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5-30
文章以藏羌传统造型艺术为启示,从挖掘传统艺术资源;传统资源数字化创新表现利用两个方面,对基于藏羌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的创新应用推广进行探讨,试图在数字时代和现代设计大环境下,为将阿坝藏族羌族传统民族造型艺术进行创新应用推广在方法和策略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造型艺术;艺术资源;文化传承;数字表现;创新设计
传统文化只有经过创新应用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才有可能更长久的保存下去。新时代有新的机遇,但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城镇化、外向化和信息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甚至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传统民族艺术面临巨大的发展危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加以创新,以符合时代的需求,成为当前艺术家、工艺美术师和设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重要的历史责任。阿坝藏族羌族民族艺术蕴涵着阿坝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多元的文化信仰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广泛涵盖了绘画、雕刻、建筑、服饰、工艺美术等艺术领域。在丰富的传统民族艺术中,图案、色彩、造型样式等艺术元素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具有巨大的美感效应。如今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信息革命正在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基于网络科技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予了人们很多可以沉浸其中并自由遨游的虚拟空间,比如电商平台、手机系统及各类APP、社交应用等,他们方便、快捷、灵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这些虚拟空间都是基于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而存在的,就有大量的视觉元素需要经过美化后再进行视觉传达,这就为藏羌传统造型艺术的数字化表现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根据对藏羌传统民族造型艺术的揣摩研究,保留文化本源,并融合到数字时代的实用设计中去,研究出一条将阿坝藏族羌族传统民族造型艺术进行数字化表现创新应用推广的方法和策略,使藏羌民族造型艺术得到更好的创新和传播。
1挖掘资源
尝试从藏羌民俗文化、建筑、室内装饰、服饰、工艺美术等方面出发,解析藏羌传统艺术中的装饰纹案、色彩符号等元素并研究其审美特征,全面挖掘艺术资源,特别是典型的元素意向和内涵,进行归纳与明晰,做到创新应用尊重文化和历史。传统民族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元素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语言,在形式层面有其能够用来指述、表现和传达各种意义的视觉语言功能和其意义层面产生的文化内涵与象征。藏羌民族运用色彩的过程,是源于自然,用于生活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借助色彩的载体,包括服饰、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等,表达某种与色彩相关联的特殊意义。在藏羌文化中,赤、橙、黄、绿、青、蓝等色彩以及搭配方式,在艺术表现中有诸多内涵,是明确的语言,例如红色:在情感上是生命的最为典型的象征,有强大的暗示效应,当红色被赋予了生命意义之后,这种色彩的运用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美感,而是成为了精神寄托。红色在藏族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生活的具体环境和习惯有关,红色对视觉形成刺激后在心理上产生了特别的象征意义,久而久之,藏族人便将红色作为吉祥的颜色,不论在服装上还是旗帜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羌族人也热爱红色,有挂红习俗。再例如蓝色:藏羌族人对蓝色的偏爱也是自古以来的,他们抬头仰望蔚蓝色的天空,俯瞰湛蓝的湖水,藏羌族人怀揣感恩之心,认为美好生活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所以对蓝色有着特殊情感。作为民族艺术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装饰纹样和图案,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因为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同时受到地域、文化、信仰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必然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视觉语言。加绒藏族为抗御严酷气候和兽害,世代居住石垒碉房,墙上用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图案作装饰,如金刚结、胜利伞等藏传佛教吉祥图,这是吉祥、平安、幸福的标识;如密宗金刚橛,表现居所牢不可破,能抵御灾害和危险;如“卐”图案,代表永恒、无穷无尽,祈福兴旺发达、繁荣吉祥,这些寨墙图案是嘉绒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特有价值观和审美观形而下的外显。同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羌人将精神寄托于类型多样的传统纹饰之上,呈现在图经绘画、服饰刺绣、建筑装饰、彩陶绘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常见的有从具象形态抽象而来的水纹、火纹、云纹和源自精神图腾的羊纹以及自然崇拜的植物纹。阿坝藏族羌族地区拥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化的载体,造型艺术因其审美的独特性呈现别具风格的形式美特征。羌民族的悲壮和坚强造就了羌人朴素的审美观,在许多羌族艺术品简单的形式下体现出一种古拙、深厚的简约美,如默默静处的彩陶、矗立山间的碉楼。羌族人通过造型艺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时,至纯至艳的色彩是最直接的情感体现,如华丽的挑花刺绣。华丽美与简约美并不矛盾,而是民族情感的不同表征,都是几千年来羌人情感的积淀。藏族造型艺术受地理环境与宗教信仰的影响,特别喜好鲜明、浓重的色彩和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唐卡和祥巴版画更是把线条造型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粗细、长短、曲直、刚柔变幻无穷,这些丰富线条和强烈色彩的形式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
2创新表现
