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1-13
目的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的检验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将其分成2组,溃疡组(A组)30例和溃疡愈合组(B组)3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检验3组研究对象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结果A组革兰阴性球菌计数为(45.74±5.10)Copies/mL,低于B组的(49.98±4.98)Copies/mL和对照组的(50.49±3.83)Copies/mL,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对比3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链球菌和韦荣菌计数,B组链球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对比3组奈瑟菌计数无显著变化,B组韦荣菌计数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变化情况相关,临床应对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予以重视,进而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口腔科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疾病,有可反复发作及自限性等特点,若未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患者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此外,由于该疾病发作时溃疡区可产生剧烈疼痛,因此临床应及时了解其病因,采用有效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症状[2]。目前,临床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机制多与口腔内微生物菌群失调、微量元素缺失及菌群循环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但无法彻底根治[3]。为提升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治疗的针对性,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成2组,溃疡组(A组)30例和溃疡愈合组(B组)30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A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岁~57岁,平均年龄(37.08±1.6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38±3.57)kg/m2;B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2岁~59岁,平均年龄(36.59±1.74)岁,平均BMI(23.43±3.62)kg/m2;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岁~57岁,平均年龄(36.68±1.27)岁,平均BMI(23.41±3.59)kg/m2。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2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收集唾液将其置入清洁无菌玻璃器皿中,制成唾液标本,将唾液标本涂抹在载玻璃片,按菌群涂片法行革兰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布均匀的菌群5个,对视野中的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展开计数并取平均值。此外,对3组研究对象口腔内的韦荣菌、链球菌、奈瑟菌予以标记计数,同时展开检测。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观察3组研究对象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包括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观察常见细菌的计数情况,如奈瑟菌、链球菌、韦荣菌,通过以上明确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生情况与口腔微生物菌群间的关系[4,5]。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对比A组革兰阴性球菌计数为(45.74±5.10)Copies/mL,低于B组的(49.98±4.98)Copies/mL和对照组的(50.49±3.83)Copies/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3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3组微生物菌群计数对比A组链球菌和韦荣菌计数,B组链球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3组奈瑟菌计数无显著变化,B组韦荣菌计数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紧张、普通感冒及消化不良等均能引起复发性口腔溃疡,可在黏膜任何部位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着自限性、复发性以及周期性等特点,随病程延长,病情严重者能波及到咽部黏膜,而随着溃疡的面积不断增大、数目增多,会加重患者疼痛,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目前,该疾病尚无治愈方法,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取针对性治疗方案[6,7]。有相关学者表示口腔疾病的发生与患者口腔习惯存在一定关系,由于部分患者免疫系统功能较低,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使得口腔环境与其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微生态结构,口腔内一旦出现了外来微生物,可改变微生物比例,致使口腔菌群失调,进而引起口腔疾病[8]。同时,也有学者表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口腔内链球菌、韦荣菌、奈瑟菌数量变化有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链球菌和韦荣菌计数,B组链球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A组革兰阴性球菌计数低于B组和对照组(P<0.05),与杨浩等[10]研究结果相符。表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变化相关,临床应对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予以重视,从而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分析原因是:由于人体口腔内部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有效调节其口腔环境稳定性,一旦口腔微生物菌群出现变化时,会导致菌群失衡,进而出现严重口腔疾病。此外,由于人体口腔的内膜与正常的口腔微生物菌群有着联系物,唾液菌群、链球菌、韦荣菌、奈瑟菌,这些菌群若发生改变可直接对口腔微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因此,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是与口腔的微生物菌群有一定关联,需在日常生活当中重视自身口腔菌群动态平衡,以防止发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综上所述,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变化相关,临床应对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予以重视,从而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芹,李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检验结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7):759.
[2]潘斌,黄龙,周小娟.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检验结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3125-3126.
[3]李居武,饶晓明.微量元素及免疫指标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关系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7):719-721.
[4]谢思思.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情况检验结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5,21(16):61-62.
[5]陈净,孙勤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态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44(19):3264-3266.
[6]罗琳,罗文平,丁建辉,等.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联合清热降火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4):68-71.
[7]陈远东,杨海,邱海山,等.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清中TNF-α、IL-2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海南医学,2017,28(1):94-95.
[8]王俊,王玥,乔会侠,等.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胃黏膜疾病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8):823-825.
[9]杨兆硕,季伟苹,陈沛沛,等.中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理论架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2):12-14.
[10]杨浩,杨桂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8):999-1000.
作者:贾新斌
上一篇:护理培训在普外科临床护理的效果