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3-2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4例,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分别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情况。结果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非计划拔管
近年来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呈年轻化且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化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案。恶性肿瘤患者多需肠外营养及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应用广泛[2]。但PICC导管长期留置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此阶段如护理不够精细,可导致非计划拔管率升高[3]。加强PICC留置期间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我们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02—2019-01月收治的17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42.9±12.1)岁;原发病:子宫内膜癌50例,卵巢癌47例,宫颈癌73例,绒癌4例。入选标准:①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原发病诊断;②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KPS评分>60分;③具备化疗适应证;④化疗疗程≥6次;⑤需PICC置管化疗;可以正常交流,无认知功能及精神障碍。排除标准:①同时行放疗;②长期且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③血液系统肿瘤;④既往有静脉血栓史、静脉炎或皮肤导管过敏者;⑤合并有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知情,自愿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1.2方法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2组患者年龄、原发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由我院具有PICC穿刺资质的静疗专科护士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三向瓣膜式导管进行置管操作。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常规护理干预以对症处理为主,不进行特殊处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①对输注药物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并及时更换液体;②严重遵照操作规范进行冲管、封管操作;③妥善固定导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全身情况,嘱家属注意患者肢体活动幅度,避免活动幅度过大牵拉或折叠导管;④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周径、皮肤色泽及皮温,以防患侧肢体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发生,对可疑病例可申请超声监测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⑤定期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监测,以避免导管误入颈静脉;使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点,定期及时更换,对渗血较多患者可使用藻酸盐敷料,在渗血停止后改用水胶体敷料。1.3统计学方法数据管理及分析采用SPSS13.0,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置管情况比较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80.6±23.3)d,常规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52.6±18.1)d,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
3讨论
随着临床对循证医学理念的逐渐重视,《循证实践指南》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了集束化的理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5-7]。“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组成元素都经过临床证实对患者结局有显著改善作用,而将每个单元集束化实施,则能获得较各单元单独护理更好的效果[8]。“集束化护理”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床边管理、并为患者创造最佳预后的实践指南,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增加患者获取精准护理的概率。此外,对患者没有获得集束内单元护理的原因进行分析,还可构建行为提高模式,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9]。本研究中集束化护理组在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PICC置管中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在院期间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理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优势明显。其原因为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能更加准确地观察PICC导管及相关静脉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有效预判,并针对此类情况作出及时处理。综上,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述刚,陈云昭,贾丽萍,等.新疆石河子市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J].中国肿瘤,2014,23(7):547-551.
[2]江子芳,杨方英,吴婉英,等.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13-2315.
[3]徐兵,邱月.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5):457.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421.
[5]庞晓军,黄玉珍,何显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969-1972.
[6]张伟.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06-1307.
[7]吴春丽,刘建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42-1944.
[8]韩兴平,周平,陈卓园园.PICC技术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680-681.
[9]曹智,王晓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原因及临床管理对策[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6,24(4):241-245.
作者:柳静 刘君 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高职临床医学体格检查实训教学
下一篇: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功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