创新表现应用藏羌造型艺术资源,要处理好艺术本源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民族艺术的纯正性,又要结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必须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审美特征,还要有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艺术载体。将古今相接融入到当代丰富的数字虚拟空间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民族艺术的文化功能。在色彩元素的创新表现研究方面,首先是视觉识别性的提取,即提炼藏羌民族造型艺术中极具识别性的色彩符号,把这些极具识别性的色彩符号进行概念确定,例如:“羌红”“藏青”等。然后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提取其内涵意义,比如藏族的黄色,提取其兴旺发达的意义;羌族的白色,取其民族图腾的内涵;梳理民族色彩美感表现的内在规律,分析其形式美的法则,总结经典的搭配关系,如:红绿搭配、青黄搭配等。最后把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色彩创新应用的标准化谱系。在纹饰、图案元素的创新表现研究方面,深入研究藏羌纹饰图案的象征寓意与文化内涵,分析造型特点与美学特征并进行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造型提炼,深层次地发掘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应用价值,合理地把这种文化价值和视觉表达形式与当代实用视觉设计艺术进行联系,使之有效的延续传承。通过对现存造型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方法、艺术造型原理和审美情趣,结合现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准确的数字化二维和三维处理,从而实现素材的数字化。最后建立资源库,以数字资源库的方式将零碎的纹饰图案资源进行梳理和系统化集合,便于在创新表现过程中的阅览和提取,进而更深层次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应用。综合分析各类视觉艺术元素,总结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代数字化表现技术,以数字媒体为载体,进行符合当今数字时代的实用性形式转变,既保持民族艺术元素的意向内涵又衍生出新的满足当代生活需要的视觉设计产品,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载体进行进一步发掘与拓展,也是对民族审美的传承与延续。更具体的数字化表现应用的设计方法论,一方面,难以通过有限的文字进行详细阐述;另方面,数字时代使视觉设计学的相关问题变得更复杂,例如,突破传统时空界限传播方式、设计语汇的交互性、设计结构布局和表达的多维性等在创新设计实践中的难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需要设计业界群策群力共同攻克。
3表现载体
传统的民族造型艺术由于功能单一和制作效率低下,市场需求逐渐缩减,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但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创新却为当代视觉设计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种虚拟环境,这就大大拓展了民族造型艺术创新设计应用的领域,例如:在电子购物平台中,商户的“店铺装修”和商品的陈列展示是需要经过视觉设计的,在各大电商平台中存在着无数经营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产品和创意产品的电商卖家,首先有极大的设计服务需求,而且视觉效果和设计手法也与实体店是有极大区别的,民族艺术元素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美学特征可以跳出实体视觉设计的部分限制和约束,能更加自由的呈现;再例如:在手机系统和各类移动应用的UI设计中,从界面背景、图标、字体、图形符号到表情包等,有大量的空间可以植入传统造型艺术中的色彩符号和图案纹饰;还例如:移动手游,动漫作品等领域都可以成为民族美学传承发扬的大舞台。总之,将传统造型艺术与如上大致列举的当今影响力最广的数字媒介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使之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的界限,能较好地实现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4结语
正确处理好民族艺术继承保护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情况,对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进行取舍,把握现阶段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不断赋予民族艺术新时代的活力和生命,促进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向前进。作者简介:王安澜(1985-),男,籍贯:重庆,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课题项目:阿坝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课题《阿坝藏族羌族传统造型艺术数字化创新应用研究》ASC19-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涛,田玮,王坤茜,徐人平.藏族吉祥色彩语言研究[J].中国包装,2008(05):49-52.
[2]扎雅·罗丹西饶.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3]杜文静.中国少数民族的装饰图案艺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6(2):27.
[4]黄洋.羌族造型艺术审美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2):138-142.
[5]张敏.藏族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象征意义及搭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4):368.
[6]王言波.浅谈鄂温克族造型艺术与数字化保护[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409.
[7]李牧凝.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保护与艺术创新的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7,37(08):29.
[8]丁锋.数字化时代的超越性思维方式[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7.
[9]刘彦飞.基于地域文化下羌族建筑艺术在青年旅舍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作者:王安澜
上一篇:艺术概论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西方艺术对粉彩装饰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