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实践平台
线下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线下平台主要依靠实体场所,为学生亲身实践提供机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线下实践平台,一方面可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如高校实验室、活动室、众创空间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活动空间,满足学生实践需求。这种平台具备依托学科特色的优势,便于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践项目的研究,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联合企业或政府,利用企业生产场所来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社会多方力量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线上平台,高校可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有效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在线指导和全方位的服务。高校可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媒介建立线上教育平台,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创新创业信息,更具成效的为学生传输学习内容,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便利。另外线上平台的构建还能为学生及时提供精准的就业市场变化,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就业规划和方向,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具备高技能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不仅是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校园内部建设的重要选择。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通过设立教育专项经费,全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实现。通过专项资金的扶持针对性的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育实践探索之中,并有计划组织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与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展开交流,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另外,高校可聘请契合行业发展的专家和学者,对高校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对于专业水平高的学者高校可直接聘请其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结构,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注入全新活力,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造和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为学生交流和学习提供空间,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和欲望,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效率和能力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逄锦慧,李露,张芹芹,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22):248.
[2]曾琳,蒋平.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8):110-116.
[3]孙秀香,袁建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J/OL].中国商论,2019(14):230-231.
作者:钱黎 陆俊汕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上一篇: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优化
下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