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6-01
自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课堂教学改革空前高涨的浪潮中,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问,一直在探寻,“课改”的目标是什么?本文结合自身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讨论课改的实施效果和目的。
【关键词】艺术概论;改革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满堂灌”,意即课堂45分钟全部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下课铃一响,在短暂的10分钟之后,又是下一个“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和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长期被动接受造成的是主动习惯的消失。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满堂灌”的现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坚定课改信念
以不争的事实来证明课堂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以不容置疑的态度来领悟课堂教学改革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和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应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改革”即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做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的根本在教师,因此课改的根本也在教师,即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做法”。更新观念是前提,观念变了,教法、学法自然变了。转变做法,就是转变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传统教学的有利一面即为课堂任由教师支配,我想这也是许多尤其是年长教师不愿意参加课改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主,怎么讲,讲多少,难易程度等全由教师说了算,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考性、主动性、积极性、想象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久而久之,大部学生习惯于在教师的指令下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课改的核心必须是坚定教师的课改信念。改革后的课堂“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的精彩不在老师,而在学生,学生的精彩表现在合作交流、展示时相互的发问、补充;表现在激烈的争辩、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构建;表现在和谐合作,热情鼓励。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错误,激烈争辩、补充,直至语言浅显易懂,科学规范。学生小组合作,最好由组长组织,可提问,可指名回答,可相互补充。
二、回归“教”与“学”
“教学”本身为“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显而易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理应“教”在先,导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将“教学”活动变成了“教”。“教学相长”意指“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既不能以“教”代替“学”,也不能将体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环节的“学”完全忽略不计。那么,如何才能够将“满堂灌”回归“教”与“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缩短课堂讲授时间,精讲精练。课改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只要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学生已知何必再讲?只要学生学有所得,只要课堂质量较之传统教学有所提高,又何必在乎教授的方式?少讲不是不讲,讲是为了答疑解惑,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在获取知识中提高能力的路径。《艺术概论》是通识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要求较高,就教材本身而言,其中涉及到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也只是属于了解认知性的,比如音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可以划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以及群舞等一些概念性、认知性的知识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准确定位,用心对话,要精心设置问题,让问题升华课堂。问题的价值、梯度、形成探究的意义尤其重要。从课堂点评中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点评有鼓励、纠错、提升、引申、迁移、归纳等。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全员参与,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
三、立足专业特点
《艺术概论》是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更是艺术类专业的通识课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对照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针对舞蹈系的学生,在备课中就要将涉及舞蹈的知识点作为重点,并将和舞蹈密切相关的音乐也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在关于基本艺术理论的讲授中,如在讲授艺术创作时可以将《艺术概论》与舞蹈编导课程相结合,将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全部过程和舞蹈编导的过程一一对应,在完成《艺术概论》课堂教授任务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舞蹈编导中,实现双赢。再如,在讲授艺术家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大量舞蹈家的例证,让学生在了解舞蹈家不平凡经历的同时,更要感知舞蹈家对舞蹈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将《艺术概论》讲授和舞蹈家有效融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着眼学生实际
艺术鉴赏是《艺术概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如对舞蹈作品的鉴赏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艺术概论》中适时安排学生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并要求写出评论,不限字数,但必须是自己的切身(下接第176页)高校声乐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舞台熟练驾驭能力,具体就是学生能否完美地征服台下的听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基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唱功”,也要注意训练他们的舞台演唱表演风格,力求使他们在舞台进行歌唱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舞台表演风格。在培养学生舞台驾驭能力期间,要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其一,要重点训练学生肢体语言控制运用能力。虽然歌唱过程不同于舞蹈舞台表演那样涉及到丰富的肢体语言,但是同样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去对自己的舞台歌唱表演进行完善,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将一些歌唱家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表演的生动视频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些演唱大家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肢体表演情况,逐步学会从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肢体律动等方面入手来表达自己对声乐演唱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最终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舞台演唱风格。其二,要注意多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些实践表演的机会,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比赛、音乐会、专业汇报等实践表演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升他们的舞台驾驭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消除他们伴有的怯场心理,使他们形成成熟、自信的表演心态,最终可以实现提升他们舞台协调表达能力和舞台歌唱能力的目标。
五、培养学生过硬心理素质
除了上述提升高校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对策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因为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因为怯场而影响他们的舞台表演效果。特别是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往往会使高校学生在舞台歌唱表演过程中出现“低水平发挥”的情况,影响最终声乐演唱的效果,所以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过硬心理素质。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必须要使全体学生切实意识到偶尔的破音或高音失准是正常的,不能够因为偶尔的歌唱失败而失去继续追求成功歌唱表达之路的勇气,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和反复揣摩,力求在持续思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声乐演唱能力。另一方面,要将一些常用的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消除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可以灵活地面对各种舞台表演中的突发情况。比如,如果无法对喉咙肌肉或气息进行控制,那么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姿势与体态,或者可以灵活运用深呼吸法等方法使自己身心放松,消除自己伴有的紧张心理。总之,演唱能力提升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可以从培养声音准确把握能力、演唱技巧运用能力、舞台熟练驾驭能力和过硬心理素质入手,加强声乐演唱训练指导,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演唱实践训练的方式来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吕欣.浅议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J].艺术评鉴,2019,(11):92-93.
[2]胡爱华.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演唱能力培养分析[J].明日风尚,2019,(20):144-145.
[3]刘姗姗.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J].科学与财富,2019,(4):135-136.
作者:王丽霞
上一篇:细田守动画电影叙事策略
下一篇:传统造型艺术数字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